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音乐文学创作分析
2014-04-29张娜
张娜
摘 要: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整体的功利性与审美性的价值很高,尤其是其音乐文学创作既有对革命历史歌曲创作的传承又有创新,真正做到了“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完美结合,同时又兼顾到艺术的审美特质,成为各时期歌曲的典型代表。
关键词:《东方红》 音乐文学 传统 创新
一
《东方红》的诞生具有很强的功利主义性质:为了响应中央的号召,配合1960—1962年间中共中央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革命传统教育,文艺界创作了大量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东方红》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和最杰出的作品。在舞台经验上直接借鉴了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演出的《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和由上海音乐舞蹈界创作演出的大型歌舞《在毛泽东的旗帜下高歌猛进》。《东方红》同时也借鉴了朝鲜文艺工作者创作大型歌舞的有益经验,由周恩来亲自倡导、关心和组织,集中全国七十多个单位的文艺工作者共三千余人,在短短一个半月内集体创作完成,并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五周年时于1964年10月2日晚首演于北京。
二
1.内容与题材
在内容上,《东方红》以史诗般的宏伟规模和波澜壮阔的音乐舞蹈场面,将音乐、舞蹈、戏剧、诗歌、舞台、美术及朗诵等艺术手段熔于一炉,充分发挥各種艺术形式的表现特长,展现了自1921年以来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光辉历程和壮阔图景,形象地概括了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始,包括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这几个重大历史时期内,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从事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程,同时表达出六亿五千万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同全世界广大人民并肩携手,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强意志。
在题材上,主要是“颂歌”,包括歌颂中国共产党,歌颂毛主席,歌颂新中国等;也有反映战争生活的歌曲,包括工农运动、土地革命、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这类歌曲主要是表现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中国共产党路线的正确、纪律的严明、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人民对共产党和红军的爱戴等;有的是反映人民的艰苦悲惨的生活以及生产劳动的歌曲等。
2.体裁与形式
《东方红》全剧共分八场,但后两场“祖国在前进”及“世界在前进”遵照毛泽东的意见,在拍摄电影版时被删减,只选取序曲和前六场,故本文根据电影版本只对序曲和前六场进行分析。序曲和前六场包括歌曲、舞蹈、乐曲、表演唱、合唱等形式在内共有五十八个节目,在体裁上包括群众歌曲、艺术歌曲、抒情歌曲、社会歌曲等;在形式上采用了歌舞、大合唱、齐唱、独唱、群舞、独舞等多种艺术表现方法,由民族乐队和西洋管弦乐队联合演奏,其中有歌词的歌曲演唱节目就有三十六个。在音乐文学创作上,除了运用大量有高度思想性和感人的艺术魅力的革命历史歌曲外,还有十余首歌曲是词曲作家根据内容需要重新改编或另行创作的,这种急就章式的命题作文具有很大的难度,其艺术价值因而也大大增加。
三
在《东方红》(序曲和前六场)中,有歌词的歌曲表演节目总共有三十六个,而这其中词曲作家根据表演内容需要重新改编或另行创作的歌曲只有十三首,剩下为选编的革命历史歌曲。这类革命历史歌曲的艺术价值高于政治价值,审美作用高于教育作用,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革命斗争,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貌及心理状态,成就较高且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这其中就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歌音调来歌颂领袖,歌颂党,歌颂新中国的歌曲。
序曲“葵花向太阳”紧扣主题以歌曲《东方红》开场,这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人民用以表达对领袖毛主席、对中国共产党由衷的感激之情而创作的一首典型的“颂歌”。词作者李有源以东方升起的红色的太阳这样一个鲜明的意象来类比毛泽东的伟大功绩,从广大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来歌颂毛泽东,语词简单朴实,表达了劳动人民对毛主席、对共产党的一种纯真的信仰和单纯的赞颂。歌词再配合以陕北民歌热烈嘹亮的调子、舞蹈演员真诚不做作的笑容,使得整首歌轻易地释放出一种感染人的热烈真诚的氛围,奠定了整剧的基调。歌曲《东方红》作为“文革”时期全国上下只能传唱的三首歌曲之一,就词作本身来说已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是“颂歌”这种体裁的第一经典之作。《东方红》中的“颂歌”还有歌曲《赞歌》和《毛主席的光辉》,这两首以少数民族的旋律为基调,并加以发展,情绪热情欢快,旋律流畅自如,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这些歌曲相较于这一时期其他“颂歌”型歌曲来说感情的流露更为自然,并不算是生硬的“个人崇拜”。
除了“颂歌”外,还有一些表现革命战争生活的优秀歌曲,这些歌曲旋律优美,词曲结合贴切。歌曲《工农兵联合起来》曲调源自1901年的日本学堂歌曲《学生宿舍的旧吊桶》,传入后几经改编,终于完成。歌曲气势恢宏,起句如爆竹。歌词前两节开头都用呼吁句,召唤“工农兵联合起来,向前进”,造成紧急的情感氛围,然后再写“万众一心”“消灭敌人”的具体指向,使人感同身受。歌曲排山倒海,破题若狂风一样迅猛。四个情感激越的“我们”排比句,具体地指明了“联合起来”的具体要求;并且指明了“杀向那帝国主义反动派的大本营”的行动方向。歌曲回环往复,音调慷慨。前半部分同音反复,上下名反复,富于慷慨呼号的激情,以富有感染力的音调号召工农兵团结起来向前奋进。后半部分一气呵成,以明快有力的进行曲节奏,排山倒海地唱出:“我们勇敢,我们奋斗,我们团结,我们前进,杀向那帝国主义反动派的大本营,最后胜利一定属于我们工农兵!”整个歌曲达到高潮。《工农兵联合起来》可以说是发自广大工农兵群众肺腑的心声,鲜明地提出了必须联合广大工农群众,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买办的战斗号召,伴以气势雄伟的进行曲节奏,成为一首妇孺皆唱的革命歌曲。除此之外,歌曲《拿起武器闹革命》《西江月·井冈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敌人后方去》《游击队歌》等歌曲歌词简洁有力、气势铿锵,《飞跃大渡河》《过雪
山草地》《会师歌》《保卫黄河》《团结就是力量》《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等歌曲因歌词表现内容的不同,气势上更为雄壮一些。
在反映战争生活的歌曲中,还有两类歌曲值得注
意:一类是表现共产党人不怕牺牲的英雄情怀的歌曲,如《就义歌》《坐牢算什么》,歌曲虽然简单,但歌词所传达出的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和慷慨赴死、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感人至深;一类是表现军民鱼水情的歌曲,如《双双草鞋送红军》《情深谊长》,贴近革命生活,由于表述角度的不同显得柔情四溢,表现了军民在良好的互动关系中建立起的深厚情谊,劳动妇女通过赠送鞋袜的方式来表达对红军的爱戴和支持,在之后甚至成为了一种象征。
反映人民苦难生活、悲惨经历和生产劳动的歌曲总体水平也较高。歌曲《松花江上》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著名歌曲之一,由张寒晖作曲作词。歌曲描述“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被日军占领后东北居民的苦况和收
复失地的盼望。《东方红》选用了这首歌曲并将其歌词略为改动,将“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改为“同胞啊,同胞啊,什么时候才能收回我家乡”,更能团结士气、激励人心。这首歌以带尾声的二部曲式为结构,以倾诉性的音调贯穿全曲,并兼有叙事和抒情的特点,真切感人。旋律以环回萦绕、反复咏唱的方式引伸展开,感情越来越激动,具有回肠荡气的效果。当尾声唱出呼天唤地似的旋律时,歌曲达到了高潮,在声泪俱下的悲痛中,蕴藏着要求起来抗争的力量。歌曲依据歌词的内容和感情的脉络,分为怀故、漂流、呼唤三个层次。词的开头部分为:“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诉说了家乡的美丽富饶和丰富资源。第二部分“九一八,九一八,在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整夜在關内流浪。”概括地描述了国土沦丧后的悲惨遭遇,控诉了日本侵略军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尤其第三部分是歌曲的高潮。“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同胞啊,同胞啊,什么时候才能收回我家乡?”那撕心裂肺的旋律,无限感慨地向故乡的亲人发出呼唤,抒发着对早日收复失地的强烈渴望。
歌曲《大生产》原名“边区十唱”,是张寒晖于1945年6月创作的,原曲调为陇东民歌《推炒面》,该曲内容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的大生产运动。歌词节奏缓慢,每一句歌词都有几个劳动号子式的语气词结尾,生活气息浓厚,展现出在遭受国民党重重封锁的艰苦条件下,解放区军民响应党和毛主席的号召,依靠自力更生,战胜一切困难,坚持长期抗战的热火朝天的劳动生活图景。歌曲《南泥湾》(贺敬之词,马可曲)1943年作于延安,歌曲旋律优美、抒情,歌唱南泥湾由原来的荒凉变成了富饶的“江南”,并热情歌颂了开荒生产建立功勋的八路军战士。全曲可分为对比性的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曲调柔美委婉,后半部分欢快跳跃,最后采用了五度上行的甩腔手法结束全曲。歌曲吸收了民间歌舞的音调和节奏,加上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融抒情性与舞蹈性为一体,更加生动感人。
四
在《东方红》中因表演内容的需要新编或新创的歌曲,大多能以较鲜明的音乐形象为《东方红》生辉,“其中《北方吹来十月的风》《西江月·井冈山》《七律·长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歌在音乐创作上成就较高”,后三首能将毛主席胸襟广阔、气象万千的诗词谱以旋律显示出其雄壮之美更是难能可贵。歌曲《安源煤矿工人俱乐部之歌》《农友歌》歌词简劲有力、气势铿然,《八月桂花遍地开》欢快喜庆,《遵义城头霞光闪》恢宏喜悦,《情深谊长》嘹亮悠扬。
值得一提的是歌曲《赞歌》,这首歌是演唱者胡松华根据表演内容在短短一天之内创作完成的。他以蒙古牧歌《小黄马》曲调为基础谱了曲子,对《小黄马》曲调进行改编时采用了蒙古族人民特有的感情表达方式,在引子和结尾部分采用了蒙古牧歌式的长调加以烘托,这种前后无词胜有词的感情表达方式使《赞歌》透出浓郁的草原气息,充分体现了蒙古族人民对党的一片深情。这首典型的蒙古民歌以婉转、高亢、优美的蒙古长调,仿佛将人们带入了辽阔无垠、风光无限的蒙古大草原之中。歌词的内容很简单,反映的是获得翻身解放的牧民来到天安门广场所产生的自豪喜悦之情。将最适合于表现草原人民的日常生活及喜怒哀乐的曲调配以表达人民翻身解放后的喜悦心情的歌词,一种轻松欢快的氛围在演唱者胡松华悠扬的歌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极富张力和艺术表现力,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思索和无限的激情。整个作品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
五
《东方红》的音乐文学创作既有对革命历史歌曲创作的传承又有创新,可以说是既被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承认又不失艺术水准的高品质之作,真正做到了“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完美结合,同时兼顾了艺术审美特性,成为各时期歌曲的典型代表。
1.从题材上看,《东方红》中虽然有些歌曲政治功利性较强,但大多数作品还是以歌唱祖国、歌唱领袖、歌颂党、歌颂新生活为主线,它是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至新中国成立各时期人民喜悦感激心情的汇聚,其中流露出了各族人民幸福的心情及真实质朴的情感。
2.从体裁上看,20世纪20年代随着西方音乐的传
入,我国的歌曲创作成为我国音乐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30年代,为了激发人民群众的抗战热情,歌曲成为鼓舞人心的一种号角,而且是传播最为广泛的体裁形式。《东方红》中包括了各时期的群众歌曲、艺术歌曲、抒情歌曲、社会歌曲,并根据整部史剧的中心主旨对原本并不完善的歌曲进行音乐和歌词上的改编和完善,继承了革命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优秀歌曲的创作传统。即使是部分群众歌曲透露出一些盲目的乐观情绪,但这类歌曲的作用主要就是坚定信心、整合气势,所以并不影响其艺术水准。
3.从音乐形象上看,《东方红》中的歌曲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有伟大领袖毛主席,有革命先烈,有工农兵,有劳动妇女,有各少数民族的代表等等,显示了各身份、各民族人民在各时期的大团结。■
参考文献:
[1] 居其宏.共和国音乐史(1949—2008)[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2] 莫鸣伟,何琼.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创作由来[J].人民音乐,2006,12(6).
■
作 者:张 娜,闽南师范大学2012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作家作品与文学思潮。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