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2014-04-29刘永东
刘永东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37-02
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的第一篇课文。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表现了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重点体会毛主席和红军战士战胜困难后无比喜悦的心情和运用比喻、对比等写作手法来表现红军不畏艰险的精神和毛主席作为诗人的豪迈情怀。
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设计理念:本课借吟颂《七律·长征》,引领学生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以生为本,关注学情; 抓住关键,研读感悟。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出示毛泽东的图片。
2.你了解这位伟人吗?
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简洁的汇报,老师进行相应补充。
4.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就要一起走近这位大家感兴趣的伟人,去感受他那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
【设计意图:走近诗人毛泽东,了解其生平、小故事、丰功伟绩等,让孩子对这位伟人产生兴趣。】
一、导入新课,了解七律和长征背景
1.《七律·长征》,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英勇豪迈气概。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谁来读课题?
2.再读《七律· 长征》,看谁能否有新的发现?打开课本,数数总共几行?每行几个字?
3.像这样每句有七个字,共有八行。这样的诗叫做——七律诗。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是古诗的一种体裁,长征是这一首诗要写的内容,所以中间有一个间隔号要注意停顿。(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揭题导入,了解七律,建立知识结构。】
4.长征距今已有76年了,同学们还是比较陌生吧。请看大屏幕。
师述:从1934年10月开始,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进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三支红军主力相继踏上了九死一生的长征路。遵义会议后,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四次渡过地形复杂的赤水河,巧渡水流湍急的金沙江,强渡地势险峻,水流汹涌的大渡河,飞夺桥身由13根碗口粗的铁链组成泸定桥,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在严酷的自然地理条件面前,红军翻阅山脉18座,其中5座常年被皑皑白雪覆盖,跨过大江大河24条,历经11个省,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沼泽地,行程两万五千里!红军在雪山草地上、战死、病死、累死、饿死、失踪达10万多人。在这天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每一步都浸透着红军的鲜血和汗水。1936年10月,长征终于取得了胜利。当三支长征红军在黄土高原會见时,从长征时的20多万人,最后仅剩不到四万。
5.同学们,这就是红军长征的壮举!听完老师的介绍,你想说什么?
(学生自由谈。)
【设计意图:边出示图片,教师边对长征进行介绍。力求让学生对这一历史大致了解,感受红军历经万水千山的艰难。】
三、初读诗歌
1.在毛泽东眼里,长征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大声地读一读这首诗。注意,注音的字要多读几遍,把诗读通读顺。
2.看看这几个词同学们读得好不好。
指明读,正音。
(1)五岭,两个字都是三声,当两个读三声的字在一起的时候,前一个字要变调,读成二声。
(2)引导学生理解“逶迤”、“磅礴”的意思。
(3)全班读词语一遍。
(4)指导书写“崖”。云崖,就是高耸入云的山崖,“崖”字笔画较多,在这个字中,“山”字做部首,又在上面,所以”山”字一定要写的矮而扁。同学们自己在书上先描红,再在旁边写一遍,注意写字姿势要正确。
3.谁愿意将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1)指名读,正音。
(2)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
(3)全班一起读。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力求读通读顺,从音、形、义等方面对重点词进行讲解,为后面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四、初步理解,感悟诗意
1.同学们,读诗不仅仅是把诗读通顺,还要把诗读明白、读懂。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以及搜集到的资料,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2.汇报交流,理解诗意。要求学生说话要完整。
对于理解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多鼓励。
3.同学们,读通了诗,又了解了诗的大意,你从哪句诗中感受到毛主席英勇豪迈的气概?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评价:全诗就是围绕这句话写的)
红军走过了万水千山,他们面对这重重困难的态度只有两个字——不怕!是的,“不怕”两字体现了什么?(英勇)
指导读第一句。(“不怕”读出坚定的语气,“等闲”读出舒缓,平淡的语气)。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诗意,明白整首诗的结构,指导朗读第一句。】
五、细读文本,突破重点
1.善于思考的孩子们,拿起你们手中的笔,看看这首诗中哪些诗句能看出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请你把把这些诗句画下来,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写关键的感受)
2.汇报。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连绵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像翻腾着的小浪花。气势雄伟的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像脚底下走过的泥丸。)
A.生汇报,谈感受。
B.你从哪个词感受到红军把远征的艰难险阻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的?
“腾细浪”、“走泥丸”
小结:是的,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就是逶迤的五岭,连绵不断,起起伏伏,可是在红军的眼里只不过像——学生(翻腾着的小浪花)这就是磅礴的乌蒙,气势雄伟,高大险峻可是在红军的眼里只不过像——(学生)脚下滚过的泥丸。作者在这里连用了两个比喻。
C.同学们,为什么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在毛主席和红军的眼里成了“腾细浪”和“走泥丸”?
(引导学生理解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精神)。
是呀,他们翻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心情怎样?
小结:毛主席也正是借用了这种比喻的写法来抒发战胜困难的愉快的心情。一起读一读这句诗。
D.此時,我们不得不佩服毛主席是一位伟大的诗人,通过诗句将自己战胜困难后喜悦的心情淋漓尽致表现出了出来,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伟人的情怀。
指导朗读。(男生女生合作读)。
翻五岭,攀乌蒙,这是多么艰难的路程啊,可是红军的回答仍就是——红军不怕——师引读。
【设计意图: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出示图片感受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感悟写作方法,体会伟人情怀。回读首句,加深对红军战士不畏艰险精神的理解。】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A.学生汇报。
B.你说的非常好,但是作者为什么说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突出“暖”“寒”)。谁还想谈一谈?
出示金沙江的图片。让学生观察金沙江这里的山势是怎样的,水势是怎样的?(滚滚江水飞溅起层层浪花,撞击着两岸的悬崖峭壁)
C.为什么会觉得“暖”?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
红军没有费一枪一炮,就顺利的渡过了金沙江,突破了敌人的封锁线,如果你就是一位红军战士,你过江之后的心情会是怎样的?(暖洋洋,愉快),这样的心情汇总到一起就是一个字---暖!
这一句中有一个字与“暖” 相对,“寒”字会是写什么呢?
D.让我们再现这段历史画面!学生观看影像。
E.这就是那座桥,在这样的桥上,别说打仗,就是让你站在上面,看着线面湍急的河流,你也一定很——夺桥之战让人觉得——(惊心动魄,太险了,胆战心惊,捏了一把冷汗)这种感觉就是一个字“寒”。
将你的感受读出来。
小结:作者通过写巧渡金沙江和强渡大渡河后的感受来抒发了自己跨越天险、摆脱有可能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命运的豪迈。
男女赛读。
红军山不怕,水也不怕,真是——读首联。
【设计意图:巧夺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学生没有理解基础,对这段历史不了解,教学中利用文字资料和视频资料让学生感悟红军跨越天险后的感受及毛主席英勇豪迈的气概。再回读首句,加深对红军战士不畏艰险精神的理解。】
(3)漫漫征途,更难的是那海拔4千多米的岷山,想象一下,岷山会是什么样子?
红军翻过了连绵不断的五岭和气势磅礴的乌蒙山,连金沙江、大渡河这样的天险也不能阻挡红军前进的道路。
但是,更大的困难摆在了红军前面。那就是: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老师简介会师的背景)
A.是的,岷山是红军长征翻过的最后一座山,其困难程度超过了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多少坚强的战士因为雪山的恶劣天气,因为缺衣少食,永远留在那皑皑白雪之下,然而红军战士毫不畏惧,战胜了它,毛泽东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已到达陕北,长征已经胜利在望。回顾一年来红军战士走过的路程,毛主席心潮澎湃,他说“红军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与日月同辉,当赋诗以歌之。”于是他满怀豪情地挥笔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师范读。
B.你从刚才老师的朗诵当中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C.你能通过朗读来表达作者历经艰难险阻后豪迈的情怀和对成功的自信吗?
【设计意图:在理解了第二三句的基础上,理解第三句就显得简单多了,更多的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了从朗读中体会红军战胜困难后无比喜悦的心情。】
五、总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长征,不仅是回顾一段历史,学习一首诗篇,更重要的是感受长征这种精神给我们的力量与启迪。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如果你遇到了困难,那就请你想想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吧,希望同学们能发扬红军战士的这种长征精神,克服一切困难,勇敢前进!齐读这首诗。
六、练习背诵(填空形式)
七、布置作业
作品《清平乐·六盘山》,写的也是与长征有关的事,毛泽东率领工农红军登上六盘山主峰,面对西部的高天白云,清朗秋气,再凝望阵阵南飞的大雁,一抒胸中情怀,以闲远欢欣之气眺望又要开始的新的征战。 请同学们找来读一读。
八、板书设计
25 七律·长征
毛泽东——英勇、大无畏
……五岭……乌蒙……金沙……大渡……岷山。
喜悦 豪迈 尽开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