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尔克孜族广场主题雕塑创作实践反思
2014-04-29吕海景韩振坤
吕海景 韩振坤
摘要:本文重点论述了柯尔克孜族主题雕塑创作的背景,重点是文化背景以及基地背景两方面,并以此作为基础,对创作过程、方案推敲过程进行详细的论述,通过三次方案的反复改进,最终确定方案并予以实施。本文通过对雕塑的使用效果反思了雕塑创作的得与失,主要从民族文化精神、创作者个性发挥以及公众参与三方面。
关键词:柯尔克孜族主题广场创作
黑格尔说:“艺术的使命就在于替一个民族的精神找到适合的艺术表现”。城市是石头写成的史诗,是历史文化的“化石”。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区域的时代和文化精髓都能体现在城市物质载体上,而主题雕塑作为城市的标志往往也能体现民族或区域的地方性、时代性。
一、创作背景分析
富裕县少数民族历史悠久,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民族群众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三百多年以来,先后有达斡尔、满、蒙古、柯尔克孜等少数民族在此定居。他们始终沿用本民族的语言,保持了浓厚的民族风俗习惯,创造和繁衍了丰厚的民族文化,留下了大量的极具价值的民族文物。作为本次设计主题的柯尔克孜族,是由新疆迁往黑龙江的一个分支。本次雕塑设计的文化背景将紧紧围绕东迁的艰难历程以及民族自身文化特征两条主线进行。
柯尔克孜族主题雕塑位于柯尔克孜族民俗馆前。周边现状多为民宅,北侧为民俗馆。主题雕塑将与民俗馆一同,展示柯尔克孜族族民俗文化特征(见图1)。
主题雕塑周边的空间环境呈现出四个特点:
(1)文化环境相对贫乏;
(2)周边文化氛围缺失不成体系,广场文化环境的改善与提升需要长期的过程;
(3)空间环境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需要协调其他环境、景观要素;
(4)视线广阔,建筑轮廓平缓,有利于标志性的形成。
二、创作过程分析
(一)创作理念
本次主题雕塑的设计理念是通过再现柯尔克孜民族东迁的艰难场景,反映民族东迁的艰难历程,表现其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柯尔克孜族东迁纪念碑具有较为浓烈的民族特色,以其作为民族整体性格特征的缩影,充分展示了民族一往无前、坚韧勇敢追求幸福生活的民族精神。
在内容上,与富裕县民俗馆形成呼应;形式上,采用写实的手法,充分利用柯尔克孜民族典型特征与符号;尺度上采用近人尺度,使作品具有一定的亲切感;材质采用玻璃钢,具有较强的沧桑感。
(二)方案创作
1.地域文化整合
富裕县博物馆广场上的柯尔克孜族主题雕塑的文化意蕴显然更为重要,在其特殊的环境中要求其具有能够反映地域文化、突出民族特色的特点。柯尔克孜族主题雕塑设计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民族、地域文化:
(1)从雕塑人物、物品的造型中传达柯尔克孜族本族的传统文化特征;
(2)利用各类符号、要素,通过组合体现民族传统文化特征;
(3)利用材质、雕塑整体尺度、比例关系体现北方寒地的文化特色。
2.空间视觉效果
在博物馆前广场这类特殊环境氛围中,主题雕塑的作品主题设计、位置摆放要结合广场的空间环境来综合考虑,提升整体环境的人文艺术性,形成良好的视觉体验。根据广场的实际情况,考虑到车行交通与整体布局的关系,将主题雕塑摆放于广场一侧,不仅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同时也可以把主题雕塑的形象生动化、具体化,使雕塑成为整个广场的视觉中心。
3.动态效果表达
在体现本民族文化的大前提下,还需要对当时场景进行还原,力争通过雕塑作品再现东迁的艰难历程。雕塑在设计中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氛围的渲染。
从新疆到黑龙江,可以说是一个气候逐渐恶劣的过程。东北的重要特征是低温、大风。在造型上,人物、马、猎鹰都有着较为明显的前倾角度,明确的说明了东迁时恶劣的气候条件。猎狗作为活跃因素,与人物、马的形态形成鲜明对比,活跃整个画面(见图2)。
面对低温与大风,马同样表现出顽强的斗志,与人物一起渲染了整个场景的氛围(见图3,图4,图5)。
4.典型符号应用
通过上述分析,将各类符号应用于雕塑各个细节中,主要符号汇总见表1。符号的应用主要表达民族文化特征,增强雕塑的真实性。
表1 雕塑中使用的符号一览表
(三)方案确定
经过一系列的修改,最终确定方案,形成了如今位于博物馆广场的柯尔克孜族东迁纪念主题雕塑作品充分表现了柯尔克孜人坚毅勇敢,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方案中是一位柯尔克孜族老年人赶着一挂马车,车内坐着老奶奶并怀抱婴儿,马车右侧的儿子在用力拉车,左后侧的儿媳妇在用力推车,在车蓬顶上还落着一只雄鹰(见图6)。这也正是前文所分析的各类要素、造型的综合。
三、创作结果分析
城市主题雕塑是景观环境中重要的艺术载体,它以优越而独特的方式成为公共艺术中最能够展现时代风貌,反映文化底蕴,揭示民众情感的形式之一,应该充分予以重视。通过整理柯尔克孜族主题雕塑的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以及作品完成后的反馈,仍有很多值得思考之处。
主题雕塑的设计,首先强调的是在创作题材的选取上和内容的表现上要体现出文化艺术的审美需求。其次,雕塑设计应以再现主题为基础的个性发挥,个性创作不代表用纯粹个人的主观思想去任意发挥,尤其是主题雕塑的创作。围绕主题雕塑的建设,艺术家们不仅要谨慎考虑艺术的整体美感和独特另类的视觉效果,同时更要把握其公共的价值。最后,应关注大众参与意识。作为开放空间中面向大众的艺术形式,城市的主题雕塑创作应遵循“多数优先原则”,其审美服务的直接目标也应当是社会大众,应选择“大众路线”,及时、充分地与公众沟通。真正参与到雕塑设计的却不仅仅是设计者自己,而是由更多热爱城市,关心城市发展的参与者共同完成的,尤其作为反映民族文化的主题雕塑(见图7)。
四、结语
在主题雕塑的创作中,艺术家必须明确自己的角色——作为城市文化、城市历史的传播者,担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只有在这样的创作意识下,创作者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艺术创造力,以独特的个人创作手法完成主题雕塑任务,使作品能够完整、充分的表达特定主题,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1979:65
[2] 中国农垦信息网.http://bdh.chinafarm.com.cn/article.php/
12056.html
[3] 新华网.http://forum.home.news.cn/thread/72814090/1.html
[4] 陈明竺.公共艺术在都市设计中的应用.第六届建筑与规划研究生年会论坛2008
[5]袁华祥,李铭超.城市文化对城市雕塑创作的影响.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7,(3)
[6]孙振华.在艺术的背后.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