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生心理特征与能力培养
2014-04-29赵景娟
赵景娟
【摘要】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本文从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特征出发,浅谈如何抓住学生心理,进行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的渗透。
【关键词】 学生 心理特征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10-094-010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本文从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特征出发,浅谈如何抓住学生心理,进行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的渗透。
—、抓住好奇心理,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青少年容易被新异、不平常的现象和内容所吸引。教师在教学时,应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因势利导,既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加以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研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其中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教师可先演示硫酸、硝酸、醋酸与石蕊试液的反应,学生看到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时感到很惊奇,教师加以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这时教师再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到紫色石蕊试液中,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分析,很容易得出结论。
二、抓住模仿心理,潜移默化,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教学或非教学活动中,学生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教师的言谈举止。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对实验演示操作的规范性、绘制实验仪器的规范化、板书的工整、语言的准确生动和解题步骤的标准化等,都应严格要求。例如:学生在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时,很容易出现化学方程式不配平,计算不准确,不标明条件、单位等错误。如果教师在讲解例题时,能注意强调规范运算,学生则可避免或减少出现类似错误,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三、尊重、鼓励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品格
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在学习化学时,会有追求更多的独立和自主的愿望,希望自己的个性能够得到重视和理解。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必须着眼于学生,着眼于未来,把教学建立在理解、尊重、信任的基础上,在师生情景交融的活动中,使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学生特别喜欢做实验,而让学生亲手做实验,也是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实验的成功更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例如学习《分子》、《氧气的性质》、《二氧化碳的制法、性质》、《金属的性质》等几课时,教师就可以把演示实验变成学生的分组实验,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在轻松、愉快、积极的氛围中,将知识理解、消化、吸收。再如,学生单人板演缺乏相对的比较性和竞争性,如果改为每组一个代表的多人板演,不仅克服了单独板演的随意性,还能增强学生间的竞争性,并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信息,进而鼓励学生在解题时,达到新、活、快、准的要求,做到独立自主的学习,养成独立自主的品格。
四、启发引导学生的可塑心理,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
中学时期,学生的身心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各种外界因素都会对他们产生深刻的影响,使其表现出较大的可塑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循循善诱,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通过化学课外活动、知识讲座、化学晚会、社会调查、家庭小实验、小论文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进行启发、激励教育,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些学生进入初三后,将面临中考,心理会产生很大压力,再将上学习相对紧张,可能成绩会下降。这时的学生既不愿意接近老师,又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矛盾心理,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启发、引导、鼓励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可信,则学生就会主动接近老师,并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培养克制心理,养成坚韧顽强的行为习惯
中学生思维单纯,很少有保守思想,但思维的片面性很大,容易偏激,缺乏克制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内在的动力,采取“化阻为动”的措施,帮助学生度过分化点,培养其坚忍不拔的毅力。有些学生学习成绩较差,作业经常不按时完成,动不动就产生放弃学习的念头。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向学生讲述科学家等成功人士的拼搏精神,以此不断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通过向科学家优秀品质的学习,可使学生学习态度转变,成绩提高。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坚韧品质。
总之,教师只有认真研究青少年的学习心理,掌握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使教学措施、教学方案、教学活动等尽可能地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规律,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会促进学生素质的完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