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不做作业,周末爱进厨房
2014-04-29
导语:根儿是幸运的,在妈妈的支持下,他不用做暑期作业,还能每周末在厨房里捯饬西餐。更幸运的是,这两样成为他最终进入剑桥大学的利器。
孟根屹在9岁的时候,第一次接触到了四川省博物馆举办的性文化展览。因为这段不同寻常的展览,让他在心中种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我长大了要研究可以治疗艾滋病的药。”也是这段经历,让妈妈胡萍更加坚定儿童性教育研究。
如今,22岁的孟根屹在剑桥大学生物系读书,第一学年凭借优异的化学成绩获得了三笔奖学金。在剑桥大学耶稣学院2103年年鉴里,他被列入了2013年唯一的生物学科最优秀的学生。妈妈则是个独立研究人,不遗余力地在全国各地推广自己的儿童性教育研究。
11年离家求学 只为人文关怀
跟所有的妈妈一样,胡萍从生下儿子那一刻开始就一门心思铺在了孩子的教育上。与其他妈妈不同的是,她在11年内辗转了三个城市,换了三所学校。胡萍始终坚持: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给孩子带来了太多的人格缺陷。
在孟根屹初中第一个学期时,为了帮助儿子提高较弱的语文成绩,胡萍在家长会后跑到了语文老师的办公室。
“你孩子什么都学不好!”语文老师头都没抬冷冷地说。
“那您是指作文不好还是基础方面不好呢?”
“都不好!”
谈话几个回合下来,老师始终没有看她一眼。“谢谢不打扰你了。”胡萍抛下了一句话就离开了办公室。这种不被尊重的感觉让她感到很失望。儿子也不断地被繁重的课业压得喘不过气来。为了孩子的前途,胡萍不得不苦苦撑着。
事情在孟根屹上初三时有了转机:深圳的一家培训公司向胡萍抛出了橄榄枝。她也琢磨着带儿子转战深圳。
2008年,胡萍第一次探访深圳国际交流学院,也就是孟根屹后来在深圳就读的学校。“学校的家长会上,每科老师都会一一跟家长对接,家长跟外教沟通时还会有专门的翻译。”胡萍把这些细节的处理看成是人文关怀的一部分。
“非主流”式教育 出了个会做大餐的科学家
除了关注孩子学校的教学质量,胡萍还专注于学校外的领域—人生课堂。胡萍始终认为:培养出一个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的人才是教育的初衷。
正是践行着自己对教育的理解,胡萍走上了一条非主流的教育之路。
在孟根屹9岁的时候,胡萍带着他参观了一个性文化展。在胡萍的强烈要求下,未成年的儿子才得以进入。对于争议,胡萍非常坚定,“我是他母亲,我愿意让他看,有什么问题我来负责。”
第二天,孟根屹的日记本上就出现了这么一段话:“我长大了要研究可以治疗艾滋病的药。”几个月后,在孟根屹自办的小报里,竟然出现了预防艾滋病的内容,很多同学从这张小报里了解了艾滋病。
儿子的一举一动被有心的胡萍记在了心里,她开始坚定自己与众不同的培养方式。
小学的每个寒暑假,胡萍买了本《100个科学小实验》,用它取代了老师布置的假期作业。孟根屹开始乐此不疲地准备着这份特殊的作业。每天对着书自己动手找材料、搜资料,完成一个个小实验,胡萍教儿子将他做的化学实验写成“报告”,记录做实验的过程,描述看到的现象,并将看到的变化用电脑作图表示出来。假期结束后,老师们看到了孟根屹的实验成果惊叹不已。为此学校还专门为儿子的科学小实验办了个展览。“那天站在展览墙面前的根儿,我看到他浑身散发出来的幸福感。”
在孟根屹升入高中时,胡萍又发现了儿子的一大兴趣:做西餐。
有心的母亲将孩子的厨艺作品用相机记录下来并制成了画册。孟根屹负责排版并配上了英文说明。“根儿对西餐的理解比我想象的要深刻。他告诉我,厨艺是与精神品味相结合的,它能让人结交朋友、享受亲情、感受生活的 美。”
事实证明,孟根屹厨艺上的才华确实吸引了不少面试官的眼球。“科学家都是会做美食的,只有伟大的科学家才会做出这样的美食来。”一位面试官称赞道。整个面试过程,面试官并没有提出高难度的专业问题,只是在面试结束时,留下了画册和实验报告。
剑桥offer成了临门一脚
“这是一个我想都不敢想的学校。”曾经的胡萍一度觉得剑桥是一个高不可攀的梦想。在择校上胡萍心里有一个小小的标准:最低目标香港大学,最高目标英国帝国理工。孟根屹在明确生物专业后,开始把目标锁定在了生物专业最好的剑桥大学。他坚定地认为:“如果我们学校有一个人被剑桥大学录取,那一定就是我!”
然而两年马拉松式的申请之路一波三折。在经历的模拟考和国际考试中,他以自己的方式调整情绪:大哭大闹、交流、怒吼……胡萍没有太多干预。
直到2012年1月的一个夜晚,孟根屹收到了来自剑桥的大学的预录取通知。短暂的狂欢后,申请的标准让孟根屹一下子慌了神儿。“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四科中,任意一颗成绩达到A星,其他三科成绩达到A。”
“他们为什么给了我这么高的标准,就是不想要我!”这样的标准给了孟根屹巨大的压力。因为担心自己的弱项数学,每天的作业时间积攒着焦虑的情绪。
“为什么面试官对我的四科成绩要求那么高,难道我不够优秀?”孟根屹的负情绪开始决堤。
“你认为你是否优秀?”
“我当然是最优秀的!”
“或许面试官没有发现这点,于是他给了机会让他再次发现你。这是你证明给他看的机会啊!”
孟根屹吃惊地回过神,眼里的动力也扫去了原本的愤怒。整个准备过程中,胡萍一直用自己的方式关注并引导着儿子。孟根屹也逐渐平静地接纳了数学,四科成绩全部达到A星。
胡萍把每一次的坎坷当成是磨砺儿子人格的过程。她相信,在未来将要面临的大事情中,儿子已经具备了战胜它们的平静、勇气和忍耐力。
儿子和母亲终将渐行渐远
回忆起儿子刚去英国读书的那段日子,胡萍说:“我不难过。他去的是他想去的地方,我很欣慰他能完成他的愿 望。”
如今,孩子因在外求学、少小离家的情况越来越常见。在胡萍看来,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就是越来越远的过程。从父母生下孩子到孩子离家生活是父母和孩子最自然的状态。父母应当学会接纳和认可这个事实。
胡萍曾加入了一个“留学妈妈群”,群里妈妈们的孩子都在国外读书。妈妈们一方面想随时跟进孩子的生活,另一方面又怕过多的关注影响到孩子的学习。这样一来,焦虑的妈妈并不少见。“孩子不是你的生活,他是独立的个体,已经不是我身体里的一部分。”
现在的胡萍,在昆明建立起了自己的工作室,每天在家里写书、更博,全国各地讲课、在QQ群里和朋友们讨论孩子的教育。“现在我对自己的生活状态十分满意,这种满意让我每天都能感觉到生命的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