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车软件再出发

2014-04-29建华

计算机应用文摘 2014年11期
关键词:滴滴司机乘客

建华

如果说要评选过去半年,移动互联网领域最真刀真枪的角逐,相信打车软件的“补贴大战”一定会榜上有名。据公开的数据显示,这场钞票横飞的大战,一共烧掉了超过20亿人民币,直到5月17日才最终停歇。

取消乘客补贴、减少司机补贴,随之而来的是软件卸载率飙升、活跃度下降。面对无情的市场,虽然现金补贴的硝烟还未散尽,但打车软件在另一个层面之中的角逐却已经开始。

烧钱半年,补贴作古

在2013年年中的时候,打车软件在国内还处于40多个产品群雄割据的局面,而这一情况在去年下半年急转直下。2013年11月26日,快的打车宣布收购另一家打车软件公司大黄蜂,预示打车软件的寡头时代正式来临。自此,投靠阿里巴巴的《快的打车》和投靠腾讯的《滴滴打车》(曾用名“嘀嘀打车”)开始主导市场,并陆续淘汰其他竞争对手。

而此时的阿里巴巴和腾讯,正因《支付宝钱包》和《微信》在移动互联网当中争得面红耳赤。这场中国IT史上最大的巨头博弈,很快燃向了打车领域(详见本刊2014年3月下《巨头魅影下的打车大战》一文)。

在腾讯的背后支持下,2014年1月10日,滴滴打车正式推行高额补贴活动,乘客每单可获补贴10元,每天可获补贴机会3次。12天后,快的打车也推出《支付宝钱包》付车费的优惠活动,乘客每单可获补贴2次,每次可获补贴10元。此时,双方的较量可谓剑拔弩张。火拼当中,快的打车方面甚至表示“奖励永远比同行多一块钱”。滴滴打车则放言投入10亿元做营销,随后《滴滴打车》的补贴曾一度高至20元每单。

3月4日,快的打车宣布将补贴优惠下调至10元/单,且限每天2单。几乎同一天,滴滴打车方面也下调了补贴优惠。持续了近一个季度的打车软件烧钱大战,终于开始逐步降温。

3月22日,快的打车开始将乘客每天的补贴限制为2单,每单补贴额度也由5元降为3元。4月 12日,滴滴打车也宣布跟进。

5月17日,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两家公司纷纷宣布,历时半年的乘客补贴活动正式结束,整个行业进入了后打车软件时代。根据公开的数据统计,本次促销活动,两家公司一共烧掉了超过20亿元现金。

20亿元,换来了什么?

这样一场史无前例的烧钱大战,究竟换来了什么?根据易观智库产业数据库最新发布的《中国打车APP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14年第1季度》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3月31日,中国打车APP累计账户规模达9 828万。另一份第三方机构的《2014年Q1打车软件市场报告》显示,从去年年底才刚刚开始兴起的打车软件,其中市场占有率最大的《滴滴打车》用户已突破1亿,日均订单超过500万单。

然而,正如互联网上那句流传已久的话说的那样,“只有等潮水退去,才知道在裸泳”。在我们看来,补贴停止之后两款产品的市场表现,更能说明问题,因此更值得关注。有观点认为,打车软件的高额补贴,催动了市场泡沫的形成,其实用户使用这类软件的热情,远没有市场数据那般高涨。

“逐步调低补贴,确实会面临业绩下降。”滴滴打车副总裁张晶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相比1、2月份最为疯狂的时候,“日订单下滑约在10%”。快的打车COO赵冬虽没有透露具体比例,但也只是表示:“比预想下滑得少。”

根据各地媒体的报道来看,大多数乘客都表示,补贴终止之后不会再用软件叫车。虽然有理性的用户理解“补贴不可能一直持续”,以后会有选择地用。但是在一些打车相对容易的二三线城市,不再使用的声音更大,“不补贴谁还用啊?”他们认为,打车软件对自己而言是省钱利器,如今实惠没有了,当然要果断卸载。

截止发稿时,两大打车软件对于出租车司机的奖励暂未做出调整。一些城市中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的司机端补贴政策一致,均为每天10单,每单补贴3元。但一些司机师傅也坦陈,现在根本没有多少乘客使用软件叫车,大部分时间都要“扫街”拉活儿。如果司机端补贴停了,他们也打算放弃打车软件,专心在路上找乘客。

数据更具说服力。根据新浪微博进行的一项“补贴结束,你还会继续使用打车软件吗?”调查显示,约54%的用户选择“不会,没有补贴,感觉不会再爱了”,约29%的用户选择“会,功能未改,还能使用”,另外还有17%的人觀望,选择“不好说”。

高额补贴的确迅速提高了国内打车软件的知名度,培养了用户使用这一全新叫车方式的习惯。但它们没有也无力从根本上解决打车难的问题,甚至还引发了一些新的市场问题。没有解决用户刚需的打车软件,自然也不具备较强的用户黏性。因此,在补贴终止之后,用户一哄而散不足为奇。

场景单一是个问题

面对用户热情的锐减,快的打车营销副总裁李敏坦言,这是对开发者的一个提醒,如何建立有效的体系,增强用户粘性和培养用户忠诚度才是关键。而对于缺乏用户黏性的打车软件来说,另一个核心问题是,产品的应用场景过于单一。

当用户有打车需求的时候,他们可能会打开某款打车软件叫车,到达目的地结完账之后关闭。表面上,用户的需求是打到车,然而实际上用户的潜在需求是到达目的地并进行一系列的社会活动。显然,目前的打车软件还只是完成了“打到车”这一最表面上的需求,这种需求是最初级的。

单一的需求,还无法形成强大的用户黏性。因此,当有补贴的时候,用户可能会因为实惠选用打车软件,而当补贴消失之后,用户打开这类产品的原始动力就会大大降低。要知道,即便仅仅是降低补贴,用户的耐心也会大受影响,“放鸽子”屡见不鲜,毁单率明显上升。

大手笔砸钱可能换来一时风光,却是极不稳定的。聚拢了用户之后,留下用户的法宝还是得拼服务。除了基本的叫车服务之外,迎合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正确解读用户在打车行为深处的潜在需求,或许是提升打车软件黏性的重要方向。

补贴熄火,服务加油

在宣布停止现金补贴之后,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又纷纷抄道切入生活化服务领域。补贴熄火,服务加油,后打车软件时代,可供创业者们想象的空间或许还可以更加巨大。从中,我们也应该能够预见国内打车软件行业的下一步。

1.丰富应用场景。近日,滴滴打车宣布与大众点评达成合作,在《大众点评》APP内用户可直接用《滴滴打车》叫车,此举实现了生活消费类场景和打车服务的融合。随后,其又推出“用嘀嘀添新衣”活动,送出购物网站现金券。

在打通本地生活服务“最后一公里”上做文章的,其实并不只滴滴打车一家。快的打车也刚刚宣布与本来生活网达成战略合作,其用户将获得本来生活网提供的现金抵用券。事实上,今年初快的打车就已经和58同城进行合作,推出打车功能。

“明贴”变“暗补”,从而也为打车软件带来更多露出机会和使用场景。借助这些生活服务平台在本地化分类信息的技术数据和用户属性,打车软件开始拓展本地生活服务领域。显然,在“烧钱大战”激活打车市场后,未来打车软件势必要在差异化的服务质量中拉拢更多的用户资源。

2.细分市场的差异化策略。对于打车软件

来讲,由于功能诉求基本一致,导致同质化也非常严重。用户在选择产品时,也往往只看哪一家的补贴更高和稳定性更佳。从这里来看,产品还有被细分的可能。

比如,是否可以开发一款针对老年人的适配版本,或者增加拼车、车型可选和司机会英语等更多的个性化定制打车方式。专业人士表示,如果打车软件能拓展拼车等功能,很可能实现规模效应,或者提高乘车效率。而不管是规模效应还是提升效率,都可以实现增值。

值得一提的是,快的打车最近的做法也具备参考价值。5月18日,全国助残日当天,也是打车软件停止补贴的第二天,快的打车就正式推出针对盲人及视障群体的优化版软件。此前,快的打车还开展了老人、孕妇免费接送和司机误工险等活动。赚足口碑的同时,也成功切入细分市场。

3.定向流量。在前文中,我们提到“表面上,用户的需求是打到车,然而实际上用户的潜在需求是到达目的地并进行一系列的社会活动。”那么,打车软件是否可以在目的地和随之而来的社会活动中做文章呢?我们觉得是可行的。

如今,为应对OTT的挑战,一些运营商开始和APP开发者合作,推出定向流量服务。按照这样的思路,打车软件应该也可以和商场、景点和电影院等进行对接,后者提供消费折扣补贴司机和用户,从而提升自身客流量。显然,这种方式对于司机和用户都有不小的吸引力。同时,商家也可以为用户推送促销信息,对象将十分精准。

4.会员服务。会员制的出现,可以将乘客转化为打车软件公司的客户资源,建立积分系统。而有了这些资源,打车软件则可以很容易和團购、旅游等行业进行合作对接。

比如,用户在大众点评团购美食之后,可以获得使用《滴滴打车》优惠到达目的地。饭毕完成点评之后,也可以再次获得打车优惠,叫车回家。除了带来多赢的局面,还能沉淀高价值的大数据。

猜你喜欢

滴滴司机乘客
嫦娥五号带回的“乘客”
“滴滴”上的叮咛
画与理
老司机
滴滴断臂求生?
老司机
最牛乘客
“厉害了,我的国”之滴滴打车
车上的乘客
高铁丢票乘客索退款被驳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