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建华 运河之子
2014-04-29李雪
李雪
在北京通州台湖有个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这里面有两件镇馆之宝。
其一《京门九衢图》,高82厘米,总长182米,从阜成门到广安门,以护城河为纽带,像项链串珠儿一样把老北京城的20个城门楼,以“康乾盛世”为历史断面,用国画工笔加写意的方式,还原了“内九外七皇城四”的城门建筑以及其间的人文风貌。
其二《古运回望图》,全卷长210米,同样“兼工带写”,从京杭大运河北首的北京通惠河开始,经过天津、河北、山东、浙江一直到余杭,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这些侧面描绘出600年前,这条明代古运大动脉的繁荣盛况。
这两幅图的主人,同为策划者是谷建华,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总经理。
他在通州土生土长,一口京腔,说话直来直去。砸过烟筒、搭过房子、当电焊工——出身不可谓不草根,在不少行当——进出口贸易、房地产也曾做得红火,最终,因为爱玩儿收藏,偶然间相中了《京门九衢图》的点子,于是,才有了今天这“老北京的门楼、运河上的船只,以及人间的故事”。
始于老北京城门楼
在谷建华接手之前,《京门九衢图》处在“创作了半截儿”资金运转不下去的状态,因为已经预见了资金回收困难,绘制又要花费巨资,承办方才将一幅草图转让。虽然到谷建华手里时,这幅长卷几乎只是一个创意,一切工作都要从头开始,但正如他所说:“这是费孝通老先生的点子,承载着来自老一辈专家学者对老北京文化传承的寄望。”
因此,要做好这样一张反映“康乾”时期的老北京人文地貌的画卷,首先就要“像古玩断代一样”,谷建华组织人力、物力重新采集了大量资料。
小到清朝生活工具的样貌,大到城门楼子的尺寸,在当时一年多的时间里,谷建华和团队跑遍了京城的文物局、文史馆、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和老书店,城砖铭文里的一点信息、小地摊上的老北京史料,都没被错过。对现存的城门楼,团队也仔仔细细全方位勘察,每一项数据都重新测量和求证。
“虽然尽可能客观严谨,但它不能跟地图似的,还得有一种国画的意识,它是艺术品,不是一张旅游图。”画卷的风格同样不能含糊。谷建华邀请了各个领域的专家对长卷的风格进行研讨和论证,最终确定了工笔加写意的笔法,严谨的地方很准确,艺术的部分又能挥洒。
接下来,来自北京、河北、山东、江苏等地的30多位画家被召集在一起,从2000年10月动笔,一直到2002年9月才绘制成初稿,按谷建华的话说“下了大辛苦”。
最终,这幅在人民大会堂亮相时引起轰动的成品,就如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护城河串起的不仅是一座座老北京城门楼,一处处再熟悉不过的的古迹,画中每一个有故事性、有生活感的人物以及他们汇聚在一起展现的人文风貌,是对当时老北京文化、甚至历史文化的一种总结。放眼小处,它卓有趣味,经得起推敲,宏观看,又着实是一幅磅礴巨制。
回望古运河文化
那么,建成北京城的那些巨大的砖瓦石料、金丝楠木是从哪儿来?怎么运到北京的?
创作进行中,谷建华就产生了好奇。
“画着半截儿就知道,哦,原来这东西从是运河‘漂过来的。”若说世界人类史上工程量最大的人工奇迹是京杭大运河,那么,也只有万里长城能与之媲美。从公元前486年局部开凿,到明成祖时期定型,古代南来北往的贸易都指望着这条贯穿南北的大动脉来承载,其漕运文化值得一书。
于是,谷建华又开始着手准备反映京杭大运河文化的画卷《古运回望图》,选择运河文化最繁盛的明代为历史切面,“把这运河上的船只,其中的故事给讲述一遍。”
三次沿运河采风,从北京到杭州,历时一年,行程数千公里,谷建华的几次考察“运河边儿都给踏遍了”,将运河两岸的人文地貌记录,又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进行绘制,最终成稿得以在2005年完成并发布。
“这两幅图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之后我们就开始研发衍生产品。”以《京门九衢图》和《古运回望图》为蓝本,谷建华带领“大运河”开始研发“老百姓用的、喜欢的东西”。
从根据两次绘制过程中整理、归纳上千文献而写成、出版的著作,到中国国家博物馆监制尺寸不一的复制品,甚至各种文创产品,深度挖掘“京门”和“大运河”这两个品牌的文化内涵,延伸出了一个产品系列。
除此之外,现在央视热播的52集动画《神奇的大运河》也是谷建华打造的文化产品之一,这种弘扬传统文化的产品,不仅具有正面的教育意义,在商言商,也带来了不错的收入。“我们的文化产品深受国内、国外欢迎,谁说文化不能赚钱,现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我们赶上了一个好的时机。”谷建华说。
此间的故事
事实上,谷建华最早参与制作的第一幅书画长卷并非《京门九衢图》,而是适逢香港回归,137位老红军、老八路“写字的写字、画画的画画”,同国务院办公厅老干部局共同制作的“庆祝香港回归历史长卷”。
为了承接制作这幅画卷,谷建华曾四处奔走,“80年代多穷啊,过去不就是凭朋友、了解我的人,用人格贷了80万块钱!”
在采访过程中,他几次强调“做事先做人,才可能会有贵人帮助你”。这种感悟也是来源于他的亲身经历。“你瞅现在站这儿是个人儿似的,苦我没少吃。我以前给人砸烟筒、焊锡铁壶、当电焊工、还搭过房子。”
80年代,谷建华接了给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其中一个维修点盖房的工程,但是对方商量垫付。“农村人也傻、也实在。跟交朋友似的,就帮人垫上了。过了也就一年多点,人家把钱一分不差就送过来了。”到了1987年,谷建华和这位交到的朋友开始合伙做进出口维修公司,“一下儿就起来了”。
2000年,谷建华回到了离开20年的通州,在次渠镇做房地产,一时又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和就业。
“不能忘了通州啊!”打小,谷建华在凉水河畔成长,就享受着河水给当地人带来的幸福感,那种生态、乡土、人情至今他记忆犹新。“小时候去务农,中午拿着网子到河里捕鱼,网子一兜就出来了,不下半个小时,就是一兜子鱼。带着鱼回到家里头,贴饼子也熟了,鱼也吃上了!”
在通州,凉水河、通惠河、温榆河、萧太后河几河交汇,共同流入京杭大运河北段水系,而正是因为出于对运河深厚的感情,此后更与运河结下了不解渊源,所以很多人管谷建华叫做“运河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