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远山区学生阅读内化的方法

2014-04-29伦智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4年13期
关键词:阅读文本语言积累内化

伦智

摘要:边远山区经济、文化、教育相对落后,学生视野相对较窄,见识较少,语言表达较弱,语文素养较低。对于边远山区的学生而言,阅读面窄、阅读后没有内化是影响学生写作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读有所获、读后内化是摆在边远山区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试就如何帮助边远山区学生内在阅读文本进行了粗浅的探讨,并提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与语言发展,开设阅读课引导学生会读书、多读书。

关键词:边远山区学生;阅读文本;内化;语言积累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082

从教十载,发现学生对作文讲评课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欢乐”是因为作文写得不错甚至被教师当作范文在班上朗读,“愁”则是因为作文写得不好甚至被当作“反面教材”。总有学生在课下问道:“为什么人家能写出那样好的文章来?”答曰:“人家书读得多。”问者更疑惑:“我也读了很多书,可为什么就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确,按以前的说法,多读就能写好文章。其实这话也不全对。事实上,有人多读写出了好文章;有人读得多还是写不出好文章。笔者认为这是所读未内化的结果。

内化即看完文本后,在积累语言材料等基础上,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和写作特点,逐渐理解、消化为自己的东西,并对写作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阅读后不能很好地将其内化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当前语文阅读教学重文本理解感悟,轻文本语言积累内化,学生读而少写或读而无写,停留在获得知识层面,尚未上升到写作能力层面,这才会出现学生无从下笔的局面。其二是学生读不对书,读而无法,阅读后没有文本语言的内化,写作时表达无力,语言苍白贫乏。其三,笔者所在学校学生是边远山区学生,不少学生从小受家庭教育等条件限制,在阅读方面即读书的量与质上与城市里的学生有一定差距。这些都是影响学生阅读后不能很好地内化的原因。

找到了问题所在,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的学风,笔者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读写结合,同时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尝试如下:

一、不再让目标缺失,关注语言积累与语言发展

回顾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呈现的是文本的解读、人文的熏陶感染。至于语言积累与语言发展的阅读教学则较为鲜见。这是阅读教学的目标缺失。而从语文学科的特点看,语文阅读教学承担的不仅仅是文本语言的解读,更重要的是还要担负起语言积累、语言发展的重任。

我们应该在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把握契机,读写结合,适时开展练笔,有效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发展语言。

在教学《荷塘月色》时,师生鉴赏品味散文语言后,笔者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多读,并且背下优美文段,结合身边的景物,写一篇《校园月色》,让学生在由阅读习得向语言转化的过程中,发现校园的美,进而热爱校园环境,保护校园环境。在教学文言文《游褒禅山记》及《登泰山记》时,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语言,再要求学生写一篇游记,学生阮涛结合本校曾举办的“走进春天“远足实践活动,用文言文形式写了一篇《游斜塔记》(本地有一斜塔斜塔,为“世界八大斜塔之一”),文中有“余以辛卯年三月十五,自崇高而早发,路五里,历左江三桥,行于公路。路侧有木棉数棵,春意正浓,其花红似烈日。另侧乃农田,田水汪汪,稻苗油绿。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同行学子兴之所至,放声高歌。正所谓“白日放歌须纵情,青春作伴好出游”!眼观左江两岸盎然春景,耳听同窗嘹亮之歌声,不觉心旷神怡。远观而见斜塔,鳌头峰上,一塔直立云霄,塔顶有一苍木,不知年几何矣。塔五层,壮丽雄伟,颇有豪壮气概。百态其姿,尽收眼底。……”等语句,简洁凝练。

在阅读教学的目标复位,在读与写的结合中,学生积累又发展了文本语言,阅读后有了内化,写作能力有了提升。

二、开设阅读课,教学生以阅读内化之法

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多为农村学生,受家庭教育等条件限制,学生的阅读面小阅读量少,体现在作文中往往是题材狭窄,都高中生了一写作文还总是童年快乐、小学初中的学习生活,极少有对生活、社会的关注。

鉴于这一现象,笔者除了引导在学生课外到阅览室图书馆自读书外,还额外开设了阅读课。但随之笔者也发现不少学生没有带本子上阅读课的习惯,阅读时也没有目的没有方向,拿起什么就看什么,很是随意。因而往往读而无获,没有语言积累。对此,笔者做了以下指导工作:

1. 选阅读内容

阅读内容指导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状况。在课外阅读内容的取舍上,应因不同年龄段的对象而异。如小学生宜培养阅读的良好习惯,指导阅读直观的,易感知的寓言、童话、故事等读物。初中生,应发挥其主动性与独立性,指导阅读一定量的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人物传记、少年科普读物,并从中去感悟作者的态度观点,欣赏作品精妙的语言,揣摩作品的形象与精彩的描写。而高中学生的阅读内容需进一步拓宽,宜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的多种表现手法,品味作品中人物的形象美,作品思想的理性美,诱发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情感,提高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因此,笔者在尊重学生的阅读需要与兴趣的基础上对他们进行阅读内容的推荐与要求。

2. 作读书笔记

叶圣陶先生说过:“无论阅读何种书籍,要把应当记忆的记忆起来,把应当体会的体会出来,把应当研究的研究起来,总得认清几个几个问题……”其中最起码的是记忆这一点,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语也有“一个好脑子比不过一支烂笔头”的说法。因此要求学生在读书过程中随时作读书笔记,并对他们进行指导。

首先,要纠正学生中的一种不正确的观念——应付教师,使他们明白作读书笔记的作用。“要让他们认清,笔记不是教师向他们要的赋税,而是他们读书学习不能不写的一种记录。参考得来的零星材料,临时触发的片段意思,都足以供排比贯穿之用,怎能不记录?极关重要的解释与批评,特别欣赏的几句或一节,就在他日还值得一再检览,怎能不记录?这种记录都不为应门面,求分数,讨教师的好;而只为于他们自己有益——必须这么做,他们的读书学习才见得切实。”叶老的这一番话道尽了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

其次,指导学生明白作读书笔记的方法和要求。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创始人马斯洛提出的“自我实现”理论和罗杰斯的“学生中心”教育思想主张: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学生一旦掌握了有效的方法,就可能更好地发展潜能,超越现在的水平,实现自己的潜能。叶老也曾说“笔记大概该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碎屑的摘录;一部分是完整的心得——说得堂皇一点,就是‘读书报告或‘研究报告。对于初学,当然不能求其周密深至;但是敷衍塞责的弊病必须从开头就戒除,每抄一条,每写一段总得让他们说得出个所以然。这样成了习惯,终身写作读书笔记,便将受用无穷,无论应付实务或研究学问,都可以从读书笔记方面得到许多助益。”因此,每次阅读课,我都会提出相应的阅读任务与要求,如结合课文进行专题阅读,每次阅读课后都要交一篇阅读后记,等等。这一做法旨在让学生读有所获,而不是流于形式,水过鸭背。

3. 促读后消化

要达到阅读后内化,多读并且有读书笔记,这还不够。关键在于是否已消化、吸收。读书笔记往往就是阅读的精华所在,有些学生以为读了记了,作文水平自然会得到提高。其实不然。要想达到内化的效果,还需学生对所积累的语言材料不断去“思”、去“悟”。因此,早晚读与语文课前的几分钟读书,笔者都会要求学生读课文与摘抄本,品读自己欣赏、用心摘抄下的美文美段美句美词。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表明,人是渴求成就需要的。对青少年学生而言,因其心理特点,这种需要显得特别突出。为了满足学生的这一需要,每一阶段笔者适时地让学生进行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交流阅读心得,交换读书笔记,分享阅读成果,展示优秀读书笔记等。通过这些办法,激励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使课外阅读的效率更高。

在学生阅读有一定积累后,指导学生用心感悟思考,及时记录下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文章内容相碰撞而产生的思想火花,学生就会觉得这是一种情感表达的需要,渐渐地也就会消除对写作的恐惧感。这其实是由内化向输出(由阅读到写作)的一个过渡。

读对书,读有法,读后化,在不断积累、理解的基础上,学生阅读文本就能逐渐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与语言。如此不断“厚积”,方能“薄发”,这样边远山区农村学生的写作水平才能得到提高。

(作者单位:广西崇左市高级中学 532200)

猜你喜欢

阅读文本语言积累内化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走进作者,多元解读阅读文本
让学生真正采到“语言的花蜜”
小学作文教学策略的探究
小学生语言积累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巧用教材阅读文本,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
浅析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策略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中融入思维导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