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学养的精髓

2014-04-29

管理学家 2014年12期
关键词:学养言说

道可道,非常道。“学养”一词,《辞海》里查不到,教科书中学不来。它不仅仅是政治、理论、业务素质的简单相加,更不是知识概念的机械诵记。它是一种山顶展望的境界,一种纵览大局的胸襟,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一种水宽岸阔的气象,一种宠辱不惊的从容,一种慧眼独具的敏锐,一种饱含激情的冷静,一种内蕴外华的光辉,一种我执我见的坚毅,一种随机应变的灵活,一种厚积薄发的顿悟,一种举重若轻的功力,一种踏雪无痕的姿态,一种无怨无悔的追求。

穆青讲:“常有年轻人来问成功的秘诀,该读什么书。其实,哪有什么秘诀,哪能限定读什么书呀。”成功不会如此容易、如此廉价、如此肤浅。大师们那些锦心绣口、一唱三叹的传世精品,仅仅是冰山浮出海面的一角。商学院的高材生不全是成功的企业家,中文系毕业不一定能成为作家,新闻专业出来的也不都是名记者,教科书中讲的那些条条都对,但仅仅是一些原则,好比下象棋,这些不过是“马走日,象走田”的基本规定,至于能不能赢,还得靠自己千盘万局厮杀出来的棋力,靠自己对棋艺的领悟,靠自己随机应变的发挥。范敬宜先生认为:学养是古今中外理论实践各种营养在一个人身上的综合反映。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无论是思想、理念,还是梦想和精神,也无论主旋律、正能量,抑或是启蒙、带路,都是以言论的方式和社会大众沟通互动,也就需要学会“说话”。现谨从以下几方面浅谈言说者如何加强学养的锻炼。

涵养超越个人名利的使命感、责任感

对年轻人来说,这是个听起来很虚,其实很实的要求。现在年轻人学养状况不佳,原因固然很多,但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正确的职业观,缺乏使命感和责任感。纵览古今中外,对人类社会作出贡献者,无不洋溢着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中国古代,为了尽言官的责任,有“死谏”的传统;中外新闻史上,为尽责而献身的记者不胜枚举。历史是公正的,人民心中是有杆称的。热衷个人名利者往往出不了名,忘我尽职者却常常千古流芳。马志尼实践了自己“人生是一种使命,因此责任就是它的最高守则”的诺言,结果,意大利革命是同他的名字连在一起的(马克思语)。任何社会、任何时代的言说者都要有责任感。社会责任理论是西方新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也是制约新闻从业者言行的重要价值标准。马克斯 · 韦伯认为,“同学者相比,新闻记者所承担的责任要大得多”,所以,记者“要比普通人更加谨言慎行”。大众传播学理论从把关人、人和社会的塑造者、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等角度强调传者的责任。

中国台上台下的言说者们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话语权力,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受众,拥有世界上最广泛的影响力。不过,我们在自豪的同时,更应该清醒地认识肩头沉甸甸的责任,因为,拥有的话语权力、受众数量、影响范围与责任和义务是成正比的。

丰富跨社会群体的生命体验

生命体验是获得间接知识的主要渠道,是了解国情民意的必由之路。罗素讲,知识从来源上分:一是个人直接体验得到的知识;二是通过他人间接体验得到的知识;三是内省得到的知识。从性质上分,有科学的知识、神学的知识、哲学的知识。黑格尔说:同一种“意义”,可能以宗教信仰的想象出现,也可能以哲学概念的形式出现,还可能以街巷俚语的形式出现。马克斯 · 舍勒说,一个词的意义可以转换,同一意义可以由不同的词来表达。深切的生命体验,不仅能得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和感悟,更重要的是可以对国情民意有真实的了解。现在一些调查的工具很先进,方法也很科学,但由于缺乏对底层现实的真切体验,在“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糊弄下,玩劳民伤财的“假数真算”游戏,严重者甚至误导了各级领导的决策,而决策的失误又是最大的失误。

生命体验是记者学养永不枯竭的营养之源。生命体验,没有刻骨铭心的爱与恨是体味不出来的。艾青写诗时为什么眼中常含着泪水,因为对脚下热土爱得深沉;穆青的作品为什么充满感人的力量,因为他对人民情深义重;歌德说:“谁要想理解诗人,真正领会诗人的作品,那么就应该去拜谒那曾经养育了诗人的故乡。”就像安泰不能离开大地母亲,生命体验给你无穷的素材,天启的灵感,无尽的力量,永远的激情。

生命体验是涵养判断力的基础,是避免随波逐流的罗盘。敏锐准确的判断力是学养的一种重要素质,现实生活中有各种风、各种潮流、各种热,不少言说者在迷失了自己的同时,还误导了受众。一位老前辈用自己一生的教训告诫:“做人,不要做风派的人。”他翻箱倒柜找出几十年发表的作品,码起来有半人高。面对这些当年风光一时的作品,老人黯然地说:“现在想出本集子都挑不出来。”没有自己的根,浮萍永远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的北斗,什么风都是逆风。万丈红尘中难免困惑,但生命体验会支撑判断力,判断力会矫正人生路标。孔子讲,“礼失,求诸野”,“学在民间,道在山林”;林毅夫说:当理论和经验事实不一致时,应该修正或摈弃的是理论模型。一位鸟类学家说:当书本与鸟类发生矛盾时,请永远相信鸟类!

蕴积跨学科的知识储备

案头有几套西方思想家访谈录的丛书,其中部分是专家之间的对话,大部分是记者的访谈。我在钦佩这些思想家的精辟见解之余,更惊叹这些记者的学术造诣和采访艺术。他们能深刻理解专家的思想,并把枯燥的学理用深入浅出的大众语言表述,而且,理解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能动的,如巴赫金所说:带有创造的性质,在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中闪出新的智慧的火花。读这样的访谈录实在是一种心智的美餐。

马克斯 · 韦伯说:“在新闻工作中,一项真正出色的成就所需要的才干,同任何学术成就所必须的才能绝对不相上下。”专家是在渊博的基础上对少数领域有独特的创见,言说者是在渊博的基础上对很多领域有出色的表述,也就是说,言说者学养知识结构的定位应该围绕如何锻炼和提高语言表述能力。

范敬宜在《新民晚报》上专门写了一篇谈学说话的文章,讲他一生都在学说话,到现在还没学会、没学好。文章写得很随意,但蕴涵的道理很深刻。从职责方面说,记者是干什么的?是学说话的,干什么吆喝什么,没有理由不把说话学好;从学理方面分析,现代哲学已发生语言学转向,说人在本质上是一个语言的存在物,哲学大师维特根斯坦说:语言也是行动。布龙菲尔德在《语言论》中写道:直到生命结束,“说话人始终不断地做着同一件事,即像幼儿那样学语言”。而且,不同社会群体的语言是不同的,这就需要重新编码,需要翻译和转换。从现实需要方面来说,很多问题的原因在于各群体间的不理解甚至误解,讲明白了,说开了,大事可以化小,小事可以化了。

如何为提高说话水平而拓展知识结构呢?这不像盖大楼,用多少块砖,多少吨水泥,可以量化;倒像中国古代寓言中道士的竹笼,放俩鹅也行,放两百鹅,笼不加大,鹅不加挤。不能规定读几本哲学、几本历史、几本经济,只能从总的原则和努力方向上说说。大凡说话有水平者,一般都能处理好渊博与专长、犀利与委婉、深奥与浅显、典雅与通俗的关系。谨围绕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浅谈加强言说者学养的锻炼。

⑴渊博与专长。读译著时,我最爱看前面的小传和简介,曾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作者的学科构成列表,发现他们大多跨多个学科。如:康德既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者,又是有重大贡献的自然科学家;帕斯卡尔既是卓越的理论、实验科学家,又是卓越的思想家,等等。最有说服力的是“复杂理论”的诞生,一群一流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科学家聚集在一起对话、争论,激荡出全新的理论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古今中外各科大家无不是博约相济,以博驭约。朱熹综罗百代,才能集理学大成;钱钟书学贯中西,方能另辟天地;物艺相通,书法要“必极工而后能写意”(郑板桥语),绘画要“收尽奇峰打草稿”,扭群山粉碎而后重塑;而且,“道欲通方,而业须专一”,“详人之所略,异人之所同,重人之所轻,而忽人之所谨”。这些对我们加强言说者学养锻炼都有启示意义。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像章太炎那样说天下已无书可读的人是没有了,必须有所选择,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在某些方面加强学习。

⑵深奥与浅显。如何将深刻的政策话语、深奥的专家话语翻译、转换为通俗话语,最能体现言说者功底和灵气。这种转换涉及到语言学、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个学科的原理,不能展开论述,仅从基本原则上举几个例子。

复杂变简单。如:《读者》转载《20年最具影响的10句口号》一文,10句口号通俗而又深刻,是基本国策、治国方略、国情民意的通俗表述。“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最通俗表达;”“理解万岁”反映了对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的渴望,社会对多种选择的宽容;“只生一个好”是基本国策的最民间表达;等等。这10句口号的沟通动员力量,是任何宏篇巨著也无法比拟的。

枯燥变形象。如:《经济日报》庹震把论规模效益的枯燥文章改编为“一个饺子和一锅饺子”的浅白比喻的例子很能说明问题。我们现在一些文章不能打动人,就在于自己未彻底弄懂,而彻底弄懂的一个标志就在于能够用浅显的语言、最形象的例子进行阐述。尤其在人们喜欢用眼睛学习和思维的今天,更应该注意形象化。

科学变常识。科学之所以是科学,是因为它们可以被还原为常识,科学借助于常识是可以被普通人理解的。徐迟《谈夸克》文把物理学的尖端理论问题写得深入浅出、活灵活现;钱学森给老帅们讲导弹,老帅们说:听懂了!钱学森认为许多人讲得听不懂,不是口才问题,而是不会用非本行人的思维逻辑和通俗的比喻,不会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科技问题。深刻与通俗并不矛盾,法布尔的《昆虫记》像一幅幅美丽的田园风景画,但又有谁怀疑它的科学性呢?巴赫金曾说:“特别的通俗性”丝毫不会使大作降格和影响读者看它的严肃性。只有通俗易懂才能有人听,才能有效果。王阳明的弟子在街上讲学,人不听。王说:你们拿一个圣人面孔去与人讲学,人都怕走了,如何讲得行?须做得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

⑶犀利与委婉。同一句话,不同的说法有不同的效果,关键要分清对象和场合。两位女士吵架,用语都是最简捷、最噎人、最扎人的,不会有“因为”、“所以”之类的词儿;有的话可以疗疾,有的话可以置人死地;有的话可以把大事化小,有的话可以把小事弄大。在沟通、理解问题上,有时候需要直接犀利,有时候亦如在政治中,直线反而是两点间最长的距离。书籍和生活中例子不胜枚举:丘迟的《与陈伯之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描之以景,将犀利与委婉融于一体,令人叹为观止;骆宾王的《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其语言的犀利,可谓千古绝唱,难怪武则天挨了骂还对其赞不绝口;中国古代语言的委婉、含蓄是非常有水平的,关于“死”就有各种委婉的说法;明明是厚着脸皮去跑官,却充满了诗情:“画眉深浅入时无?”明明是拒绝当官,却含情脉脉地说:“只恨相逢未嫁时。”因为直接拒绝,有掉脑袋的危险;中国人是非常看重面子的,委婉是保全面子的方式,保全了面子就捍卫了尊严,然后,什么话都好说。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一再告诉我们,不充分认识这一点,不加强委婉的说话艺术的锻炼,也就很难实现与社会各群体的良好沟通。有一次,我请教范敬宜先生某某问题可不可以报道,他说了两句令我终身受益的话:“没有什么不可以报道的,关键在于你怎么报道;没有什么不可以说的,关键在于你怎么说。”闻此言,顿觉海阔天空!关于“犀利”和“委婉”,祖先给后人留下丰富宝藏,遗憾的是,有些人把这些遗产用在勾心斗角的名利之争上,有关著作还大多停留在抖机灵的诡辩术层次上,缺乏学理的研究,缺乏将其运用到利国利民的沟通实践上。令国人汗颜的是,法国人的《迂回与进入》倒是从学理上对中国的“委婉”现象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⑷典雅与通俗。多年来,一直有雅俗之辨、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分。其实,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雅与俗并不是泾渭分明、一成不变的。想当年,《诗经》、《圣经》、《荷马史诗》全是俗的,是朴实的口语化的作品,今天却都成了雅的;当镜子和铝制品只有宫廷才用得起时,它们是雅的,民间普及了,又成了俗的;秦砖汉瓦用来盖房时,它们是俗的,现在用来收藏又成了雅的;手机少数人拥有时是雅的,现在连歌厅小姐都人手一部时又成了俗的;人人都明白的道理是俗的,少数人明白的理论是雅的;有用的东西是俗的,没用的东西是雅的;在贵族沙龙里,说法语、英语是俗的,说拉丁语是雅的。《红楼梦》里妙玉对贾宝玉说:“喝茶一杯是品,两杯就是解渴的蠢物,三杯就是饮驴了。”似乎越少的、越难懂的、越没有用的、越古老的、越没有生命力的越是雅的。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雅俗之分的标准?根本原因在于拥有政治、经济、文化优势的阶级或群体,有能力垄断、霸占一切稀缺资源,并以此作为标志其优势地位的外在符号,以此支撑其内在优越感,以此将自己与大众区别开来。

言说者应该理解雅与俗的历史演变,理解雅与俗的形成原因、划分标准以及各自的意义和价值,而且要让自己从文化优越感中跳出来,从大众的视角看雅和俗,通过寓雅于俗,雅俗互补达到沟通的目的。随着泛大众文化消费群体的形成,受经济规律的牵引,大众对娱乐、轻松的需求,拉动了媒体文化的大众化转型,削弱了精英的文化支配权,缩小了雅与俗的鸿沟,“雅与俗、高与低、精英与大众的界限已经模糊”。主旋律也常常借助大众文化逻辑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影响。新时期的言说者,既受制于政府意识形态,又受制于商品生产规律,受制于写作艺术美的规律,“政治、商业、艺术”三重话语交叠的语境,既是把握雅与俗关系的逻辑起点,也是言说策略的生存定位。雅,不是堆砌一些华丽的辞藻,不是引用几句古诗词;俗,也不能理解为模仿一些俚语土话、流行新词,应该在对雅与俗宏观的、历史的、现实的洞察中,发掘出活的酵母和营养,融入生命体验中,融入灵魂的塑造升华中,融入自己的作品里,才能在提高自己学养的同时,发挥言说者在各社会群体之间的沟通作用。

学养因人、因时而异,不能划一规定,不好量化衡量,不能一蹴而至,只能在把握学养精髓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素质基础和工作生活环境,根据时代的发展,根据现实的需要,日积月累地学习和努力。这就像往杯里加水,总会有一滴溢出来;就像友谊的形成,总会有一次关怀令人感动;待到“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溪流汇成了湖”(余秋雨语),自然“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精品就会喷薄而出了。

猜你喜欢

学养言说
阿来《云中记》的死亡言说及其反思
“行走”与“再现”——论梅卓散文的言说姿态和藏族风情
弘学以深根 养正以致道——福州第七中学“弘学养正·立德树人”办学实践探索
诗的“别材”与学养
弘学以深根 养正以致道——福州第七中学“弘学养正·立德树人”办学实践探索
师生之间无法言说的梗
师生之间无法言说的梗
《红楼梦》里学养颜
试图
高尚的人格,深邃的学养*——钱中文先生20 世纪80年代的学术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