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苏州园林》的审美价值教学选择

2014-04-29王艳玲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4年13期
关键词:苏州园林选择审美

王艳玲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对文本《苏州园林》的审美教学选择时,注重审美教学,以感受美为核心,围绕“美”的主题,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的审美情趣、审美追求,了解我国灿烂的民俗文化美。要求学生在通读文本的基础上,把握全文结构,引导学生体验文本的结构美;在精读文本基础上,详解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验文本的语言美;在细读文本基础上,研析重点句段,引导学生体验文本画意美;在品读文本基础上,整体探究,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情感美。

关键词:文本;价值;审美;选择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043

古希腊美学家贺拉斯很早就提出了“寓教于乐”的美学原则,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审判情操。

在进行《苏州园林》文本价值的教学选择时,教师侧重文本的审美价值,注重审美教学,以感受美为核心,围绕“美”的主题,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的审美情趣、审美追求,了解我国灿烂的民俗文化美。

一、通读文本,把握全文结构,引导学生体验文本结构美

《苏州园林》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写的一篇说明文。全文从写作的构思到语言都带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尤其是结构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读文本、准确把握文章的结构、体验文本结构美。

《苏州园林》没有采取一般的空间位置,游览路线介绍名胜古迹或其他处所的结构方式,而是先总后分。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全局到局部,从大的显眼事物到小的不显眼事物,分项叙述。首先说明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总领全文;接着说明总体上的特色,阐发总纲思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都是一幅完善的图画”。然后就形成这个总体上的特色的四个设计原创(布局、配合、映衬、层次)分别作出具体介绍,以及角落布置、门窗设计、建筑色调三个次要方面进行分项说明,逐层揭示苏州园林处处如画这一特点。

文章最后收束全文,留有余地,耐人寻味,启人兴趣。其结构严丝合缝,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精读文本,详解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验文本的语言美

《苏州园林》作为说明文体裁,语言准确简练,而且耐人寻味。在教学过程中,在整体感知语言美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精读课文,侧重把握一些重点词句,充分体验语言美。如: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中的的“蔓延着”、“补”字表示了匠师们的细雨心,善于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满眼的“珠光宝气”写出藤萝花的典雅风范,使画面生气盎然。“俯仰生姿”表现出高树与低树种植在一起,相互顾盼的风姿,体现匠师们错落有致地精心安排。“高低屈曲”状写了池沼河道的边沿任其自然的特色。

在体会重点字句时,可以设计精当的问题。如:

1.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善的图画。”务必能否删去?为什么?

2. 比较“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与“至于全用活水”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自主品味,体验文本语言的准确、严密、精练美。

三、细读文本,研析重点句段,引导学生体验文本画意美

《苏州园林》融说明、记叙、议论于一炉,以优美的语言、严谨的结构,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者可以利用课件显示苏州园林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并通过逐段分析讲解,引导学生体会苏州园林是如何达到如诗如画的效果,提高学生鉴赏造型艺术的能力。

体会画意美可以说是全文章的难点,在教学中,侧重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动态美、和谐美、映衬美。

《苏州园林》画意美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表现为动态美。如“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一景。”恰当的引用勾勒出一个情趣横溢的意境:夏秋季节,眼前一片碧绿的荷塘,鲜艳的荷花,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嬉戏、玩耍,此时此景构成了一幅生动感人的动态画面,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美感。

所谓和谐美,是指布局配合得适当、匀称的美。这一点在《苏州园林》中是非常丰富的,苏州园林的布局是不讲究对称的,要求自然之趣符合“美术画”的要求。至于假山的堆叠和配合,则使人忘却了苏州城市,给人置身山间的实感。至于园林建筑色彩,大多漆广漆,这种颜色与周围颜色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使人有“安静闲适”的感觉。到了花开季节,相遇成趣把花衬托得更加“明艳耀眼”。

映衬美指文本中的陪衬、衬托。苏州园林中花草树木的映衬也着眼于画意:“高树与低树……”两个“……相间”从而使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远景和近景层次的映衬,园林中设置花墙、廊子和窗,其目的是增加美点,让人感到美不胜收。

四、品读文本,整体探究,引导学生体会文本情感美

法国启蒙思想家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在《苏州园林》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全面品读文本,整体探究情感脉博,并选好动情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不断体验文本情感美。教师从需要出发,引入、营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与氛围,激发学生感情。

一是情感呼唤阶段,可设计如下环节:

师:《苏州园林》一文中,有9次提到“图画”二字,在汉语中与“画”有关的词语诗句很多。比一比,看谁举得多。

师:如果我要说,有这么一个地方,无论你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图画,令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你相信吗?这是苏州园林创造的奇迹。

(投影)苏州园林摄影照片,让学生充分赏画、入画,让学生触发或唤醒某种情感,能全身心地投入阅读活动中。

二是情感体验阶段,让学生重新体验人物化在文本中的情感体验并将其转化为自身内在的体验过程,是一种个性的建构,情感的升华和提升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可设计如下环节:

师: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画中哪些景点吸引了你?为什么?先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体验朗读,如读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讲究……讲究……讲究……讲究”似画师泼墨,挥洒自如,气势磅礴,且又精构巧思,自出心裁。

三是情感拓展阶段,让学生将所体验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这样不仅可以巩固深化学生体验的情感,还可以深化学生认识,形成好的个性,在实施时,可设计如下环节:

师:“读书善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苏州园林》呈现了建筑美、艺术美,作为园林文化,堪称园林标本的苏州园林,似乎还缺少什么?

在学生发言后,教师点拨:苏州园林在古代是供私人享受的,为了争奇斗胜,修园常请文人画士参谋规划,把名山胜景缩小尺寸布于园中,其成就影响了全国园林建筑,也影响了日本和欧洲园林建筑。苏州园林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由此可见苏州园林的美。对于文本《苏州园林》,进行审美价值的教学选择,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注意体悟文本所蕴藏的丰富的美学因素,并与学生一起吟咏切磋,含英咀华,这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判断和审美情操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单位:江西省寻乌二中 342200)

猜你喜欢

苏州园林选择审美
苏州园林修复面貌之谜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浅析苏州园林的留白艺术
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探源与审美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飞机燃油系统对多路输入信号源选择的方法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