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红蜘蛛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2014-04-29马占武
马占武
大豆红蜘蛛为蛛砂叶螨,属蛛形纲,蜱螨目叶螨科,俗名火龙、火蜘蛛。它不仅危害豆类,还可危害小麦、玉米、高粱、谷子、麻类、瓜类、茄子及一些花卉等,是一种食性很杂体态很小的昆虫。近几年来拜泉县大豆红蜘蛛危害逐年加重,受害的大豆苗生长迟缓,矮小,叶片早落,结荚数减少,结实率降低,豆粒变小。危害严重时使大豆植株全株变黄,卷缩,枯焦,如同火烧状。严重的大豆成片枯死,对大豆的产量影响很大,一般情况可减产20%~30%,严重的地块减产达到70%~90%。对大豆红蜘蛛,一般杀虫剂防治效果不是很理想,近几年已由次要害虫逐步上升为主要害虫。
1、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0.3-0.5毫米,红褐色,有4对足。雌螨体长0.5毫米,卵圆形或梨形,前端稍宽隆起,尾部稍尖,体背刚毛细长,体背两侧各有1块黑色长斑;越冬雌虫朱红色有光泽。雄虫体长0.3毫米,紫红至浅黄色,纺锤形或梨型。卵直径0.13毫米,圆球形,初产时无色透明,逐渐变为黄带红色。幼螨足3对,体圆形,黄白色,取食后卵圆形浅绿色,体背两侧出现深绿长斑。若螨足4对,淡绿至浅橙黄色,体背出现刚毛。
2、大豆红蜘蛛的发生特点
根据近两年的调查,大豆红蜘蛛在拜泉县一年能发生10~15代,发生代数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它以成虫在寄主枯叶下、杂草根部或土缝里越冬,第二年4月中下旬成虫开始活动,先在小蓟、小旋花、蒲公英、车前草等杂草上繁殖危害,6~7月转移到大豆上危害,7月中下旬到8月初随着气温增高,繁殖速度加快,迅速蔓延进入危害盛期,8月中旬后逐渐减少,到9月份随着气温下降,开始转移到越冬场所,10月份开始越冬。
大豆红蜘蛛每一世代所需时间因温、湿度条件不同变化很大。从卵到成虫所需时间,在平均温度22℃时近11~15天,16℃时则需12天,12℃需30天之久。因此,6~7月高温,干旱持续时间长(14天以上),繁殖最快,危害也重。其繁殖最适宜的温度是28~30℃之间,最适宜相对湿度在35%~55%之间。在平均温度高于23℃,相对湿度50%左右时,繁殖速度最快。低温、多雨、大风时对大豆红蜘蛛的繁殖不利,低温、暴雨更加不利于其繁殖。
大豆红蜘蛛成虫喜群集于大豆叶片背面吐丝结网并危害。卵散产于豆叶背面丝网中。雌虫一生可产卵70~130粒。卵期10天左右,即可孵化为幼虫。幼虫在夏季约经2天(早春及晚秋期较长)即蜕皮成为成虫。幼虫及一龄若虫体小而弱,不甚活动。二龄若虫则很活泼,食量也大,善于爬行转移,有时亦可随风传播扩散。所以,在田间常呈现出从田边或田中央先点片发生,再蔓延到全田发生的特点。
大豆红蜘蛛的成虫、若虫均可危害大豆,在大豆叶片背面吐丝结网并以刺吸式口器吸食叶汁,受害豆叶最初出现黄白色斑点,以后随红蜘蛛增多,网间略具红色斑块且有大量红蜘蛛潜伏,造成受害叶片局部甚至全部卷缩、枯焦变黄或红褐色,叶片脱落甚至光杆,严重时整株死亡。大豆红蜘蛛首先危害大豆下部叶片,而后逐渐向中、上部蔓延。大豆田田间杂草多或植株稀疏的,发生较重。红蜘蛛天敌较多,主要有蓟马、七星瓢虫、草蛉等,对其发生有一定抑制作用。
3、大豆红蜘蛛的综合防治
(1)农业防治
大豆红蜘蛛在植株稀疏长势差的地块发生重,而在长势好、封垄好的地块发生轻。因此,农业防治的关键一是要保证保苗率,施足底肥,并要增加磷钾肥的施入量,以保证苗齐苗壮,后期不脱肥,增强大豆自身的抗红蜘蛛危害能力。二是要加强田间管理,及时进行田间除草,对化学除草效果不好的地块,要及时采取人工除草办法,将杂草铲除干净,可有效减轻大豆红蜘蛛的危害。三是要合理灌水,在干旱的情况下,要及时进行灌水,有条件的可采取喷灌的方法效果更佳。实践证明:只要田间不旱,大豆长势良好,大豆红蜘蛛就很难发生起来。
(2)化学防治
(3)根据大豆红蜘蛛在田间的发生特点,应在其发生初期开始防治,做好田间虫情调查,当发现田间红蜘蛛处于点、片发生阶段,大豆卷叶株率达10%时,即应喷药进行防治。防治方法以挑治为主,即哪里有虫防治哪里,重点地块重点防治。不但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降低防治成本,还可以提高防治效果。通过试验和田间应用来看,防治大豆红蜘蛛最佳药剂,可结合防治蚜虫选用73%灭螨净3000倍液或40%二氯杀螨醇1000倍液或25%克螨特乳油3000倍液或20%扫螨净、螨克乳油2000倍液等喷雾,连喷2-3次。田间喷药最好选择晴天下午16~19时进行,重点喷施大豆叶片的背面。喷药时要做到均匀周到,叶片正、背面均应喷到,才能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4)生物药剂防治
有机大豆可选用1.8%阿维菌素乳油、0.3%印楝素乳油1500-2000倍液,或10%浏阳霉素乳油1000-1500倍液、2.5%华光霉素400-600倍液、仿生农药1.8%农克螨乳油2000倍液喷雾,干旱条件下加喷液量1%植物型喷雾助剂药笑宝、信得宝等。
(作者单位:164700拜泉县爱农乡农业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