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教材,精编习题 激活思维,提高能力
2014-04-29赵俊婷
赵俊婷
笔者认为数学能力的生成与提高蕴含两方面的要义,即一方面是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是数学思维的培育与创新. 这两者纵横兼顾,又呈螺旋式递进. 因此,笔者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1)”设计中尝试了以下几种做法:
1. 整合教材例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新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编制例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1)”的教案设计.
教材中有这样一个思考题:中国古代的《孙子算经》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鸡兔同笼问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笔者在参照此思考题的基础上做了以下设计:
引例:中国古代的《孙子算经》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鸡兔同笼问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九头,下有二十六足,问鸡兔各几何?”问1:若设有x只鸡,y只兔子,则根据“上有九头”这个条件能不能列出二元一次方程?问2:若设有x只鸡,y只兔子,则根据“下有二十六足”这个条件能不能列出二元一次方程? 问3:方程x + y = 9的正整数解有哪些?这其中有哪些又是方程2x + 4y = 26的解?問4:如何求方程组x + y = 9,2x + 4y = 26的解?
通过问1和问2帮助学生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从而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紧接着通过问3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最后通过问4引出本课主题“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这样的设计旨在只利用一个例题,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展现了知识发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既创设了问题情境,又保证了课堂教学的连贯性. 而原题中“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改成 “上有九头,下有二十六足”的目的在于便于计算,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探索出问题3的答案,而不影响整节课的教学进度.
在探究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的例题设计上,笔者没有选用教材中原有的例题1:解方程组3x - y = 5,4x + 2y = 11.而是考虑一题多用,利用从引例中列出的二元一次方程组x + y = 9,2x + 4y = 26进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的探究. 笔者认为利用方程组x + y = 9,2x + 4y = 26进行解法的探究在规范“代入消元法”的一般步骤的同时,更有利于“未知”转化为“已知”的化归思想的形成,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和探究能力.
2. 倡导一题多解,拓宽学生解题路径
提倡一题多解,不仅能使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更加扎实,还可以拓宽学生的解题路径,促进学生解题思路的畅通.
例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1)”这一课中,笔者参照教材中的课后练习题,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
其中,以第(1)小题作为例题的巩固练习,而第(2)小题在第(1)小题的基础上增加难度,有一定的思维能力的要求. 这样的设计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双基”,同时又满足了班中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结合学生的四种解法,笔者顺势提出:“这四种解法中哪种更简便?”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讨论. 学生比照运算步骤后分析发现第④种做法最简便. 理由是系数中不含分母,所以减少了计算步骤,计算量减少了,就不容易出错. 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利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应先观察未知数的系数特征,一般选择系数为1或-1的未知数进行代入消元.
与第(1)小题相同,学生通过分析后发现第二种解法更简便,笔者再次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有时,整体代入能使运算变得更简便.
总而言之,一题多解可以避免过重、繁复的机械式的训练模式,可以培育求简意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可以激活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启示与思考
综上所述,精编习题是提升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之一. 通过精编习题,能帮助学生巩固“双基”,拓展解题思路,协调思维训练,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在实践中,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选编例题可以参照教材上已有的例题,但不能生搬硬套,应当考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认知需求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修改,倡导一题多用,延伸到后续问题的解决中,既增加课堂教学的连贯性,又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把握知识本质,提高教学效率.
第二,编制习题要力求少而精,编制的题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一般选择有明确目的性和典型性的练习,在难度上设置梯度,兼顾到不同水平的学生,使得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协调思维训练,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三,编制习题可以通过开放解题策略,引导学生在解答问题时优化解题思路,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