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乡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与对策
2014-04-29张淼
张淼
一、农村经济发展研究的意义
经济发展战略的引导地区或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对我县经济发展的意义重大,能够推动我县济经的全面发展。农村近几年虽然经济发展较快,但也存在了不少问题,不少乡村的经济始终发展缓慢,影响整体的发展趋势,所以加强农村经济的发展刻不容缓。农村经济的发展,带给农村居民一个崭新的世界,能够提高农民对政府的信任,对社会主义的感恩,促使农村的和谐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也是对我县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1、农村经济发展的研究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政府管理的客观需要
3、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利有提高农村中小型基础的建设,水利道路的建设,从而加强农村与城市的连接,便利的交通有利实现人流量经济量的流入,增加农村的整体收入,从而影响我县经济的增长。
4、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能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去向,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能够转化为有效劳动力。
5、农村的经济发展,可以加强对农村教育业的整改,让农村的孩子都能学到现代化的教学,不流失人才,让人才带动经济。
二、我县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1、资金投入总量不足,管理混乱
一方面,国家对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长期不足。其二,从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农户和非农户投资)方面来看,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呈大幅下降趋势。另一方面,在支农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支农资金对农民急需的水利和道路等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2、城乡二元结构有待改变
目前的城乡二元结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在户籍制度方面;在就业制度方面;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像失业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等主要是针对城市居民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非常薄弱,农民工在劳动条件、居住环境、工伤保险等方面都不能享受到与城市职工相同的待遇。在公共财政制度方面,目前农村基本上享受不到公共财政。
3、农村土地制度有待完善
农村土地名义上归集体所有,原来是归公社、大队、生产队所有,现在是归乡镇、村组所有。但土地所有权到底归哪一级集体,连这些组织自己都不清楚,因此难以负责任地、科学地行使所有者的权利。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虽然从15年延长到了30年,但仍未得到真正的长期化保证。农村土地承包制度不完善限制了农民对土地的投入,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土地经营的短期行为。原因是由于土地流转没有形成制度,土地市场发育不全,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难以正常流转。
4、农村劳动力转移难
原因是目前城市产业正处在剧烈的结构调整时期,大量的传统产业被淘汰,新型产业对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加上新型产业大多数是知识技术密集性产业,资本有机构成比较高,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下降,而城市新增劳动力逐年增加,因此,导致农民在城市可以得到的就业岗位是非常有限的。
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新农村建设开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背景下,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
三、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1、从现行的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农村投融资体制、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创新金融政策,完善农村金融体制、统筹好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逐步形成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等方面切入,实现制度和机制创新已成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措施。
2、改革农村投融资体制,形成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的多元化格局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加大对农村的投资力,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逐步形成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
3、创新金融政策,完善农村金融体制
信贷资金是农业投入的重要来源,在这方面,应充分挖掘潜力。要继续完善农业信贷体系,逐步增加农业信贷规模。
4、创新农村行政管理体制
要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自实行农村经济改革以来,农户已逐步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农民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强烈要求行使民主权利来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
5、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
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发展专业的新型合作化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已经成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推进农业市场化,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措施。
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是改变农村面貌最基本、最重要、最核心、最可靠的经济支柱。而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必须统筹好的一对关系。
总之,从农村经济发展分析来看,要找到农村经济发展之路,既要发挥好政府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好农民主体作用。只有把启动内部活力与优化发展环境紧密结合,实行确实有效的政策方针才能提高我县农村的经济发展,才能有效壮大集体经济,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作者单位: 162111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宝山乡农村经济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