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农民工生存现状的思考
2014-04-29李熠
李熠
摘要:农民工问题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存在并一直在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探究农民工民生两大问题的具体情况,分析其原因,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留守儿童的问题上,笔者认为农民工作为父母,应该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留一个家长照看子女,否则子女长期离开亲生父母的关爱,对性格等各方面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同时,从家庭、社会、国家三个方面找到其解决办法。在婚恋问题上,造成农民工婚恋困难在于三方面原因,即中国社会的转型、户籍制度、农民工自身文化素质。针对这三方面的原因,从企业、社会和国家政策入手,引导和解决农民工的婚恋问题。
关键字:农民工 留守儿童 婚恋问题
一、 农民工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关注
农民进城务工现象始于改革开放以后,部分农民离开农村到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劳动拿“工资”,即社会上习惯称的“农民工”。一方面在家承包有耕地,另一方面进城务工。在当今现实和竞争的时代,权利是否得到保护也要看个人的经济实力和地位。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又最需要保护的农民,经济资源分配得少,社会地位明显不高,权利自然而然就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因为光是在家务农生活比较贫困所以被迫进城打工赚钱,想打工赚钱就必须得到很好的权利保护,而想得到保护就得有很高的经济地位,又因为地位不高,应得的权利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如此的一个矛盾注定着农民工要祖祖辈辈贫困下去。一直以来,我们对这些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并不关注,也不了解,更不关心。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尤其是国家提出“以人为本①”这个改善民生理念后,农民工的工作状况和生存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二、农民工生存的两大突出问题及问题成因
第一个大问题是留守子女问题,该问题是一个十分棘手的社会问题。笔者通过各方面的了解,总结出留守儿童存在着如下四点大问题:首先,子女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由于经济原因,农民工回家次数很少,据有关数据显示,仅在春节回来的占43.2%,还有21.1%两到三年才回来一次,甚至七八年不回家的农民工都不是例外②。长期缺乏联系使得亲子关系会出现障碍。由于缺乏或者不愿意采取与监护人交流等宣泄方式,过半的孩子积压忧郁,性格变得自卑,在不良文化的诱惑下,一些失足行为屡见不鲜。其次,监护状况令人担忧,留守家庭中大多是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但是由于体力、知识等原因,很多隔代监护人表示“照看孩子感到吃力”或“不乐意但没办法”,大多都只是碍于情面而照顾。另一方面,对孙辈一般都比较溺爱,容易造成孩子放纵,不服管教。回到父母身边后,孩子更不愿意接受父母的管教。再次,安全健康隐患凸现。当前农村治安状况复杂,安全、法律和生理、饮食等方面健康知识对留守子女来说尤为重要,但调查结果中显示他们严重匮乏该类知识。据调查,学校里也很少开展安全健康教育,这些因素导致了留守子女安全健康知识受教育情况不容乐观。一些地方对义务教育政策的执行力度大打折扣,连公办中小学校都出现了向农民工子女额外乱收费的现象,对招收民工子女的学校,采取不承认和排斥的态度。在缴纳借读费、赞助费的家庭中,平均缴纳费用1226元。2012年的调查结果显示,42.08%的农民工交了500元以下的费用,29.44%的农民工交了500-1000元的费用,16.33%的农民工交了1000-2000元的费用。
第二个大问题是农民工婚恋问题。解决农民工婚姻问题既是一个民生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据统计,在这一群体中,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农民工未婚,而他们在经过苦苦探寻之后发现以他们的社会地位寻找爱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和一般适龄青年一样,农民工中的未婚青年找对象的主要途经仍旧是自由恋爱、传统相亲、婚姻介绍。但由于各方面差异,农民工青年很难在城市找到自己合适的伴侣。有资料表明,在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中,80%以上的人的表示将来要回家找对象。农民工婚姻困难从表面上看是因为收入过低,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实际上,大多数人并没有看到更深层次原因。首先,中国社会的转型③,社会各个阶层都在大量流动,由于城市化建设需要大量劳动力,而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严重不平衡,农村的经济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民工进入城市后依靠他们自己的劳动来争取相应的工资,但文化水平比较低,其收入根本无法维持城市生活的基本需要,也就不能拥有稳定的婚姻。其次是户籍制度,由于这种制度,农民工自然而然被贴上“二等公民④”的标签,他们为中国的现代化付出了自己的辛勤与汗水,但是户口在农村,无法像一个普通居民一样享受应有的待遇。再次,文化素质比较低,在城市中主要从事比较低端的行业,所以绝大多数城市居民对农民工会产生歧视,势必在婚姻上步履维艰。
三、问题解决对策
如何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会给农村的教育以及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意义重大。(一)从家庭教育角度。首先,父母必须认真考虑被委托人能力,尤其是健康方面。如被委托者年龄太大,身体欠佳,就不应将孩子委托于他。其次,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老家的孩子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指导。现在很多农村家庭都有条件购买电脑并安装网络,通过网络视频经常和孩子见见面,这是一种利用高科技手段关心和教育孩子的好办法。最后,若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德,父母应该有更高的奉献精神,多为下一代考虑,多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至少应留守一位家长,这对于孩子成长相当有益处。一方面,亲子关系直接影响着儿童的人格发展。亲子关系和早期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化和人格发展的核心和主要动因,对儿童的发展起决定性影响。另一方面,亲子关系与学习成绩存在明显联系。孩子由于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不良均可导致学习困难。家庭环境、父母关系和父母简单化策略对认知水平有轻微的影响;学习不良孩子的家庭资源对学习动机和认知水平有因果性的影响作用。(二)从社会的角度。留守子女较之正常家庭子女只是由于生活环境中约束因素、沟通与指导因素的缺失,而具有一种被周围不良环境影响的更高的可能性。为此,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娱乐场所,让农村中小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三)从国家角度看。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保证。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规定“农民工子女就学应该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为了全面贯彻国务院文件精神,很多地方也出台相应的政策规定,并相继取消了对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借读费⑤。这便为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又开辟了一条重要的绿色通道。
在解决农民工婚恋问题上,首先需要完善政策环境,加强社会保障。通过积极稳妥的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造成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的因素。逐步将新生代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建立和完善让农民工更好的享受包括工伤、医疗、失业、养老等各种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让他们享受与市民平等的福利待遇,为他们顺利恋爱婚姻提供坚实的制度保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聚居区的建设。各地政府在规划和建设的时候,应努力按照社区理念,建设设施齐备,男女比例趋于平衡的社区,扩大其交友空间和择偶机会。政府应把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纳入公共服务体系,支持企业、工厂、社区和社会各界举办形式多样、适合新生代农民工参与的文体活动;企业应履行社会责任,通过建立并免费开放职工俱乐部、开展文化活动等方式,给新生代农民工创造结识的机会;社会各界应支持公共服务机构为农民工免费提供婚恋服务,经常为新生代农民工举办相亲活动等。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对婚恋心理冲突的认知与调控能力。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培育健康的婚恋心理是收获幸福爱情和美满婚姻的重要条件。
注释:
①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② 新闻调查:《留守娃:爸爸,我想和你在一起》
③在研究“十一五”时期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中,提出了“社会转型”的问题。
④二等公民不是一个正式的术语,用来描述一个社会体系内对一部分人的歧视或对外来人口的政治限制,即使他们作为一个公民或合法居民的地位。
⑤教育部2010年12月24日公布《教育部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规章的决定》,删除了《小学管理规程》中第十二条中的“并可按有关规定收取借读费”。
参考文献
[1]《中国留守儿童调查》——赵俊超,人民出版社
[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研究》——谢妮 经济科学出版社
[3]《留守儿童心里发展研究》——朱卫红 云南大学出版社
[4]《关注留守儿童教育与创建和谐新农村》——徐群
[5]《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机制》——方铭琳
[6]《关于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解决婚恋问题的提案》
[7]《爱在城市屋檐下 ——农民工婚恋问题调查》——半月谈
[8]《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难题》——郑州日报
(作者单位:100070首都经贸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