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DP中文文学课程的课程架构与学习要求
2014-04-29吴昱昊
吴昱昊
摘要:IBDP(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me),即国际文凭大学预科项目。在我国大陆的IBDP课程中,中文文学作为六大学科组之一,是每一位学习该课程的学生所必修的。该课程与我国普通高中语文相比,课程内容、评估方式均有不同,由此对学生提出了全新的学习要求。文章以教学实践经验为依据,对课程架构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两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探讨。
关键词:IBDP;国际文凭大学预科项目;中文文学课程;课程架构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6-0037-05
引言
IBDP,即国际文凭大学预科项目,在我国正茁壮成长。该项目在国际上享誉已久,素以优质、全面、开放等特点著称。其重要特色之一是极为重视母语的学习,这种学习,不仅包括语言,更重要的是文学与文化。在我国大陆的IBDP课程中,中文文学作为六大学科组之一,是每一位学习IBDP课程的学生所必修的。在这样一个国际化的项目中,能够如此关注各国各民族母语文学的学习和传承,实在是难能可贵。
课程内容
IBDP中文文学课程学习时间为两年,从课程内容上来看,是学习研究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体裁可以包括小说(短中长皆可)、戏剧、散文、杂文、传记、日记等。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翻译作品,又可称为世界文学作品;其中普通课程两部作品,高级课程三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未来出国求学的需要,选择修高级班还是普通班,两者在学习作品的数量和考试的难度上略有不同)。所有作品必须选自IBO(国际文凭组织)指定的翻译文学作品目录。比如可以选《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选》、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和古希腊悲剧《安提戈涅》。《大学预科项目:语言A文学指南》上所要求的学时普通与高级分别为40和65。这部分作品的考核是针对其中一部作品写一篇文学论文。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的作品的时候,要了解作品的内容及其文学质量;要将读者的个人和文化经验与所学作品相连,从而对作品做出独立的评估;要认识文化因素和上下文关系在文学作品中所起的作用。这一部分学习的重点,在我看来,主要是关注作品与作者文化背景的问题,以及这样的文化背景在作品中的体现,还有学生对此有无自己独特的看法。
第二部分是精读作品,普通两部,高级三部。这部分作品必须选自指定中文作家名单。而且要求每部作品的体裁必须不同,一般来说我们选择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比如可选《红楼梦》《牡丹亭》《白居易诗选》,三者体裁分别为长篇小说、戏剧、诗歌,满足条件。所要求的学时普通与高级也是40和65。这部分作品考核是口头评论考试。这一部分的学习要求是要对所学作品具有详尽的知识和理解;要对具体的文学体裁能进行恰当的分析;要指出作家的语言所带来的特殊效果,并对人物、主题和背景等元素进行分析;要能对作品的细节咀嚼,以做出周全和言之有物的回应。第一部分翻译文学关注文化背景,那么这第二部分的学习主要关注的就是文学技巧与作品细节。这是文艺评论的一个重点,也是中国学生的薄弱环节。我们的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学到的文艺批评方法主要是关注文章的立意和思想情感,对于文章作品在文学技巧上的成就,涉及太少,因此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也是很大的挑战。学生要能够鉴赏作者在小说、戏剧、诗歌中的文学手法与技巧,要能够说出作家笔墨的匠心,并提出自己的看法,难度是比较大的。
第三部分是相同体裁的作品,即作品的体裁必须一致,普通三部,高级四部,也要出自指定中文作家名单。一般多选择现当代作品,比如张爱玲、沈从文、鲁迅、阿城的短篇小说。所要求的学时同样也是40和65。其考核是闭卷考试“卷二”。学生在学习本部分作品时所要关注的是了解并理解所学作品;清晰了解所选体裁中的文学惯用手法;了解所选体裁中将作品内容表达出来的文学惯用手法;比较所选作品间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因为本部分所选都是体裁相同的作品,因此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深入学习该种体裁的机会,而在学习的时候,就应当深切关注这种体裁的各方面的文学内容,比如短篇小说,就应该明了短篇小说写作的各种技巧并加以评论。
第四部分是自选作品,所谓自选,是相对于前三部分而言的,因为前面三部分的作品必须在IBO所指定的作家名单上选择,而自选作品不需要满足这一点,可以由学校和教师自由选择,可以更大限度地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兴趣。普通与高级都是三部作品。如三毛散文集、余华的长篇小说,还有李敖的杂文集等。所要求的学时分别是30和45。本部分考核为口头表达考试。本部分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了解并理解所学作品;对所学作品做个人的独立回应;通过口头表达掌握表述能力;学会如何抓住听众的兴趣和注意力。在我看来,这一部分最为关键的就是学生要在阅读和学习作品后,迸发出一种独特的自我的意见,并通过组织原书材料,来论证见解,最后流利生动地把它向全班表达出来。
因此合计中文标准班的学生所学的作品总数为十部,高级班则为十三部。可见该课程两年的中文阅读量是相当惊人的。
评估方式
IBDP中文文学的评估方式可分两种:
第一种是校内评估,包括个人口头表达和个人口头评论两种考试,都要录音。
个人口头表达,是由学生在学习了第四部分的自选作品之后,针对其中一部作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查阅相关文献,组织原书材料,发表约十分钟的脱稿讲话,紧接着和全班或教师互动和讨论。考试时间共计10到15分钟。该考试的评估标准主要有三项,即标准A:对作品的了解和理解;标准B:表达方式;标准C:语言。各占10分,共计30分。三项标准都分为6个档,分别为0、1-2、3-4、5-6、7-8、9-10。其中标准A项的最高水平分是9-10分,水平细则为“对内容作品和绝大部分含义有很好的了解和理解。”标准B的最高水平细则是“表达方式非常有效,运用了非常好的策略去吸引听众的兴趣。”标准C的最高水平细则是“使用的语言非常清晰、完全适当,语体和风格一贯有效并且适合所选择的表达。”本部分评估细则,普通、高级是相同的。
个人口头评论,是针对第二部分精读作品,发表更为专业的口头文学评论,普通班学生考试时间为十分钟,其中讲述八分钟,与教师讨论两分钟。而高级班的学生在完成这十分钟的口头评论后,还要紧接着进行另一部作品的讲述,同样为十分钟,共计二十分钟,并且前十分钟的口头评论必须是针对诗歌作品,难度是相对大的。口头评论和口头表达的区别在于,口头表达可以在课余决定话题,长期准备。而口头评论则是当堂抽题,仅允许现场准备二十分钟,难度更大。而且这部分所用作品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难度也是比较大的。普通班的评估标准为:
A:对节选的了解和理解,10分。
B:对作者选择的鉴赏,10分。
C:组织和表达,5分。
D:语言,5分。
共计30分。
而高级班的口头评论的评估标准有6项,为对诗词的了解和理解、对作者选择的鉴赏、评论的组织与表达、对用于讨论的作品的了解和理解、对讨论题的回应、语言,每项都是5分,共计30分。我们看看各项相应的最高水平细则,第一项“对诗词的了解和理解”的最高水平细则为“对所评论的诗(词)有出色的了解和理解,对诗(词)个性化的诠释从对诗(词)精准和经过仔细选择的引用中得到了有效的支持。”第二项的最高水平细则为“对诗(词)中语言、结构、技巧和风格形成意义的方式方法有出色的鉴赏。”第三项为“评论条理安排很有效,重点清晰,目的明确并贯穿始终。”第四项为“对作品的内容和含义有出色的了解和理解。”第五项为“考生对所讨论的问题的回应有说服力且有独到见解。”第六项为“语言非常清楚,完全适当,语法和句子结构高度正确;语体和语言风格一贯有效、适当。”
这些评分细则都是非常具体的要求,明确地把学生在学习第二部分与第四部分作品时候所要注意的问题,与准备这两项考试时候所应当达到的水平都一一阐述。
最后,校内评估的考核结果是两种录音,口头表达的录音不需要向IB总部提交,只是由教师按照评估细则打分,填一份表格,提交。口头评论的录音需要提交,但也是由教师打分,不过IB总部会进行复查,对教师所打的分数有所调整,而且,重要的是,这一部分的分数,将会影响到口头表达的分数,如果教师在口头评论部分有作弊嫌疑,打分偏高,那么IB总部不但会把口头评论的分数降下来,还会相应调整口头表达的分数,这是一种很好的制约校内作弊的手段,可以敦促教师按照评分细则公正客观地打分。最后校内评估的分数是由口头表达和口头评论二者分数相加,再除2,比如一个学生前者得分25,后者得分25,那他的校内评估最后得分为25分。
第二种评估方式是校外评估,包括两个闭卷考试和一篇开卷的世界文学论文。两个闭卷考试称为卷一、卷二,考试时间普通班均为1小时30分钟,高级班为2小时。
卷一是附有引导题的文学分析,类似我们传统的现代文阅读理解,卷面提供两篇课外的文章,一篇为散文或小小说,一篇为诗歌,由学生选择其一作答,写一篇文学分析。每篇选文会提供两道引导题,学生必须对两道引导题做出相应的文学分析。所谓引导题是针对文章内容,用来提示学生展开思路的问题,其中一个题目是关于理解和诠释的,另一个题目是关于风格技巧的,学生应该在文章中回应这两道题。如问题一:次要人物在作品中起什么样的作用?问题二:作者如何使用象征或隐喻的手法并得到了良好的效果?(高级班的试卷上没有引导题,因此难度更大)。
卷一的考试采用全球统考闭卷的形式,其评估标准有四项,即理解与诠释、对作者选择的鉴赏、组织、语言,每项5分,共计20分。而各项都有0-5的分数档次,比如“理解与诠释”分值的最高的细则是“对选文有出色的理解,对选文精心选择的引用为一贯高水平和有说服力的诠释提供了支持。”而“对作者的鉴赏”一项最高水平细则是“对运用语言、结构、技巧和风格形成意义的方法有出色的分析和鉴赏。”这一项考试的内容并不包括在大纲规定所要学的四部分作品中,需要另外训练。但应对这一考试的能力与技巧,却是在课程中能够得到磨炼的。
卷二则是针对第三部分相同体裁作品而设的考试,卷面上会提供有关各种体裁的问题,每种体裁三题,比如有关小说的问题有三个,散文的问题有三个,诗歌的问题三个,戏剧的问题三个。如果考生在第三部分中所学习的体裁是小说,那么就应当选择有关小说的问题,并从三个问题中抽取一个,运用第三部分所学过的两到三部作品来回答这个问题,写一篇文学评论。因此卷二称为“论文”。这部分所占分值为25分,有四个评估标准:
标准A:知识与理解
标准B:对问题的应答
标准C:对体裁的文学惯用手法的鉴赏
标准D:组织与展开
标准E:语言
每项5分。
在这一考试中,学生要关注的首先是对第三部分中学过的作品有没有出色的了解和理解?其次是对问题的应答,这项的最高水平细则是“考生对论题的主要含义和一些细微之处做了回应,表达的观点切题且得到了精心论证。就问题对被引用的作品进行了有效的比较。”在这里,关键的一点是学生是否按照题目,对两部作品进行了比较对照,这样的比较对照是否成功。
校外评估的第三项是世界文学作业,是学生在学习完第一部分翻译作品后,经过口头交流、反思陈述、课堂作文等步骤,最终写成一篇1440-1800个汉字的文学论文,提交校外评审,分值为25分。这里谈谈几个步骤具体的内容。
当学生学完一部翻译作品后,都要针对其中的内容,进行课堂上的口头讨论,任课教师也要参加。“每位学生要至少一次负责发起某个部分的讨论。学生可以小组或个人的方式参加讨论,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讨论。”
这种讨论主要针对以下文化和背景方面的问题:
1.对这部作品来说,时间和场景如何发挥了作用?
2.关于社会和文化背景,哪些内容易于理解,哪些难于理解?
3.作品中提出的问题与你的文化经验有哪些联系?
4.作品中有哪些技巧令你感兴趣?
要求对每一部作品都要进行至少一次口头交流。而且对每一部作品讨论的时间至少为30分钟。以我们的实践来看,一部作品的讨论时间肯定远远超过30分钟。大陆的IB项目的班级一般是20-30人的规模,我们假设一次由全班参加的讨论要花8分钟,一个班假设20人,如果每一部作品都讨论,而且每个学生都发起一次的话,一部作品的讨论时间最少要四到五节课,正好是普通班一周的课时数。
在口头交流结束后尽快完成反思陈述,这是课后的简短的写作,要求360-480个汉字之间。每一位学生对每一次口头交流活动都要进行反思。学生在撰写反思陈述的时候,要针对自己在口头交流中得到的新的启发和感受来写,并且要在字面上反映出来,即应当出现这样的字眼“在口头交流中,我关于……的看法得到了深化”,另外,由于第一部分翻译作品的学习重点是不同文化背景对作品的影响,因此学生的反思陈述也必须基于以下问题:通过口头交流,你对作品在文化和背景方面的问题的理解如何得到了深化?反思陈述最后要与论文最终稿一同上交校外评估。
接着是课堂作文,即在课堂上,教师针对作品,出2-3个引导题,让学生在40-50分钟的时间内,针对反思陈述所提出的话题,写一篇即兴的作文。每一部作品都要作课堂作文。课堂作文不需要提交校外,但是学校要存档。课堂作文的时候,不可以参考二手资料,只可以参考作品。最后,学生在课外时间,将其中一篇课堂作文扩展为一篇世界文学论文。
价值观与培养目标
学生在学习DP中文文学的时候,除了要明了上述关于课程内容和评价细则中所提出的要求外,还要具备IB的批判精神。
IB的价值观,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全人教育、批判性、国际情怀、终身学习。其培养目标主要有:勤学好问,知识渊博,富有爱心。另外还强调学生要成为探究者、知识渊博的人、思考者、交流者、有原则的人、胸襟开阔的人、富有同情心的人、敢于冒风险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反思者。不管是哪个学科,都应当符合上述价值观与培养目标。
作为一个IBDP中文文学学生,首先要能接纳认同以上的精神,并身体力行。当然这也要求教师以上述培养目标为准则,有指导性、有目的性地开展教学。比如培养目标的“国际情怀”一项,在学生的学习中,要格外重视翻译作品的学习与探讨。因为通过翻译作品的学习,学生方能体会各种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与人的差异,才能生出真正的世界情怀。
而探究者与交流者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有充分的民主精神,在课堂创造自由讨论的气氛,增加在课堂中与教师交流的次数与质量,使自己得到自主学习的磨炼,也得到交流意见的训练,从而培养出探究者自主性、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至于“思考者”“和敢于冒风险的人”,其中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批判性,批判性在IBDP中文文学课堂中,指无限探讨的可能。所谓无限探讨,是指课堂上的一切都可以质疑、可以讨论。这首先体现在IB的大纲上,事实上,IBDP只有考试说明,并没有如同高中语文那样的大纲,更没有统一的教材。更为重要的是,IBDP中文文学课程所选作品,并不意味着是完美无缺、不可批判的。相反,所选作品只是具有一定价值,可供批判研究的材料而已。在IBDP课堂里,没有绝对真理,学习的目的并不在于抄录教师的备课笔记,并不在于与教师达成共识,而是要在学习讨论的过程中,将学生个人的情感思想迸发出来,把学生自己的文学评论欣赏的技巧磨炼出来。这就要求学生向一个思维开放、有极强批判性的个体的方向去努力。
结语
IBDP中文文学在我国是一项新兴的中文课程,是我国普通高中语文的很好的借鉴对象,它科学的课程架构、细密的评估方式和自由的精神理念,都值得我们国内学习。它对学生的考察不仅是全面而深入的,而且往往符合中国过去的一些优良传统,比如口试和论文。当然,IB中文文学也不是完美的,由于它是一项国际课程,跟普通高中语文相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部分强调不多,特别是文言文的训练,这很不利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这一点也是我比较担心的。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何况今天IB课程正在大陆茁壮发展,我们普通高中的语文教学改革也需要汲取IB的经验与理念作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动力,而IB中文课程也可以学习普通高中语文,适当增加中国古代语言文学的部分,使其更有利于为中国内地的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 IBO国际文凭组织.大学预科项目:语言A文学指南[M].2013:18.18.19.19.61.62.62.68.69.69.69.70.71.36.37.38.30.30.30.
责任编辑:丁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