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组合作学习助力智慧课堂
2014-04-29梁艳漩
梁艳漩
“小组合作学习” 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对重点、难点问题深入探讨、共同解决的过程. 如何才能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功效呢?下面就课堂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一、优化组合,让课堂温馨起来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人人参与,合理配置人员,优化组合,这样才能让每个成员得到充分的发展. 小组成员怎样组合,才能增强凝聚力,共同促进,让课堂更和谐呢?
我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性格气质等因素,对全班学生进行合理搭配,优化组合. 每个小组力求做到能力均衡,便于公平竞争. 每个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 学习小组经过优化组合,提高了合作效率,增强了学习竞争意识.
二、培养习惯,让课堂有序起来
小组合作学习时,只有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才能让课堂“活而不乱”. 我认为,合作学习必须重点培养学生的以下两个习惯:
1. 分工协作的习惯
小组合作的目的之一,是让小组每个成员都能得到发展的机会. 年级不同,学习小组的规模也应有别. 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自控能力差,两人小组比较合适;一两个月后,再将班上同学分成4人学习小组,并给每一个小组成员做好分工:一名小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记录、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还有一名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作出汇报. 每次合作时,小组成员就能各尽其责、各显其能了. 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周期后(一周或一个月),调换一次,让每名学生对小组中的四个角色都有所了解,都会做,明白每一项工作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
2. 认真倾听的习惯
小学低年级学生,自控能力差,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过短;他们具有强烈的个人表现欲,专注于自己的发言,没有耐心倾听别人的发言,不喜欢接纳别人的意见. 因此,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名同学的发言,眼睛看着对方,要听完整,认真思辨,不插嘴;二是听完别人的发言后,概括出要点;三是听后思考,并作出判断,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交流互动,让课堂灵动起来
宋朝学者张载说过:“学习达到快乐的地步,就会轻松, 以至不能自已,因此就会长进.”学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最有效率的. 小学生喜欢游戏,把数学“蕴藏”于生活常见的游戏中,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
如“1~10数的认识”这堂课中的一个环节,是“瞎子摸象”, 4人小组进行活动. 每个组有一个杯子,里面有10个棋子,由第一人随便摸几个棋子握在手中,让组内的其他成员猜有几个,然后放开一起数,看谁猜得对. 猜对的或猜得最接近的,就算赢. 获得成功的孩子,在本子上画一个自己喜欢的图案. 这样的方式,同学们玩得快乐,学得轻松. 又如教学“平面图形”时,我特意举行了一次“图形拼合设计大赛”,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运用刚认识的各种平面图形,在白纸上拼合图案,优秀作品将张贴在教室里. 各小组成员明白要求后,积极行动起来,共同拼出了坦克、机器人、花朵、房子……每个成员都沉浸在创造的欢乐之中.
四、适时引导,让课堂智慧起来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安排好学习任务后,就袖手旁观 ,而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进程、学习的效果,及时整理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 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梳理出有价值的问题: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 , 使得“一石”能激起“千层浪”;有挑战性的问题 , 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有趣味性的问题,设法让学生“欲罢不能”.
例如,退位减法62 - 9 = ( ),一般学生都是从十位退一换成10,再用12 - 9的方法计算的. 但有一个孩子汇报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方法,他发现当被减数个位上的数比减数个位上的数小的时候(不够减),可以用减数去减被减数(竖式下面的数减上面的数),求出其差后再找这个差的“朋友”(用9 - 2 = 7,而7的朋友是3,就把3写在个位上). 这个方法,学生有不同的看法. 我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安排孩子们小组讨论,孩子们纷纷用例子去否定,但通过大量的例子,孩子们发现这个算法是可行的,而且计算速度很快,只要牢记要在十位退一就行了.
在合作交流中,让学生真实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思维成果,让个体智慧充盈我们的课堂,学生才会“放下包袱、开动机器”,才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同时,在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引导学生相互比较鉴别,把发散的思维再汇拢起来,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严谨性和深刻性.
多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们自由地去飞翔;多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多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们独自去探索.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独特的感受,走进课堂,同教师、教材、同学对话,在小组合作中自主探索,亲身体验,生成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使课堂成为一方智慧飞扬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