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八声甘州之滥觞

2014-04-29刘文荣

艺术评鉴 2014年10期
关键词:甘州教坊大曲

刘文荣

摘要:八声甘州是唐甘州大曲在唐末宋元及以后各时代发展演化而成的曲牌名,在戏曲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渐被戏曲音乐所吸收。并在融于戏曲唱腔后,逐渐发展成为带有各地戏曲风格的曲牌,其定仄、字韵、犯调、唱腔皆有不同。唐甘州边境乐舞已具大曲甘州的雏形,进献至唐廷入教坊后成为完备的呈多段结构的大曲。晚唐后,摘大曲之一遍而成独立形态的以辞乐歌唱为主的新结构。八声甘州为八声慢韵,肇始于柳耆卿,其《乐章集》归“八声甘州”为仙侣调。本文以甘州边境曲的进献以及教坊甘州大曲的形成,对八声甘州的滥觞试加以分析。

关键词:八声甘州 曲牌 甘州 教坊 大曲 慢曲 滥觞

有唐玄宗一朝,国力昌盛,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唐人元结《元次山集》卷七有载:“开元、天宝之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太仓委积,陈腐不可较量”。统一、稳定、繁荣的唐朝社会与经济为唐代音乐艺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最终在唐代形成了复杂、完备的西凉乐等十部伎乐及坐立部伎。唐乐既有“先王之乐”的雅乐,“前世新声”的清乐,“合胡部”的燕乐,也有曲式结构庞大复杂的大曲。

一、由甘州边境曲到甘州大曲

唐代音乐的发达与甘肃河西走廊边境民族音乐的进献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换言之,河西走廊边境民族音乐为唐代音乐文化“顶峰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且重大的贡献。如《唐书·礼乐志》有载:“天宝乐曲,皆以边地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另据段安节《乐府杂录》记载,唐代教坊软舞中即有凉州、甘州。软舞风格为委婉柔美,适于管弦。这与《通典·乐六》所载“自周、隋以来,管弦杂曲将数百首,多用西凉乐……其曲度皆时俗所知也”相符。崔令钦撰《教坊记》所载四十六首大曲中,“甘州”排名第七,足见其在唐时之兴盛。“甘州”边境曲的进献,据《资治通鉴》载“上嘉盖嘉运之功,以为河西、陇右节度使,使之经略吐蕃”,可知为开元二十八年(740年), 由盖嘉运所进。史载,此人亦酷爱音乐,且好以河西边塞曲的的进献而取悦玄宗。

唐时甘州,音乐文化发达。天宝年间,唐诗人岑参过张掖时,曾陪同张掖太守天使君游历甘州东北的居延花门山堡。赋诗《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鋋歌》一首,诗云:“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眼应未见。高堂满地红氍毹,试舞一曲天下无。此曲胡人传入汉,诸客见之惊且叹。慢脸娇娥纤复秾,轻罗金缕花葱茏。回裾转袖若飞雪,左铤右铤生旋风。琵琶横笛和未匝,花门山头黄云合。忽作出塞入塞声,白草胡沙寒飒飒。翻身入破如有神,前见后见回回新。始知诸曲不可比,采莲落梅徒聒耳。世人學舞只是舞,恣态岂能得如此”。从岑参诗的记载看,甘州边塞已经有歌、乐、舞相结合的大型乐舞形态表演,并且在乐曲的结构上富有变化,且渐趋程式化。可见,当时的甘州边塞音乐已是极为发达。也可看出,甘州的边塞乐舞里已较好的融合有胡乐、俗乐的成分。而甘州边塞乐舞里胡、俗入雅、胡俗互渗的艺术风格或艺术现象在之前已有呈现,是逐渐形成的。早在北朝沮渠蒙逊占统甘州时,音乐已为发达。《隋书·音乐志》载:“至太武帝平河西,得沮渠蒙逊之伎,宾嘉大礼,皆杂用焉。此声所兴,盖苻坚之末,吕光出平西域,得胡戎之乐,因又改变,杂以秦声”,而形成的大兴于甘州边境的夹杂一定胡乐成分的秦汉之乐。有隋炀帝时,“遣侍御史韦节、司隶从事杜行满使于西蕃诸国……史国得十舞女……帝复令闻喜公裴矩于武威、张掖间往来以引致之”。在唐代时,这种独具魅力的胡俗互渗的甘州边境乐舞又随着河西节度使盖嘉运的进献,而逐渐在中原皇庭流行起来。可以说,甘州等河西走廊边境胡俗互渗、胡俗入雅的乐舞艺术表演形式是决定中原乐舞风格发展的主要输入因素之一,甘州等河西走廊乐舞艺术代表当时较高、较先卫的乐舞艺术水平。从某种程度而言,甘州等河西走廊边境乐舞在促生、主导着唐代乐舞艺术的发展。如《通典》载:“又有新声自河西至者,号《胡音声》,与《龟兹乐》、《散乐》俱为时重,诸乐咸为之少寝。”

二、八声甘州的形成

崔令钦《教坊记》载大曲甘州排名第七。此之前,盖嘉运已经将甘州曲进献唐廷,且由教坊进一步加工而成以近程式化结构的甘州大曲。

盖佳运进献的甘州曲入唐教坊前,已具大曲甘州的原初结构。从岑诗看出,他在甘州东北花门山堡观看的乐舞演出中,“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眼应未见。高堂满地红氍毹,试舞一曲天下无。此曲胡人传入汉,诸客见之惊且叹。慢脸娇娥纤复秾,轻罗金缕花葱茏。回裾转袖若飞雪,左铤右铤生旋风。琵琶横笛和未匝,花门山头黄云合”,很有可能是有乐、有舞,舞乐合拍始有节奏的中序。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和微之》中对大曲中序有介绍,云:“中序掌靡初入拍,秋竹竿春冰诉”。其在自注中有云:“散序六遥无拍,故不舞,中序始有拍,亦名拍序”。换言之,岑参在甘州赋诗《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鋋歌》正是咏赞甘州曲中的中序部分为开始,也是以舞遍第一为引出的,即以合拍舞蹈而开始进入中序第一部分的表演。此段中序乐舞合拍的表演亦最为精彩,时至宋后,逐渐加入歌辞,单列以出而成遍。因最为闲雅,慢板慢速,乐舞合拍,以歌唱为主。宋人好词,音乐逐渐固定以程式化,而填以不同的仄韵歌辞,后逐渐演化成慢词,以突出文辞的韵镜部分。宋音乐家姜夔在《〈霓裳中序第一〉序》中有言:“然音节闲雅,不类今曲,予未暇尽作,作中序一曲传于世”。

王国维在《唐宋大曲考》中有云:“唐人以《伊州》、《凉州》遍数多者为大曲”。唐大曲各部分遍数较多,王灼《碧鸡漫志》根据“凉州”曲的解释,云:“凡大曲有散序、靸、排遍、撷、正撷、入破、入破、虚催、实催、衮遍、歇拍、杀衮,始成一曲,此谓大遍”。《梦溪笔谈·乐律》仍据“凉州”曲结构为释,云:“元稹<连昌宫词>有逡巡大遍凉州彻。所谓大遍者,有序、引、歌、嗺、哨、催、撷、衮、破、行、中腔、踏歌之类,凡数十解,每解有数叠者。裁截用之,则谓之摘遍。今人大曲,皆是裁用,悉非大遍也”。 可见,大遍是由多段成套结构而构成。宋后,宋人并不热衷以遍数较多的成套结构来演,而是选取摘遍等其中某些段进行二度加工,润色变腔后来阐演。《乐府诗集》卷七十九所载《凉州曲》即是如此,其云:“凉州曲存五段曲辞,前三段配以七绝二首,五绝一首,后排遍二段,都配上一首七绝,后来有人从其中摘出一两段,演出成为《梁州令叠韵》”。同出河西走廊的“甘州”曲亦是如此,《碧鸡漫志》载:“《甘州》,世不见。今仙吕调有曲破,有八声慢”,前“甘州”指甘州大曲,后“仙吕调有曲破,有八声慢”指甘州破、八声慢甘州。可见,唐后至宋,成套多遍的甘州大曲已鲜见,尚存的有从大曲中摘段而出的仙吕调的“甘州”之破以及八声慢词的“甘州”之中序等。而“八声”名称的来历主要依“八声慢”而来。晚唐温飞卿后,文人依曲填词之风渐起,摘“大曲”之一段而自成体系的词调逐渐稳固化。依“八声慢”而成的“八声甘州”肇使于柳耆卿,其《乐章集》归“八声甘州”于仙侣调,因全曲八韵为慢,故名八声,又因乃“甘州”之遍摘出,故合曰“八声甘州”。之后,苏轼、辛弃疾、吴文英、张炎等一代词人均有依柳屯田之“八声慢”格调、字数、曲韵而成“八声甘州”。其后,《词谱》、《钦定词谱》、《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皆载“八声甘州”,归仙侣调。

综上所言,甘州,乃以边塞之故而名,甘州大曲乃胡俗互渗的边塞甘州曲进入教坊而成的大曲,为大曲式的甘州曲。八声甘州乃晚唐入宋由大曲之中序演化而来八韵慢词。

基金项目:

本文为河西学院2012年度青年教师科研基金支持项目。

参考文献:

[1]元结.元次山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后晋]刘昫.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4][唐]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猜你喜欢

甘州教坊大曲
舒定坤
唐代教坊综述
二十一世纪唐代教坊理论研究综述
两宋大曲异同考
唐雅乐大曲存辞考略
八声甘州
亮剑吧,甘州少年
貴州大曲
貴州大曲
唐仗内教坊及中唐教坊合署问题考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