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业集约化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2014-04-29刘婷肖琦
刘婷 肖琦
【摘要】农业机械化水平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重要标志之一。吉林省在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经验,但也面临一些问题。本文从农业集约化发展现状入手,分析吉林省农业集约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集约化 现代农业 集约化
一、吉林省农业集约化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吉林省围绕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优化配套服务,通过行政推动、项目拉动、品牌带动、科技促动,推动高效农业取得突破性发展。在高效农业建设方面,明确了“集群、集聚、集约”的原则和“市场运作、科技立园、政府引领、企业主导”的建设思路模化每年扩大5%以上,全市亩均效益2000元以上的高效农业面积达百万亩,使农民人均增收450元以上,促进农业增加值每年增长4%以上。到2010年,全市要实现5个年产值超10亿元以上的高效优势特色产业,35个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100家以上各类高效优势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50万户,高效农业规模化达50%以上,优势农产品产量要占总量的90%以上,水利有效灌溉面积达95%,节水设施控。
二、吉林省农业集约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投入不足,农业科技的基础条件差
中国农业科技取得重大进展,但仍需看到其中存在的不足,主要是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差,一些关键领域和重大技术还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农业科技与生产应用脱节,农业技术推广滞后等。由于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不够,目前,吉林省大部分基地区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还不够理想,配套设施和生产机械等物质装备水平还很低不少地区的农业生产设施停留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水平。
(二)村民观念落后,农业集约化经营意识淡薄
许多村干部和农民观念落后,未意识到集约化经营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向,不主动去学习和思考农业集约化经营的内涵。即使是正在走集约化经营之路的农民也没有意识到集约化经营是有自己增加收益的必由之路。还有相当一部分村干部总是墨守成规,不愿在解决集约化经营的可持续发展方面下工夫。
(三)农业集约化经营规模小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成长,吉林省农村已经出现许多集约化经营组织。但是其经济实力弱,规模尚小,产业链短,产品质量不高。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大多停留在对产品的初加工阶段,加工能力差,其获得的效益基本停留在生产环节,与加工环节、流通环节无关。这种状况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构想存在较大距离,无法满足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四)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够完善
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吉林省多地区迄今尚未建立起健全的农业科技机制和社会化服务系统。总体服务水平较低,服务内容比较单一,服务管理不够规范,特别是农业技术、信息、金融和保险服务缺乏,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三、农业集约化经营的主要对策
(一)增加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吉林省扶持农业集约化发展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力度还较小,省级财政在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发展资金仍不足。因此,建议省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设立财政补偿机制,参照其他地区的做法,对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集约化农业给予一定补助;同时,对吉林省惠民24条规定的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省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跟踪落实到位,进一步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发展。
(二)加大发展集约化农业的宣传引导力度
通过宣传引导,提高村民对土地流转、发展集约化农业重要性认识,打破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摒弃“搞土地流转就是搞土地私有化、搞资本主义”等不正确观念,牢固树立发展观念、创新观念、市场观念、效益观念,盘活更多的农村土地资源,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供广阔空间。
(三)扩大农业集约化规模
集约化规模对农业生产的约束作用越来越显著,对农业的规模生产和农产品质量的提升和监督起到了阻碍作用。农业集约化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要努力提高农户集约化经营水平,扩大农业集约化规模,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尽快通过立法和修订相应法律法规,放松对土地转让、兼并的限制,实现土地使用权转让的规范化和法制化,使得土地向部分种植大户转移集中,以扩大农业集约化规模化。
(四)完善农业的社会化服务系统
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为了更好地完善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加强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积极支持以科技情报信息机构、成果管理机构、技术交易机构为基础的公共科技信息平台建设。为各类创新主体和要素市场建立紧密联系,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重要的支撑性服务,有效降低创新创业风险、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四、结束语
对于农村集体经济及合作社在科技创新和推广以及规模化高效农业等方面应予以较多支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促进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高效结合。集体经济不仅和合作经济及其他企业经济一样,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增强营销能力、完善服务体系、减少市场风险和科技利用风险,而且更能使弱势群体置身于集体保障之下,有利于消除贫困、化解矛盾,缩小贫富差距。
参考文献
[1]刘桂环.吉林省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区农业发展模式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02,05:5-18.
[2]彭世奖.从中国农业发展史看未来的农业与环境[A].中国经济史上的天人关系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06:6-45.
[3]谢克俭.都市里的现代化农业工厂[N].福建科技报:2000,06:1-20.
[4]郭月争.农业现代化中的若干辩证法问题[J].江淮论坛:1980,09:3-23.
[5]徐秀丽.旧中国农业近代化的尝试[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08: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