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思想研究
2014-04-29张传辉韩炜
张传辉 韩炜
摘要 习近平同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中,非常关心和重视生态建设,做出了许多指示,形成了系统的生态思想。习近平生态思想涵盖了国土生态的战略构思和农业生产力的整体布局、林业的目标与任务、方针政策等方面,视野广阔,见解精辟,更加突出了我国生态建设在国家生态建设中的基础性保障作用和地位。认真研究习近平生态思想,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加强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生态农业和农村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生态思想;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S18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27-09654-03
Research of Xi Jinping Ecological Thought
ZHANG Chuanhui1, HAN Wei2
(1.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arim University, Alar, Xinjiang 843300; 2. School of Marxism,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40)
Abstract In the overall layout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Xi Jinping comrade paid much attention to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made many instructions and formed ecological thought system. Xi Jinping ecological thought includes strategic conception of land ecology, general layou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objectives and tasks of forestry, policies, highlighting the basic security role and status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Studying Xi Jinping ecological thought, promoting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strengthening curren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has practical guiding significance on constructing moder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rural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Ecological thought;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1 习近平生态思想来源
1.1 中国古代传统的生态思想
1.1.1 因时制宜的思想 。 在长期的农业活动中,中国传统农业“因时”、“趋时”、“顺时”、“不违时”的生态农业思想便应用而生。《荀子·富国》、《荀子·大略》和《荀子·王霸》等经典著作中都记载了“不违农时”、“勿夺其时”、“ 事业得叙”以及“无夺农时”。
1.1.2 林业资源保护的思想。 春秋战国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金属工具代替了木石工具,砍伐森林的速度较之以前大大加快。从总体上说,保护林业资源的思想都是为了限制人们开发树木的行为。到了汉代以后,人们把对山林的滥垦乱伐,与水旱灾害的发生直接联系起来,更进一步认识到森林在水土保持方面的巨大作用,同时对保护森林的意义也有了新的认识。
1.1.3 渔业资源保护思想。古人十分重视对渔业资源的保护,其主要措施是实行“时禁”,即规定在“禁捕期”内不准捕鱼。《逸周书·文传》记载:“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
1.1.4 农业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原始社会实行“刀耕火种”时期,人们主要靠撂荒的方法来恢复地力;到了先秦时代,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转而采用耕种二年休一年,以三年为一周期的休闲轮作制,即所谓“田新畲”的制度,借以恢复地力;战国以后,人们发明了用施肥的方法来维持地力,这便为连种制逐步取代休闲制创造了条件。清代杨屾师徒更进一步提出了“余气相培”的理论,这种把“五行生气”看作是组成人和天地万物可以流动和转化的思想,实际上是对在我国传统农业生态思想体系中的物质循环的精辟论述,是现代“生态链”古代朴素思想的雏形。
1.2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生态思想中国化
1.2.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论述,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活动造成了城市和农村的分离,趋利性和掠夺性的土地利用无法消除人与自然之间的异化,“红”的社会变革与“绿”的生态变革相结合是实现政治制度生态转向的解决方案;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和财富的源泉,通过劳动实现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提供安全食品来维持人的存在需要。
1.2.2 马克思生态思想中国化。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农业思想的重要论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生态观的思想精髓。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中国共产党各代领导集体都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的具体实际结合在一起,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包括生态思想在内的方方面面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生态思想理论。
(1)第一代领导集体。植树造林和兴修水利。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的第一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植树造林,他们对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战略部署。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认为,改善生态环境需要植树造林、兴修水利。
(2)第二代领导集体。将生态保护上升到法律高度。邓小平认识到只有通过法律的手段把保护生态环境上升为人民和国家的意志,才能保证政策的连续实施,那样就会把环境保护好。法律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结束了新中国环境保护无法可依的局面,使我国环境保护法制化进程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3)第三代领导集体。将环境环保上升到战略高度。江泽民强调必须把保护环境提到战略高度,既要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同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又要促进人与自然的生态协调与和谐发展,把发展的速度和可承受的力度结合起来,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第四代领导集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在协调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上,所谓全面就是克服单一注重农业生产或单一注重生态环境这两种片面性,既不能为了生产效益而忽略环境保护,也不能为了生态环境而人为放慢发展速度。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问题的科学思路,也是生态农业发展的科学指南。
2 习近平生态思想内容
2.1 生态建设总体部署 首先,习近平同志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6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树立生态观念、完善生态制度、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 其次,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6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一思想论述,阐述了生态与文明之间的关系,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再者,习近平同志指出,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增加考核权重,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
2.2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 习近平同志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就是发展后劲,也是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2013年在海南省考察时,习近平同志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一重要论述,既看到农业发展必须依赖于生态环境,也要看到生态环境保护要反过来依赖于农业发展。在处理农业生产与生态的关系时,应兼顾统筹发展,是避免将农业经济中心论或生态中心论简单化和绝对化的习近平生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关于生态农业思想、和谐发展理念的丰富。习近平生态思想协调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从而指导全党正确处理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坚决杜绝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和唯GDP是从的行为,从而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
2.3 林业生态建设思想 习近平同志在海南考察时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生态思想,阐述了对生态产品的准确定位,是对民生内涵的进一步发展,深刻揭示了生态与民生的关系。
2.3.1 在林业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新时期,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首要位置。 作为重要的基础公共事业产业,林业生产的生态产品和物质产品是民生所必不可少的。林业是人类发展必不可少的支撑和保障,是一种具有大众性的生态产品。林业是人类生活生产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的可循环再生资源的物质产品。习近平同志关于林业生态环境的重要论述,把发展民生需求作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是发展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前进方向。
2.3.2 林业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主体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在“植树造林,保护环境”这一问题上习近平与毛泽东、邓小平的观点基本一致,历代领导人都认识到了这项工作的长期性,植树造林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立竿见影的事,这是一项关系到农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大事业,不仅利民而且造福子孙后代,所以要一代一代永远坚持下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努力,达到更好的生态建设新目标。习近平提出了林业服务国家大局的新的更高要求,明确了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林业责任,明确了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的林业任务。
2.3.3 林业生态建设是以改善民生、服务民生为宗旨。民生建设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林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必须在工作中常抓不懈、精益求精。林业必须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林业多样化需求为改善民生的核心任务。林业生产区域空间大,产业分类种类多,建设内容丰富,这些都与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解决社会就业、深化林权改革、保护林场资源、加大林产品深加工来改善民生。全面调动林业改善民生的功能,发挥其生态、经济、社会优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习近平同志的重要思想为指引,深化认识、不断创新、切实工作,全面提升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水平,以此来发挥林业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民生作用。
2.4 海洋生态思想 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但在中国历史上,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都把主要精力放在陆地上,这与对海洋的重视和开发程度与海洋大国地位、国民的需求极不相称。与此相反,欧、美、日等国极其注重发展海洋事业,乃至谋求海洋霸权。虽然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对海洋资源主要是生物资源有了较多开发,但这些开发不仅是非常有限、肤浅的,而且海洋污染程度之严重、速度之快不逊于发达国家。总之,长期以来我国的海洋意识很淡薄,这是必须面对和认真纠正的。 近年来中国最高领导已深刻认识到这一严重情况,洞察到海洋对于国家安全、发展、生态的重要性,并多次对此做出了重要指示。
2.4.1
为实施中共十八大海洋强国战略,习近平进一步提出了“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重要思想。 习近平联系中国实际、总结历史经验进一步指出:“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标志着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学习领会习近平的谈话精神,应该提高到“规律”的高度认识海洋和海洋农业,包括海洋农业及其规律。
海洋农业可以支援陆地农业,首先,某些海产品及其副产品或“废料”可以经加工制出肥料、生物农药。目前海藻肥、海藻农药已研制成功并在推广,从海洋中筛选某些特需特能微生物可用于陆地大农业;其次,海水灌溉,近年来海水灌溉技术在国内外都有较大发展,基本路径是选择耐盐作物或运用生物技术改造或“合成”耐盐作物品种,种植于近海滩涂,利用海水作为水源,而且这些耐盐作物还可以种植于盐碱地,从而开拓和提升陆地农业。
2.4.2 习近平要求针对海洋资源开发的特殊性全面转型升级。高端生态海洋农业发展成一个新的、巨大的经济增长点需要机制创新,在发展海洋农业中需要遵循这一方针。海洋水量占全球总水量的97%,是世界的总水库。目前陆地淡水主要依靠以海洋为来源于自然“咸淡循环”,陆地淡水的获取处于“被动”状态,世界许多国家包括中国都启动和发展着各种海水淡化技术,有的已相对成熟,但是距全面商业应用还有一定距离,更谈不上在农业上应用。海水淡化的主要问题是能耗大,在探索人工淡化的同时,未来也可以探索自然水循环的利用。海水在太阳能的作用下变为“蒸气”,升空后又辗转落下,按面积算绝大部分落入海洋。如何将这些淡水收集和储存,或以更先进方式将海空的淡水更多地用于陆地,这要依靠科技的长足进步来解决。
2.4.3 习近平强调,海洋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更加显著。要下决心采取措施全力遏制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趋势,要享受到“碧海蓝天”、“洁净沙滩”。海洋是人类财富的巨大宝库,是21世纪国际角逐的重要阵地,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强劲的新增长点。海洋农业是潜力巨大的海洋产业,是我国高端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升级转型关系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全局,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整体转型,应当以新的视角和新的思维开创海洋农业的新境界、新方式。
3 总结
3.1 既吸收了中华优秀文化成果,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生态思想继承了经过数千年沉淀的中国传统生态思想中的“天人合一”、“仁民爱物”、“取用有节”和“以时禁发”等优秀思想,因而也使其自身富有浓郁的民族气质和民族气派。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作为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也必须以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为指导,否则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习近平生态思想是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完美结合。
3.2 既继承了前人的优秀思想,又进行了理论提升和创新 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由我国古人对动植物的朴素情怀发展而成,它是一种朴素的生态观,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学理性,忽视自然的工具价值,甚至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在批判地继承和辩证地吸收前人生态思想优秀成果的同时,就必须根据本国的实际和时代所赋予的具体任务对前人的生态思想进行理论总结、提升和创新。经过30余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从最初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到促进“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
3.3 既关照当前的发展,又照顾子孙的福祉 无论是中国传统的“取用有节”和“以时禁发”生态思想,还是马克思恩格斯主张的“创造对象世界”和变革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解决生态危机等生态思想,习近平生态农业思想都同他们一样。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号召“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江泽民倡导“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习近平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要“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这都意味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领导人都继承并发扬了在重视当前发展的同时兼顾子孙后代的福祉这一优良传统,进一步保障了生态文明建设中既关照当前的发展又照顾子孙的福祉这一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杨承训,承谕,咏梅. 高端生态海洋农业发展规律与方略——学习习近平关于经略海洋思想的启示[J].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4(1):77-83.
[2]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 为建设美丽中国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J]. 国土绿化,2014(3):5-6.
[3] 周生贤.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J]. 求是,2013(17):17-19.
[4] 赵树丛. 为实现中国梦创造更好生态条件——深刻领会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J]. 国土绿化,2013(10):7-8.
[5] 余永跃,王世明.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及其特质[J]. 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3(5):79-84.
[6] 华启和. 解读马克思的生态农业思想[J]. 前沿,2009(9):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