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调研要“三朴”
2014-04-29甘正气
甘正气
【内容提要】 机关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在下乡调研时,不仅要在内心深处真正尊重群众,视群众为亲人,把群众当先生,而且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主动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让群众敞开心扉,愿意对你“掏心窝子”。为此,在形象上要朴素,在语言上要朴实,在举止上要朴直。
【关键词】 下乡调研 朴素 朴实 朴直
【作者单位】 中国民主促进会湖南省委员会。
【中图分类号】 D2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02-0048-02
《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为了听到真实的意见,每次听人奏事时,在表情上总是特意和蔼一些,防止臣僚因为紧张而不敢说话。这说明仅有求真知、盼良策的心理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现实的表现。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用一节的篇幅专门讲调查的技术,可见调研方法的重要性。机关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在下乡调研时,不仅要在内心深处真正尊重群众,视群众为亲人,把群众当先生,而且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主动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让群众敞开心扉,愿意对你“掏心窝子”。
一、形象上要朴素
成功的领导者都非常注意自己的形象。竞选前从来没有留过胡子的美国总统林肯蓄起络腮美髯,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加亲切;他把自己青年时代劈的木栅栏搬到竞选会场,是为了给人一种勤劳的印象,使人产生信赖感。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写了一本题为《读我的胸针》的书,专门讲她在不同场合如何选择佩戴“胸针”这一饰物,为了塑造好自己的形象,她非常在意细节。
不注重外在形象,就难以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尼克松第一次竞选总统之所以败下阵来,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在和肯尼迪电视辩论时,脸色憔悴苍白,显得非常疲惫,给选民毫无活力的印象,失去了“民心”。领导干部下乡调研,也要注意在仪表上博得群众认可,否则群众会客气地敷衍:“我们没意见呢!”村民因为要下地干活,衣服易脏易磨损,所以衣服一般都选择不容易显脏的深色,劳作时也不穿很新的衣服,调研者要捕捉到这些细节,在穿着方面与群众尽量“求同”。调研不是接见外宾,不要西装革履,也不要头发油亮、皮鞋锃亮;调研不是休闲,不要奇装异服;调研也不是逛街,不要穿金戴银、花枝招展。穿着要大众化,打扮要质朴化,简约整洁,不要与乡村的环境、调研对象的身份格格不入。最近有媒体报道,某地科协主席到田间调研,脚上套了鞋套,这种形象是不可能得到群众认同的。
二、语言上要朴实
下乡调研,是为了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寻求对策。领导干部所说的调研用语一定要服务于这个目
的,要有针对性,避免空洞。据2013年8月5日《新华每日电讯》报道,某省一厅长到基层调研,他与当地群众交流时,在问了“家里几口人”“收入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困难”等问题后,竟不知如何继续交流,最后在身边人员的圆场下尴尬收场。他私下坦承,真不知该聊些什么。这种典型的形式主义调研,语言浮泛,提问粗放,主题游离,不可能听到群众的心声。
《毛诗序》有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只有真正带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心思调研,才有话说,才有问题提,说的话、提的问才切合实际。在这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作出了榜样。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调研,到了特困户施齐文家,他询问施齐文老伴的年龄,听说老人64岁了,他立刻说:“你是大姐。”又问:“吃得饱吗?”“有果树吗?”“养猪了吗?”听说养了猪,他接着问道:“自己吃还是卖了?”提问的指向性很强,很具体,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在低保户施成付家院子里和村干部、村民代表座谈时,他从水、路、电到教育、医疗,一一询问。看到总书记语言这样朴实,调查这样仔细,村干部和村民说话不再绕弯子,打开了话匣子,纷纷发言,总书记也真正了解到群众的生活状况。
说话要看对象,只有针对不同的对象用不同的语言,交流才会顺畅融洽。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刻画的“国立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今天政治学会开成立会,他会畅论国际关系。明天文学研究会举行联欢会,他训话里除掉说诗歌是‘民族的灵魂,文学是‘心理建设的工具以外,还要勉励在坐诸位做‘印度的泰戈尔,英国的莎士比亚,法国的卢梭,德国的歌德。后天物理学会迎新会上,他呼唤几声相对论。”“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与群众打交道,就要用群众的语言,雨果《悲惨世界》里的米里哀主教在向乡民布道时,“从不向远处去找他的论据和范例。对某一乡的居民,他常叙说邻乡的榜样”。他掌握了各种方言,“这样就博得了群众的欢心,大大帮助了他去接近各种各样的人。他知道用最俚俗的方言去说明最伟大的事物。他能说各种语言,也就能和一切心灵打成一片”。
领导干部下乡调研也一样,要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说大白话、讲小道理,多用当地的俗语、民谚,不要引经据典,不要使用书面语,也不要“秀”术语、“炫”理论,要多询问、多倾听,要虚心谦和、诚意求教,尤忌夸夸其谈以表现自己对情况的熟悉和业务的精通。毛泽东同志对此早有批评:“许多巡视员,许多游击队的领导者,许多新接任的工作干部,喜欢一到就宣布政见,看到一点表面,一个枝节,就指手画脚地说这也不对,那也错误。这种纯主观地‘瞎说一顿,实在是最可恶没有的。他一定要弄坏事情,一定要失掉群众,一定不能解决问题。”
三、举止上要朴直
群众是“土性子”,坦坦荡荡、实实在在,都是“直肠子”、爽快人,没有什么花心思,同时自尊心也很强。所以领导干部调研时和群众交往,不要装腔作势、扭扭捏捏,要大大方方、堂堂正正,入乡随俗、随和从众。群众搬来的凳子,直接坐,不要用手擦一擦灰尘;群众递来的茶水,直接喝,不要瞄一瞄杯子是否干净;群众端来自家酿制的米酒,无论你平时喝不喝酒,你最好尝一口、领个情,这样才不会伤害群众的自尊,群众才不会把你当外人。据胡耀邦同志部下回忆,下乡调研,常常可以看到他盘腿坐在农家的炕上,和一群老汉们聊得兴高采烈。2006年春节前夕,胡锦涛到延安农村调研,他兴致勃勃地观看村民们的表演,并走进欢庆队伍,随着音乐的节拍扭起秧歌,他还走进窑洞与村民一起炸年糕,村民们与他说得热火朝天。美国总统奥巴马为了了解民情,有时也和普通民众在路边小店喝几瓶啤酒,吃点汉堡包。这些事例充分表明,只有调研者自己不拘谨,群众才会放得开。
孔子曰:“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老百姓看人,也主要是看其行动。是真调研,还是来“作秀”,群众一看便知。领导干部要敢于蹚泥水、走泥路,敢于沾露水、晒太阳,敢于穿越荆棘、徒步山岭,敢于挽起袖子、卷起裤脚跳下水田,这样才能真正走进群众、融入群众,才会听到真心话。赵树理的小说《李有才板话》里有这样一个情节:县农会主席老杨同志去基层检查督促秋收工作,顺便了解基层情况。他到了打谷场,“老杨同志到场子里什么都通,拿起什么家具来都会用,特别是好扬家,不只给老秦扬,也给那几家扬了一会,大家都说‘真是一张好木(就是说他用木用得好)。一场谷打罢了,打谷的人都坐在老槐树底休息、喝水、吃干粮,蹲成一圈围着老杨同志问长问短……”老杨同志通过帮群众做农活,一下子就赢得了村民的信任。
责任编辑:周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