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2014-04-29陈翠珍
陈翠珍
数学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 数学教学就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趣味性. 我认为要在课堂中体现生活中的数学,应从以下 “四个让”着手:
一、让学生体会到身边有数学
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学习第一单元《快乐的校园》之前,我先带领学生熟悉美丽如画的校园和参与各种课内外活动,让学生体验感受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从而喜欢即将开始的校园生活. 教授信息窗2《老鹰捉小鸡》这一课时,我把学生领到操场这个“大课堂”,实地做游戏组织教学活动. 通过学生非常熟悉喜爱的“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来学习1~10数的认识,在游戏中让学生数一数“有几个小朋友参加游戏?”“男同学有几人?”“女同学有几人?”等等,在数扎长辫女孩子“排第几”的过程中感知数的另一个含义——“序数”. 整节课,学生们“玩”得很开心,“大课堂”气氛活跃,改变了以往枯燥乏味的被动式课堂,每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游戏学习中去,“学习”热情很高,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圆满完成了整节课的学习任务. 这样的数学课堂,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身边就有数学,而且离得很近,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二、让学生学会探索数学问题
学生的学前数学知识,生活中的数学常识,经验的建立,是依赖于实际生活实践,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增强学生学习动机和信心,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也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 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画面,让数学贴近生活,在组织学生活动中,引导学生讨论解决数学问题. 我在信息窗1《科技小组活动》的教学中,学生在解决红点标示的问题“天上有几架飞机?”时,引导学生看一看、数一数,让学生充分利用情境图中的信息体会1~10各数的意义,再联系生活,广泛选取学生身边的生活中非常熟悉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 如“我们的教室有几扇窗?几盏灯?教室门前有几棵树?”“你家里有几口人?你有几支铅笔?”等等. 在教学中我注意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数学问题,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探索新知的依托,使学生学会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探索问题.
三、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参与学习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倾向. 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我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安排了很多不同的游戏、故事……在第一单元《快乐校园——10以内数的认识》中,我带学生到操场上做他们非常熟悉、喜欢的“拔河、老鹰捉小鸡、小小运动会”等等游戏,让他们边玩边数数“拔河比赛,左边有几个小朋友?右边呢?运动会上,6号运动员排在第几?第1名是几号运动员?”等等,使学生在活跃的学习氛围和有趣、喜爱的“玩”中学会了1~10各数的认识.
四、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能中学数学
许多孩子在上学前,就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数100以内的数甚至更多,但是如果把它们拿到具体的生活中就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一般5岁以后数学的思维能力才开始蒙发,上一年级的学生部分只能机械地数数,但对数的意义就不一定清楚,因此,就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自己的身边熟悉的环境中寻找数. 如3个人、1支铅笔、5朵花等等,在生活中慢慢建立数的概念,认识数的含义. 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得到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现实生活中更好地为生活服务,同时用生活经验更好的为数学学习服务,打好坚实的基础.
总之,数学教学让学生的生活经验走进数学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的机会,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在这方面,我受益良多,通过上学期的教学实践活动,我们班的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非常浓厚,改变了以往数学学习的枯燥乏味,学生在思想上有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和我喜欢学”的质的飞跃,学生变得喜欢学习数学. 我的教学工作也变得很顺利,学生中没了见了数学就头疼的“老大难”,工作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 新《课标》也给我们明确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活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 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激发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