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

2014-04-29许敏娟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4年20期
关键词:三角形文本数学

许敏娟

【摘要】 文本阅读作为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载体,在数学教学中将是基础的基础. 数学文本阅读作为一种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数学个性,引导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思维,自主、合作、探索数学知识的认知过程,丰富学生的数学思维和人文素养,从而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成为一门立足于数学,整合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的综合性数学学习课程. 通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的策略研究,能够激发学生阅读数学文本的兴趣,掌握与数学文本对话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数学文本的能力及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成为一个学会学习的人,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 数学;文本;阅读

数学文本阅读:是指小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与文本及教师产生多向交互作用,形成对文本知识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从而达到自主建构文本知识的目的. 培养学生的数学文本阅读能力是发挥学生数学学习潜能的重要前提.

一、激发学生参与文本阅读的兴趣

拥有快乐、宽松的积极情绪和良好的师生关系,容易诱发学习动力,对认知和创造具有激励作用. 学生对知识如果能充满兴趣,那将是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最大动力.

1. 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文本阅读的欲望

布置数学环境——营造文本阅读氛围. 这种活动能够把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旧知识得到加深和巩固. 又因为学生天天生活在学校里,接触到这些数学环境,对他们可产生熏陶作用,进一步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2. 开展趣味比赛,引发学生文本阅读的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文本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文本阅读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趣味比赛活动. 如: “谁是高明医生?” 针对学生分析能力弱,有时很难找出作业中的错误所在的情况,在练习中可以开展此项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查错纠错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减少自己以后出现类似的错误. 趣味竞赛的举办,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激发学生阅读的愿望,还能培养学生阅读文本的综合能力.

3. 制造阅读期待,引燃学生文本阅读的欲望

“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和探究的欲望. 如,在数学课堂里,可以这样运用“阅读期待”:

(1)在“品味课题处”制造期待. 课题往往浓缩着内容的精华,引领学生仔细品味课题,并借用“阅读期待”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思维活跃,思路明确,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在“导入处”制造期待. 一堂成功的数学课,一开始就运用正确的方法导入新课,能集中注意力,明确学生的思维方向. 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其中运用“阅读期待”能迅速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与兴趣,从而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例如,在教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总复习”时,教师创设一个缺少条件的“购物情景”,利用幽默夸张的语言引入新课,可很快地激起学生阅读信息的愿望.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逛商场吗?会买东西吗?真的会吗?那好,现在我们就去买东西. 双休日,甲、乙两个商场都在搞促销活动,老师想用1600元购买一些必用的商品,你们说,我应该到哪个商场更划算呢?”生:“老师,你没有告诉我促销形式我怎么买呀?”(产生期待)师:“是吗?现在老师给大家一些信息,你们可要仔细思考. ”此时老师出示“购物的信息”,只见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

(3)在“过程持续中”制造期待. 心理学研究表明,上课后的第6分钟到第20分钟之间,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学习效果较好,过后,学生的学习会逐渐地疲劳. 因此,在教学中,如果较好地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那么,在学习过程中运用“阅读期待”,就会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投入学习中去. 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当讲完三角形按角分类,可以分为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以后,我拿了三个纸袋,里面各装着三角形纸片,并且都露出一个角,让学生根据露出的角猜是什么三角形. 当露出的角是直角和钝角时,学生很顺利地判断出露着直角和钝角的这两个袋分别装着的是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当我拿出露着一个锐角的纸袋,问学生纸袋里装的是什么三角形,学生很容易喊出这是一个锐角三角形. 我把三角形抽出来,学生一看,不是锐角三角形. 猜错了,刚才的方法怎么行不通了?“为什么露出一个锐角不能判断其是一个锐角三角形?”我让他们慢慢地静下来反思刚才的学习过程,仔细理解各类三角形的概念. 学生再次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思考认识到:因为三种三角形都有两个锐角,所以,只露出一个锐角是不能判定是什么三角形的. 这样就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后让学生阅读书上的题目并解答.

(4)在总结处制造期待. 耐人寻味的课堂总结,可再次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引导他们思考有关内容,使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扣人心弦的课堂总结,能产生画龙点睛、余味无穷的效果,使他们对下一堂课有向往感,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之魅力.

二、提供文本阅读的机会

不少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注意引导,也不要求学生进行文本阅读,更没有提供机会和时间给学生阅读. 他们常常在黑板上讲解概念、定理、公式,证明、演算例题,学生只需看黑板、记笔记就行,课本被当作习题集,只是做作业时才用得上,复习时也只需看笔记里的内容,学生学数学几乎可以不用看课本. 这种被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缺少阅读的意识和习惯,也就失去训练和培养自学能力的机会. 所以,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尽量在教学中提供机会让学生阅读,通过加强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获得自我成长的本领. 学生阅读的时间可在课堂内,也可在课堂外. 阅读的内容可以是课本上的,也可以是参考资料上的, 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学生阅读水平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和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

三、结合具体内容,指导学生运用阅读方法

数学阅读有其自己的特殊性.数学中的语言总是非常简洁,一些数学概念、数量关系通常是隐藏的、含蓄的. 小学生在阅读数学文本时,要通过自己的数学知识,补足或扩展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和意义,才能充分理解. 因此,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 引导学生确定自己的数学常用阅读符号

学生在阅读语文课本时会运用一些阅读符号,那么在阅读数学课本时也不例外. 我们可借用语文的一些符号应用到数学上. 如规定条件用“——”勾,问题用“■”标,名词概念或关键句用“■”加注,重点词用“▲▲▲”点,公式用“□”圈等,并长期坚持训练,让学生养成边读教材边进行圈点勾画的习惯.

2. 在概念、规律、法则的教学中运用“咬文嚼字法”

此方法适合于学生阅读应用题、概念、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等. 当教师引领学生阅读有关概念时,可让学生借助“概念的关键词语是哪几个?能去掉或换成别的词语吗?能举大量的正反例子吗?怎样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呢?”等等来理解. 经过抓住关键词,反复推敲,让学生理解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 如,学生在做题时,有时看漏了题中的某一关键字、词,有时看错了单位名称,从而导致答案错误. 如:做一个棱长为3分米的无盖纸盒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纸板?学生在读此题时,让学生圈出关键词“无盖”这一条件,可以有效地达到正确理解题意的目的.

3. 在操作、合作活动中运用“实践演示法”

实践演示法指的是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经验多次去阅读文本,并借助算一算、摆一摆、折一折、填一填、画一画等实践活动,去发现、探索、感受、体验文本的蕴蓄,从而真正地读懂文本的意思. 如,解答:“小刚读一本书,第一天读了全书的■,第二天比第一天多读了6页,这时已读的页数与剩下页数的比是3∶7,小刚再读多少页就能读完这本书?”师:“根据以上信息,你知道了什么?”(初读)“ 表示什么意思?”(理解性地读)生:“ 表示把全书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15份,第一天读了其中的2份.”师:“你能根据你的理解画出第二天比第一天多读6页的线段图吗?”“接着又该怎样画呢?”“要求出小刚再读多少页就能读完这本书,必须先求什么?”(分析性地读)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读读画画,终于列出算式.

4. 在新知疑惑处运用“质疑问难法”

“质疑问难法”指的是针对文本中所提的问题和文本留白之处,或提出问题,或认真地思考、验证、比较书上的结论,搞清每个概念、每个算式、每个图形的意思及知识的前后联系. 如,教学“解比例”:在理解意义后,我让学生尝试解比例“30 ∶ 12 = 45 ∶ x ”,学生是这样解的:“解:30x = 12 × 45,30x = 540,x = 18.”师:“同学们,这样解对不对呢?谁能说说你的理由?” “你是根据什么来解比例的呢?” “书上和我们解的一样吗?我们去看一看,比一比,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疑问吗?”学生(质疑):“老师,书上为什么不先算出12 × 45的结果呢?”生(释疑):“我知道,这样可以约分,能使计算更简便. ”质疑是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学习的生动表现. 我们要把思考、发现和批判的权利交给学生,用心呵护孩子那稚嫩的童心. 鼓励他们质疑问难,让他们的个性充分舒展开来. 长期坚持质疑问难和比较阅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5. 在知识联系处运用“提纲挈领法”

就是把一组学习材料划分成若干个小单元,并通过简约化的编码形式,进行梳理和归类,归纳出数学知识的基本规则、原理等,使知识整体的层次和结构一目了然,既深化理解又便于记忆. 指导时,应从整体阅读、句段分析、简缩概括等环节入手,着重引导学生有序、准确地获得文字所表达的意义,并把获得的意义用恰当的语言概括地表达出来. 如,“十进制计数法”一节,教材通过对计数单位、相邻计数单位的进率、计数的符号——阿拉伯数字、数位和位值原则、数位顺序及数的分级等知识的具体阐述,明确了“十进制计数法”的内容,交代了“十进制计数法”必须遵守的规则. 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通读这些文字,使之对材料所表达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感知 . 接着讨论这部分内容是分几层来表达的,引导学生按计数单位和进率、数位和数位顺序、数的分级的顺序将教材分层理解.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每一层的内容. 这样,通过阅读并伴随一系列分析、 概括等思维活动,学生对“十进制计数法”便有了较为全面、准确的理解.

四、指导学生学会做数学阅读笔记

笔记能帮助自己深入思考整理书中的问题,又可备查,积累知识. 数学阅读笔记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疑问性笔记. 在阅读中遇到疑难时,最好及时记录下来,以便有针对性地突破. (2)感触性笔记. 阅读中,有所感、有所悟及有所发现的,都应即时记录积累. (3)梳理性笔记. 就是把教材划分成若干个知识单元,通过简约化的编码形式,进行梳理和归类,归纳出数学知识的基本规则、原理等,使知识整体的层次和结构一目了然,既深化理解又便于记忆.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数学文本阅读的作用,搭建民主的对话平台,创设多维的阅读空间,给足学生直接阅读文本的时间,使学生想阅读、会阅读、乐阅读,让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建构新的认知结构,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从而在课堂中真正形成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多向交流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

【参考文献】

[1]刘兼,孙晓天.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孔企平,张维忠,黄金荣.数学新课程与数学学习.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杨开吉.小学数学阅读教学初探.中外教学研究,2009(5).

[4]陈宗秀.小学数学教学中也必须重视阅读训练.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8(5).

猜你喜欢

三角形文本数学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画一画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