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之深
2014-04-29史晓光
史晓光
一幅优秀的风光作品,常常因为从近景到远景都清晰的景物,让我们身临其境般感受到大自然的曼妙;一幅杰出的人像作品,常常因为清晰的主体人物和虚化的背景,让我们在平面影像有限的二维空间中感受到更多摄影者所要传达的意境和信息;一幅采用移轴镜头拍摄的建筑作品,常常因为独特的创意,在满足专业摄影要求的同时,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些作品的成功都离不开摄影者对一个重要摄影概念的运用—景深。
景深是摄影中常用的概念之一。无论对于一名职业摄影者还是摄影初学者来说,对景深概念的准确认识并熟练掌握控制景深的方法是获得好作品的必要条件之一。
从理论上来讲,景深是指光线通过照相机成像时,物体的像所形成的光线通过相机镜头作用在光轴上汇聚成一点,再以锥状扩散开。当我们通过对焦,使这个点经过镜头内部透镜组后,恰好在感光元件所在的平面上时,该被摄物在感光元件上所呈现的影像是清晰的,那么该汇聚点就称为焦点;而此之外的影像由于光线没有汇聚而在感光元件上呈模糊状,称为焦外。此时,处在焦点前后一定距离内、人眼可以接受为清晰的像所包括的范围,称为景深。
是不是感觉有些晦涩?我们通俗点来说,相机在对一个或一组被摄物对焦后,处于这一个或一组被摄物前后一定范围内的景物都是清晰的,而在此范围之外的景物呈现出虚化的效果,那么这个前后清晰的范围即是景深。
再通俗点,一幅照片中,我們看到的比较清晰的影像所包括的范围,就是景深。实际上,景深并不神秘。很多摄影爱好者也许并不能准确说出景深的概念,但是在摄影作品的构思和拍摄中,早已在不经意间运用它了。比如说,很多朋友都喜欢在拍摄美女或者静物的时候,希望照片中模特或其他被摄主体清晰,而背景或者次要景物尽量模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背景虚化,这样的照片往往也得到模特的青睐。
为了能够更好地运用景深拍摄出理想的照片,我们就应该了解影响景深的三个要素:即光圈、焦距和拍摄距离。
1. 光圈
我们知道,光圈代表了镜头通光孔径的大小。在其他要素不变的情况下,光圈越大(相机显示光圈数值越小),其所获得的景深越小;反之,光圈越小(相机显示光圈数值越大),则在相同条件下所获得的景深越大。举例来说,当其他因素基本相当的情况下,使用f/1.4拍摄的照片其景深要远小于f/16,这也就是为什么摄影师常常用大光圈的镜头来拍摄人像作品,如85mm f/1.4或者135mm f/2。对于人像拍摄来说,大光圈镜头几乎是标准配置。为了获得虚化的背景以衬托主体人物,人像摄影师往往尽量选择较大的光圈(较小的光圈数值)去拍摄。
2. 焦距
在其他要素不变的情况下,镜头的焦距越长,其所获得的景深越小;反之,镜头焦距越短,其所获得的景深越大。举例来说,当其他要素基本相当的情况下,使用600mm镜头可以获得比50mm镜头更小的景深。在野生动物拍摄的领域,由于条件所限,摄影师常常需要配备从600mm到1200mm的超长焦镜头,有些时候还需要使用增倍镜来延长焦距。所拍摄的照片即使没有使用大光圈,仍然可以获得小景深的效果。因此,我们可以在日常拍摄中通过使用较长焦距的镜头来获得背景虚化的效果。
3. 拍摄距离
拍摄距离是指相机与被摄主体之间的距离。在其他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拍摄距离越远,其所获得的景深越大;反之,拍摄距离越近,其所获得的景深越小。举例来说,当其他要素基本相当的情况下,相机距离被摄主体3米时,景深距离要小于被摄主体30米。我们在微距和广告产品拍摄时,常常会因为距离被摄物太近而导致景深较小,所以需要反复放大照片来检查景深是否满足需求。
另外,关于景深一直存在一种误区。有人说景深跟所用相机胶片或者影像传感器尺寸有关,相机的画幅越大,其所获得的景深越小;反之,相机的画幅越小,其所获得的景深越大。虽然我们在拍摄中能体会到,用同样的快门光圈组合,卡片相机拍摄的照片其背景虚化的程度远远不如使用数码单反相机。但是画幅并不影响景深大小,不同画幅的相机的景深差异其实是因为相同视角下所用镜头的焦距差距很大,是因为镜头焦距导致的景深差异。
综上,我们总结出影响景深的三个因素。那么,请记住下面三条景深规律:
1. 光圈越大(更小的光圈数值),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更大的光圈数值),景深越大。
2. 焦距越长,景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
3. 拍摄距离越小,景深越小;拍摄距离越大,景深越大。
除移轴拍摄等特殊拍摄外,一般情况下,景深还分成前景深和后景深。整个景深以对焦点为界,靠近相机的部分称之为前景深;远离相机的部分称之为后景深。一般情况下,前景深都小于后景深。这一点很重要,比如在拍摄大合影的时候,一定要把全体人员都控制在画面的景深之内,这样每个人才会清楚。根据前景深小于后景深的规律,所以在对焦的时候,不应该选择前后的中间位置,而是应该选择前后稍微靠前一点的位置对焦。
哪些方面更需要大景深:
风光摄影:他们需要更大的景深来刻画大自然中任何微小的细节。
纪实摄影:他们需要呈现如实的环境,广角镜头配合小光圈,能让景深足够大。
微距摄影:因为拍摄距离很小,很难让画面全清晰,小光圈似乎是微距摄影师不得不采用的,除非为了突出画面中的某一点。
哪些方面更需要小景深:
人像摄影:虚化的背景让人物更加突出,长焦镜头和大光圈一直是人像摄影师的至爱。
就像许多摄影术语一样,景深的概念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更多时候是要贯穿在摄影者从构图取景到按动快门的操作之中。我们常说:摄影是做减法的艺术,面对要拍摄的景物与场景,如何取舍,取决于摄影者的判断和所要表现的主题。这里所说的取舍,一方面是对所拍场景的截取与选择,另一方面就是通过控制景深,使得画面中的各个被摄物清晰程度有差别,从而更好地突出主体和表达摄影者的思想。
这就引出我们在应用景深技术时的指导原则,即对于一幅照片来说,应该使用多大的景深,取决于这幅照片要表达的主题和所要传达的信息。
这里,我们总结出运用景深的几个技巧:
景深预览让拍摄者心里有数
说到景深预览,就要从数码单反相机的结构特点说起了。尽管随着数码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单相机、单电相机等新兴数码相机逐渐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但是,数码单反相机无论在摄影爱好者还是专业摄影人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数码单反相机在取景拍摄时,光线通过镜头进入相机,经过反光镜和五棱镜的反射后,投射到取景器处,拍摄者通过取景器就可以观察到。为了方便取景,在这一过程中相机默认会完全打开镜头的光圈,以便让尽量多的光线进入。当取景结束,按下快门之时,相机镜头的光圈叶片会迅速调整为拍摄者已经设定好的光圈大小。这样的设计会给拍摄带来一点问题,即通过取景器观察到的影像效果并不一定与最终成像的效果相一致,即“所见非所得”。
通过前文的介绍我们已经知道,镜头的光圈越大(即光圈数值越小),则照片的景深越小。在取景时我们通过取景器看到的影像是该镜头在最大光圈下所得到的影像,其景深也是最小的。在拍摄中,我们不一定总会使用最大光圈。为了在取景时就了解到实际设定光圈时所获得的影像效果,通常,单反相机都会设置专门的“景深预览”按钮来解决这一问题。
这一點对于需要较大景深的摄影者来说尤为重要。举例来说,使用最大光圈为f/2.8的镜头拍摄一张风光照片,摄影者希望获得的景深约相当于光圈f/11时的景深。尽管已经将镜头光圈设置为f/11,但是在取景时所观察到的影像依然为f/2.8的较小景深,此时,摄影者可以通过按动“景深预览”按钮,取景器中的影像就会变暗,并呈现出f/11时的实际拍摄效果,我们可以在这一过程中观察所选光圈对应的景深是否合适并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达到“所见即所得”的效果。
使用移轴镜头获得创意景深效果
移轴镜头可以在照相机机身和感光元件平面位置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改变镜头组件,使整个摄影镜头的主光轴发生平移、倾斜或旋转,从而达到调整所拍摄影像透视关系和全区域聚焦的目的。移轴摄影原本是大画幅机背取景相机独特的功能,单反相机借助于移轴镜头也可以实现这样的效果,如佳能的TS-E系列移轴镜头和尼康的PC-E系列移轴镜头。在专业摄影领域,移轴镜头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与众不同的画面效果在创意摄影领域也受得了用户欢迎。
利用沙姆定律获得超大景深
使用普通镜头拍摄,只能使被摄物垂直于镜头中轴的平面聚焦清楚,一旦该平面与镜头中轴发生倾斜,即使通过缩小光圈来调整景深,被摄物的清晰范围都是有限的,难以做到该平面内距离镜头最近到最远的景物都清晰。但是在广告摄影、景物拍摄等领域,常常面对这样的难题:既要倾斜于被摄物体平面来拍摄,又要使得处于该平面的主体得到全区域聚焦,即要将被摄物距离相机最近点到最远点都拍清晰。这就需要运用沙姆定律(Scheimpflug principle)这个概念了。
在使用大画幅机背相机的拍摄中,当被摄体平面、胶片平面和镜头平面这三个面等效的延长线相交于一点时,被摄体平面可以得到清晰的影像。该定律是1894年由奥地利检测员沙姆菲卢格首先发现的,被称作“沙姆定律”。该定律改变了常规控制景深的经验,可以在大光圈的情况下获得极大的景深。
在数码单反相机上,通过使用移轴镜头也可以实现同样的效果。在相机(焦平面)和被摄物(被摄体平面)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调整移轴镜头的倾斜角度,使得前组镜头平面与焦平面、被摄物平面的延长线相较于一条直线,此时,处于被摄物平面上的物体都是清晰的,相当于获得了传统镜头望尘莫及的超大景深。
微缩模型般的小景深效果
移轴镜头除了可以获得超大景深外,也可以通过平移和旋转主光轴来获得超小景深的创意效果。
通常情况下,使用广角镜头拍摄街景,即使使用最大光圈,由于镜头焦距所限,拍摄的照片都会有较大的景深。使用移轴镜头时,一方面可以通过倾斜和平移镜头的前组,“压缩”被摄平面并改变透视关系,获得不同寻常的极小景深,使得平常的城市街道仿佛变成微缩模型一般,产生梦幻般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要达到更好的效果,通常需要选择较高的视点来拍摄,此外,熙攘的街道、高低错落的建筑物和川流不息的马路,这些元素的组合都可以帮助你在平常的景物中通过改变景深获得创意十足的影像。另外,使用移轴拍摄人像也能获得很神奇的效果。
灵活利用景深标尺提高拍摄成功率
在我们日常拍摄的时候,常常会遇到稍纵即逝的场景,此时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从构图、对焦到拍摄的全过程,有时甚至要举起相机盲拍,这样的极端情况在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中很常见。面对这样的挑战,即使最高端的数码单反相机也会力不从心,出现对焦慢、焦点没有落在主体上或结像不清晰的情况。那么,结合之前我们了解到的有关概念,能否利用景深来弥补对焦速度和精度上的不足而将需要表现的主体拍清晰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在一张照片中的景深内,所谓的“清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更多时候源于我们的视觉经验。比方说当我们认为一张6寸的照片主体清晰近乎完美时,将它放大到36寸也许就会原形毕露,原本清晰锐利的边缘出现模糊,而有些主体甚至已经看不清,观者就会认为这是一张极度失败的照片。所以,我们这里所说的“拍清晰”并非绝对的概念,而是在一般情况下人眼所能接受的清晰程度,而且,在日常拍摄中也很少有人将照片大幅度放大。在明确了这一点后,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两个运用景深提高拍摄成功率的技巧。
运用陷阱对焦法守株待兔
很多读者手上都有一些老镜头,与如今数码化、全自动的镜头相比,不但可以手动调节光圈,而且在光圈环位置都配备有指示景深的刻度线,这就是景深标尺。通过这些景深标尺,我们可以清楚知道每一挡光圈所能拍摄清晰的距离范围。
举例来说,当我们使用50mm镜头的f/8光圈来拍摄时,如果对焦在镜头前3米(10英尺)处时,通过观察景深标尺,我们发现,f/8的景深是从2.4米到4.2米(8英尺到14英尺),即在光线允许的情况下,如果使用f/8这挡光圈对焦3米处的主体拍摄,那么从距离镜头2.4米到4.2米、即焦点前后近2米距离内的景物都在景深内,基本上都可以拍摄“清晰”。
利用这一特性,在拍摄体育运动时,如赛车、田径赛等,由于作为主体的运动员速度很快,如果等运动员出现在镜头前再进行构图和对焦,成功率往往不高。为了弥补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利用景深的特性为运动员设置一个“陷阱”来拍摄。具体方法是:首先观察运动员行进的轨迹,并在其将要经过的地方选择好作为背景的景物并进行构图;然后估算出运动员出现在理想构图中时距离镜头的距离范围,通过观察景深标尺,选择景深与预估距离范围重合度较高的几挡光圈,结合所在场地的光线条件和希望拍摄的画面效果,选择最合适的一挡光圈;最后转动调焦环,将指示线对准刚才所选距离范围的中点。这样,我们就为所拍摄主体设置好了一个对焦陷阱,接下来所要做的就是保持相机位置相对固定守株待兔,等待主体落入“陷阱”中,按下快门,收获理想的照片了。
利用超焦距获得最大清晰范围
通过观察景深标尺不难发现,除了可以标示一段距离范围,景深标尺最右边都是代表无限远距离的“∞”。其作用在于,利用景深标尺,我们可以了解到某一挡光圈所能獲得的最大景深,此时对焦环所指示的距离就是该镜头在某一挡光圈的超焦距。
其具体使用方法是:将景深标尺上所选光圈值最右边的数值对准无限远“∞”位置,此时左边的相对应光圈值则对应一个具体的距离数值,那么从该距离数值到无限远处的景物都在景深内,是相对清晰的。
举例来说,某一支镜头的最小光圈是f/16,想要拍摄一张在画面中前后尽量都清晰的照片,那么我们可以在光线允许的情况下,使用f/16这一挡光圈,转动镜头调焦环,将景深标尺右侧的16对准无限远“∞”标志,此时左侧的16对应的数值约为1米,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从距离镜头1米到无限远范围内的景物都清晰,拍摄的时候只要将主体安排在画面中远于1米的范围内,一般来说都是清晰的。
在实际拍摄时,可以利用这种方法预先设置好对焦点和景深,只要光线和距离合适,在抓拍或盲拍的时候可以最大程度提高拍摄成功率,留住那“决定性的瞬间”。
责任编辑/张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