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温课堂参与

2014-04-29赵军强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4年22期
关键词:变式学案建构

赵军强

《数学课程标准》中这样描述:“中学数学教育要努力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知识、建构知识,通过他们自主的、积极的尝试获取知识,教师灌输式教学的传统要予以改变,这样有利于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获取知识的深刻度大大加深、知识记忆的程度也远远大于被动接受.”十多年前开始的新一轮课程初始,课程标准提出了上述的教学改变和教学理念,时至今日,我们回头看看实际情况如何呢?我们又该如何进一步去实施学生积极课堂参与呢?本文将从成因、现状等角度阐述,并结合具体实施案例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恳请读者指出不足之处.

一、现状与成因

每一轮课程改革都是寄语良好的愿望开始.从数十年前全国开展的新一轮课程改革至今,我们发现自上而下的新课程的确带来了一些改变,笔者认为这种改变是三方面的:其一,教师从理念上认识到了知识形成过程的重要性,学习了很多国内外建构式教学的理论(杜威的建构式教学理论、APOS教育研究理念等),从观念上形成了知识获取缘自主动探索的想法,其效果远远大于被动式传授;其二,各种公开课的教学,笔者发现主动探索、积极提问、自主建构、合作探讨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的确确经历了一些自主的研究过程,值得欣喜;其三,教师对这种建构式教学也做出了一些适合中国课堂的研究,各种研究性论文、课题在不断的撰写发布,为后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和借鉴.

另一方面,笔者想说说在实际教学中课堂参与的现状,这里主要是指常态课和平常教学.如果把公开课比喻成“概念车”的话,“常态课”就是车企的量产车,只有量产了才知道是否真的合乎学情?从常态课的授课情形来看,以概念课为例,一个定义三项注意的方式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以复习课为例,题型教学的整合和变式教学的渗透依旧是复习教学的主导;以应试而言,大量的训练依旧不可减少,甚至只会越演愈烈.上述三方面的课的内容构成了常态课,试问,如此紧张的教学时间如何给予学生参与?这些原因是什么呢?这个不是一言两句就能说清楚的.笔者认为:从大体上而言,主要还是和高中数学内容较多,以及高考应试选拔有关.

新一轮课程改革又即将来临,选修课程的大量开设又占据了原本紧张的教学课时,笔者担心:数学内容没有相应变化的同时,数学课时的减少,造成了大量的知识唯有强行、快速灌输,然后辅以大量训练巩固,课堂上根本没有时间参与、建构和探索,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如何实施课堂教学参与,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话题,笔者思考按照现阶段的教学唯有如此实施:

二、实施与案例

数学内容没有相应减少,在有限的课时内要学习原来数量的数学,笔者认为可以做下面几方面的尝试,旨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参与和高效:

1. 导学案下的参与

全国试点新高考方案今年刚刚公布,试点地区为上海和浙江,将来势必要在全国推广.届时选修课程的大量开设,会大大影响现在的数学教学.怎样才能更高效的学习数学?更有效的参与数学?更好的在课堂中提高参与的效率?笔者认为:编制校本导学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我预习、学习,进而在课堂上通过讲解、提问、交流、学生阐述等多方式提高课堂参与.

案例1 导学案《三角、向量》复习题节选

例1 已知函数f(x) = Asin(ωx + φ)(A > 0,ω > 0,|φ| < )在一个周期内的图像如图所示.(1)求函数的解析式;(2)设0 < x < π,且方程f(x) = m有兩个不同的实数根,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以及这两个根的和.

学生分析 (1)先由函数图像确定A,ω,再代入点

,2求φ;(2)利用转化思想先把方程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再利用数形结合法求解.解答略.

学生点评:(1)已知图像求函数y = Asin(ωx + φ)(A > 0,ω > 0)的解析式时,常用的方法是待定系数法.由图中的最大、最小值求出A,由周期确定ω,由适合解析式的点的坐标来确定φ(代点时尽量选最值点,或者搞清点的对应关系);(2)利用数形结合思想从函数图像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当-2 < m < 1或1 < m < 2时,直线y = m与曲线有两个不同的交点,即原方程有两个不同的实数根,利用图像的对称性便可求出两根之和.

说明:本问题是导学案中例题格式典范,即学生分析、学生解答、学生点评环节,构筑成课堂参与的一个基本环节.

2. 变式教学下的参与

考虑到高效教学,变式教学依旧是数学课堂参与无法回避的模式,诸如在教学中通过变式让学生积极参与,看一个高效参与的变式教学案例:

例2 在△ABC中,a,b,c分别是角A,B,C所对的边,已知b2 - c2 = a2 - ac.

(1)求B的值;(2)若b = 2,求sin A + sin C的取值范围.

变式1:若b = 2,△ABC为锐角三角形.求sin A + sin C的取值范围.

变式2:若b = 2,求ac的最大值.

变式3:若b = 2,求a2 + c2的最大值.

变式4:若b = 2,求△ABC的面积的最大值.

变式5:若b = 2,求三角形边b所在高的最大值.

说明:利用三角形三内角之间的关系,通过三角函数两角和与差公式以及辅助角公式,将所求结论转化为与角A有关的sin(ωA + φ)的形式,通过整体代换的方式,利用角A的范围根据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求范围,这是我们处理有关三角函数问题所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这体现了三角函数图像与性质和解三角形的有机的统一.上述问题,尽管围绕着三角形边a,b,可以变化得到不同的问题方式,但殊途同归,无论怎么变化,最后都是在同一个特殊的三角形下确定其最值问题.而这个最值的确定,就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情景下,因为尽管三角形在变,但其所在的外接圆是稳定的,圆又是一个对称图形,利用这个对称性,可以把上述问题全部归源于正三角形下的最值.

限于篇幅和水平,在很多学生积极参与的角度方面,笔者无法做出更为细致的分析,笔者认为按照今天新课程的实施阶段,一味的建构式不可取,一味的灌输式也行不通,要以文中所述将导学案建构下的课堂参与和变式教学结合起来,对于如今的数学教学才是比较切合实际和高效的,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学生的积极参与.

猜你喜欢

变式学案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一道拓广探索题的变式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聚焦正、余弦定理的变式在高考中的应用
乡愁导学案
课后习题的变式练习与拓展应用
建构游戏玩不够
问题引路,变式拓展
“比例尺(一)”导学案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