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需求的建筑空间舒适性研究
2014-04-29张军殷青赵佳雪
张军 殷青 赵佳雪
摘要 通过研究使用者的心理需求,探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建筑空间舒适性,从人的行为规律角度出发划分出不同空间类型,经过调查取证分析在不同空间类型中人们不同的心理需求,以及舒适性的确定方法,并结合实例进行类比和推论,提出针对特定行为环境下舒适性的设计指导,以达到空间的人性化,为设计提供更有效的验证方法。
关键词 建筑空间;心理需求;舒适性
中图分类号 S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27-09472-06
Study on the Comfort of Architectural Space Based on the Psychological Needs
ZHANG Jun1,2, YIN Qing2, ZHAO Jiaxue1
(1.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40; 2.School of Architectur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06)
Abstract By studying the psychological needs of the user, the sense of comfort of building space in people's daily life was explored, and different types of spaces can be divid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behavior patterns. After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in different types of space which people have different psychological needs, and the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sense of comfort, we can make analogies and inferences with examples, propose comfort and design guidelines under specific behavioral environment, so as to achieve the humanization of space and provide a more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 of authenti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design.
Key words Architectural space; Psychological needs; Sense of comfort
1 建筑空间舒适性研究现状
人们对于空间舒适性的研究要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末期,美国建筑师阿摩斯·拉普卜特首先提出了建筑环境与人类学方面的探讨。日本建筑师高桥鹰志在《环境行为与空间设计》中指出,从身边向外扩大的各种空间尺度标准开始,是对包括时间、信息维度在内的环境与行为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空间设计进行的尝试。
1.1 舒适性
舒适性是指人的生理和心理对周围环境的要求和满意程度,是人对客观环境生理和心理上感觉的综合评价,舒适的环境一定会让使用者感到身心愉悦,势必让用户身体和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建筑设计的合理性取决于人在使用过程中的舒适程度,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这一点并且以人的行为和心理感受出发来指导设计(图1)[1]。
1.2 心理需求
舒适性的感觉包括生理上的舒适感和心理上的舒适感,根据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的5个层次需求理论中,人的需求可以分为5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中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属于心理层次的需求。舒适性的最基本属性便是生理需求,但不仅仅是满足于生理需求的层次,心理需求便是更高层次的追求,也可以说,心理需求是生理需求的更深入的形式。
美国人克莱尔·库伯·马克思和卡罗琳·弗朗西斯共同的著作《人性场所》中指出,一个公共场所应尽量满足最有可能使用该场所的群体的需求。然而,一个可以基本满足生理需求的建筑空间,并不一定意味着其中的使用者会感到舒适,只有当空间环境对使用者的多方面具体生理和心理需求都做出完善细致的回应,使用者才会感受到其中的舒适性(图2)。
1.3 研究方法
1.3.1 满意度调查。
很多行为是由人的潜意识所控制,而不受意志的影响,也就是说,很多行为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而这些行为恰恰是人们潜在的心理需求。因此,对于人们在建筑空间中的心理需求以及趋向,可以通过观察人们的行为来进行初步判断。接下来通过调查问卷以及访谈聊天的方式,对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做进一步的了解,以便对日后的数据分析起支撑和决定性作用。
1.3.2 数据分析。
将通过观察所得到的结论做进一步的数据整理,同时统计调查问卷所得到的结果,两份数据进行对比和总结,再与访谈形式的调查结果相结合,通过归纳和总结提出自己的观点,得出理论成果[2]。
2 心理需求与建筑空间舒适性
人类社会的本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同样地,人每天的行为活动无外乎是在个人活动与公共交往之间进行切换,因此按照人每天的行为规律将空间进行分割,形成个人活动空间和公共交往空间。根据调查显示,由于共进午餐或晚餐被大多数人定义为交际必不可少的礼节之一,因此在午休时间人们的交往活动最为频繁,其次是晚餐时间。再次是下午3:00左右,通常此时人会比较疲惫,会选择坐下来喝杯下午茶,看看风景,聊聊天等诸如此类的行为来舒缓情绪。那么除去晚上睡觉的时间,人们通常在上午的工作效率较高,因此在这期间个人活动的发生最为频繁(图3)[3]。
2.1 个人空间舒适性
个人空间是指每个人在不同环境下独自完成一系列活动所处的空间,不同用途的空间有不尽相同的行为重点,例如在写字楼办公室中,工作就是人们的行为重点;在餐厅茶室中,吃饭喝茶就是主要的行为目的;在卧室中,睡觉休息无可厚非是卧室的主要功能。因此,个人空间是依照空间不同用途而分类的,也就是人们在某个空间环境中所发生的主要行为的空间载体。
建筑空间其实是用墙体来界定的,使之在物理范畴划分出空间的范围,因此空间客观意义上讲是需要用界限来限定的。而在心理上则是属于一种更高层次的需求,例如教堂能够洗礼和净化人们的心灵。在空间中人的心理是受到环境的影响,从而左右人的行为,环境的刺激程度与舒适度之间的关系成二元曲线,刺激量不足时,感觉被剥夺,没有舒适度可言;刺激过量时,感觉就过敏;刺激处于一个范围内,舒适体验为最佳(图4)。
2.1.1 行为的物化外延——领域感。
人在进行各种活动行为时,总是不愿其行为被外界干涉。因此,每个人周围都有属于自己的范围和领域。每个人的行为都有一定的空间范围主宰,当两个人的空间范围相重叠时,就会产生一种不舒适感,因此为了减少这种不舒适感,就会尽量避免这种重叠的出现,就像在人际交往时,会适当与人保持一定距离而不会过于亲密地与人接触。这就是个人行为过程中的领域感[4]。
领域划分是空间领域感的物化外延,围护感是设计中重要的行为心理因素。例如在著名的幼儿园设计中,利用屋顶向下延伸构成一个具有领域范围的活动空间,同时又充当了承重结构,小朋友在各自班级的领域范围内活动(图5)。在早期的巴黎国家图书馆的阅览室里,互相面对的个人工作台面被一条升高的中间地带分隔,固定在这一突出部分的中间台灯,为相连接的工作台面提供照明。这一中间地带显然是分隔两个相对的使用者,各自产生强烈的领域感,在不受对方干扰的同时也能保证不被干扰。类似的,在办公建筑中,早期的办公桌通常背对背摆放,桌前设置一个升高的格架,形成一个领域划分相对清晰的办公空间。
根据一个人的行为尺度来确定空间的领域范围是一种量化的舒适度确定方法。若一个人长时间或暂时性在一个位置独自作业,那么一个桌子的尺寸长1 829 mm、宽914 mm、高737 mm为领域感最强(图6)[5]。
2.1.2 心理的虚拟边界——私密性。
上文所提到的领域感是人们对周围空间范围的保护,那么私密性是进一步对空间范围内更高的隔绝要求。在个人作业空间中,人们希望自己的活动能够相对隐蔽,不被侵犯。
私密性主要与视线的通透和阻隔密切相关,至少大部分人都不希望自己个人的行为被其他人毫无理由地观察和注意,这是每个人的心理底线。办公室的格子间就是为这点而生的,用挡板将两个人的工作空间分隔开来,使每个人都有相对独立和私密的工作环境,减少被其他人窥探和打扰的可能性;同时隔板却给予一定透明度,这在人心理产生一种不完全阻隔的概念,增强人与人的交流和沟通的意识,而凸显办公空间的整体性(图7)。
空间的分隔或开敞程度要根据空间的功能以及潜在使用者的心理需求来决定,既保证场所的私密性要求,同时也不太受限而可以看到“其他部分”的范围。当空间所处高度不同时,那些处于高处的人们可以俯瞰站在下面人的活动,这样他们就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所以必须要让那些处于低处的人们有机会避开高处人们的凝视。
当你去餐厅用餐或去咖啡馆喝咖啡的时候,你会首先选择尽端靠窗的位置或角落里,有趣的是,你会发现其他人的选择和你是惊人的相似。只有在座位紧缺的情况下,才会极不情愿地就坐出入口或人流频繁的过道处。如某饭店改造前后的对比平面图,改造后的平面明显比改造前更受人欢迎(图8)。原因是尽端的位置保证了人们对于安全感和私密性的心理需求。
2.2 公共交往空间的舒适性
公共交往空间就是人们在建筑中行走和短暂停留所需要的空间环境,是给人提供交往和休息不可或缺的空间场所,同时也包括一些入口、走廊、楼梯等空间元素。
2.2.1 入口或门槛。
入口或门槛是不同空间领域之间的转换,作为联系两个空间的重要元素,是从公共领域切换到私有领域的界限。例如一个通向小学的大门应该是欢迎提早到达学校或为放学后不打算直接回家的孩子们在这里停留所准备的地方,而不应该仅仅是一个开口。又或者它的设计者至少可以提供矮墙供孩子们小坐,如果能够提供一个隐蔽的角落就更好了,在雨天最好能有一个遮雨棚(图9)。
3 空间界面的舒适性
空间界面就是联系建筑本身的东西,它并不属于空间,是空间的一个物质外沿,而又和空间不可分割,空间是由界面构成。没有空间界面何谈空间,因此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共生的。探讨空间的舒适性其实更多的是在探讨空间界面所围合的空间的舒适性。由此可见,空间界面是舒适性感知的一个重要载体[7]。
3.1 装饰材料的选择
材料具有多样的感知效果,其视觉和触觉感知在建筑空间中显得格外重要。界面材料主要规定建筑内部空间的视觉品质,决定了空间不同的通透性、开敞度以及明暗效果等,这在不同性质、类型、大小的空间中给人的体验感也不同,这也是影响舒适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安藤忠雄喜爱在他的设计作品中运用清水混凝土作为装饰材料,非常著名的光之教堂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实例。教堂是一个神圣的地方,是更接近灵魂的场所,而混凝土的简单不造作恰好给人以冰冷、纯净的感觉,人们到了这里感受教堂的神秘气氛再加之空间的情感传递,更能够达到沉淀内心的目的。空间四周都是清水混凝土,刚好令到这里来的信徒内心更容易平静,这是来这里的人们潜在的心理需求,材料的恰到好处更增添了体验的舒适感。然而,在一些住宅项目中,会采用木质作为主要材料,这样会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增添舒适感的体验(图18)。
3.2 界面色彩的选择
颜色是材料表面最重要的视觉特性,也是形成空间界面实体的独特感知特性的重要因素。不同性质的空间中,空间界面的颜色可以相当程度地影响人的心理感受,因此可以巧妙地利用界面的色彩处理来提高人们的舒适体验。
色彩的距离感在建筑界面中影响较为普遍,一般高明度的暖色系色彩给人突出和扩大的感觉;低明度的冷色系色彩感觉后退和缩小。如白色和黄色的明度最高,在建筑空间中表现为紧凑、密集;青色和紫色的明度最低,在建筑空间中表现为后退、宽阔。实验表明,室内天花板若较低则会给人压抑的感觉,若想从心理上拉高天花板,使用蓝色等明度较高的冷色系就会很容易达到效果;同样的道理应用于相对狭窄的空间,若要显得更加宽阔,墙壁就要使用明度较高的后退色来从心理上拉远界面来达到目的。但是色彩的距离感也是相对的,而且与其背景色彩有很大关系,在建筑设计中常常利用色彩的距离感来调整建筑物的尺寸、距离等感觉的影响(图19)。
在快餐店里,常常会运用一些明亮的黄色或橙色装饰建筑界面,这样可以引起用餐者的食欲,并且促使他们尽快用完餐后离开,提高桌位的使用率。例如在办公室中,墙壁一般采用乳白色这种温和中性的颜色消除紧张感;办公桌选择清爽的米色或淡茶色更能提高工作效率。在实际的建筑设计中,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利用颜色的视觉效果达到使人置身其中感到更舒适的目的(图20)。奥斯陆国际学校就巧妙地运用了这一点,在寒冷的北欧,人们常年生活在冰天雪地的气候中,JVA建筑事务所将建筑的外侧立面用多种暖色调与玻璃幕巧妙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活跃的、波动的建筑立面,并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在建筑内部也利用材料和颜色的搭配,使身处其中的人并未感受到室外的寒冷气息(图21)。
4 结语
对于小型建筑空间舒适性的研究是基于人的心理需求,从个人空间、公共空间和空间界面3个方面出发为前提的。探讨在不同类型建筑设计中,运用不同环境、不同行为活动状态下各个空间要素特征对人心理舒适性的不同影响,得出人如何与空间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协调,从而提出相应的设计指导。从人的各方面需求出发,着重考虑人的心理需求、心理感知的舒适程度,考虑空间设计的整体和细节,这为建筑空间设计提供了更为合理的可能性,也为设计教学提供了更合理的方式,弱化了以往对功能和形式的过分依赖,继而弱化了教学过程中刻板的生搬硬套,从感知出发理解设计过程,指导设计者对不同类型和不同需求的建筑进行针对性的设计,更进一步地理解人与建筑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 理查德·格里格.心理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3] 王占中,邹广天.心理空间场与建筑设计创新方法[C]//EBRA2006第七届环境行为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大连,2006.
[4] 斯金纳.科学与人类行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5] 赵淑旗.幼儿园建筑活动空间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6] Edward Twitchell Hall Jr.The Hidden Dimension[M].Peter Smith Pub Inc,1966.
[7] JOHN FRUIN.Pedestrian Planning and Design[M].New York:Metropolitan Association of Urban Designers and Environmental Planners,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