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留守学生心理问题和解决办法
2014-04-29闫波张文国
闫波 张文国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进一步深化,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流动规模不断扩大,在广大的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学生”。由于他们远离父母而缺乏家庭教育和亲情教育,这些“留守学生”极易出现情绪、交往和人格上的心理问题。留守的孩子失去了应有的家庭教育的权利。因此,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较为突出,先分析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从而提出解决策略,以期抛砖引玉,与同仁共同进步。
农村中学 留守学生 心理问题 解决办法
家庭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协调发展是造就“四有”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保障,是孩子拥有一个成功的未来的关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教师。相当一部分孩子正是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和自己的爷爷、奶奶过,有的和自己的亲戚过。离开了自己父母的这些“留守学生”,由于失去了父母应有的关爱和教育,在学习、生活、品德、心理等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已经成为了一个比较普遍的农村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这也是我们和谐社会建设中一个非常紧迫而亟待解决的问题,值得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家庭、学校和社会应重视和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心理教育,确保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枣庄市第三十三中学地处枣庄山亭农村,现有九个年级16个教学班,749名学生。由于该地地处丘陵地带,主要以农业为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全镇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规模逐渐扩大,因此,全镇各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学生”。2013年,通过对我校当时在的804名学生摸底调查,其中有449名是留守学生,占全校学生总数的56%,基于确保这56%的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加强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诊断产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对症下药进行干预和矫正,帮助他们更好地健全人格,丰富情感,排解心理障碍提出具体的解决策略,笔者作为我校唯一从事相关工作的教师认真分析了学校留守学生的状况并对他们现状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得到了部分专家的指导和帮助,我们一致认为部分留守学生在心理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缺少关爱不会沟通,性格孤僻。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缺少可以倾诉的对象,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除了和部分同学交流不愿意通监护人交流,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2.缺少管理和疏导情绪失控,容易冲动。留守学生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面对学习和生活是有太多的困惑:与同学的交往特别是对异性的交往,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等体验遇到挫折缺少及时必要地引导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有些学生总是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
3.缺少正确的引导认知偏差,内心迷茫。少数留守学生对父母的认知仅限于那个电话中貌似关心自己和按时寄钱给他的人,缺少父子母子之见那种亲情,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家长偶尔回家又忙于其他事情,没有时间或忽略了与孩子的感情交流导致情感隔膜。在这种不利的条件下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这些学生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逐渐逃学、辍学,以致过早地流向社会。
社会的快速发展让这些学生的家长无暇关注他们的发展或是无力关注他们的发展,作为学校的老师就要勇敢地承担起这样的责任,这不仅是社会对我们要求更是我们崇高的使命。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但我认为:教育的对象是人,人都有心理活动,人的心理活动必然会有一定的心理活动规律。只要我们始终以人为本,张扬个性,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师生互动,就必然会培养出健康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为了更好地帮助他们成长,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建立留守学生成长档案。德育处牵头班主任为主任课教师帮助全面摸清学生的家庭情况,对父母一方外出的学生和父母双方均外出的学生做详细的登记,包括父母外出的原因、地点、时间、联系方式等情况记录他们成长的轨迹。
2.全体教师对自己的学生做到“三知、三多、三沟通”和“五个一”。“三知”即知道留守学生的个人情况、家庭情况和学习情况;“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沟通,多安排留守儿童参加学校学生集体活动,多到留守学生家中走访;“三沟通”即定期与留守学生父母、托管人、任课教师联系沟通;“五个一”即每周与留守学生联系交流、辅导作业一次,每月与留守学生父母、任课教师、托管人联系一次;每两个月到留守学生家中走访一次;每学期制定一份帮扶计划书;每学期末撰写一份帮扶工作总结或教育经验文章。并把这项工作与全员育人导师制相结合。
加德纳认为:人类至少有七种以上的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强调了对人的发展的新认识。我们的老师在全面了解这些学生情况的基础上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努力发掘他们的优点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远离负面的影响巩固育人效果。
3.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我们通过心理健康课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健康的心态,对部分学生开展必要的心理辅导解决他们心理方面的问题在工作中针对我们自身水平问题定期请地方高校的相关专家帮助和指导,尽可能地避免严重心理问题的出现。
4.建设“模拟家庭”。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认领一到两名留守学生组成“模拟家庭”教师不仅是学生的老师还要承担监护人的职责。在“模拟家庭”中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更方便在一起的时间也更多从而对他们的认识更全面,留守学生在自己的“模拟家庭”中体会教师的关爱。在他们的互动中不断自我调节不仅让留守学生健康成长对我们老师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帮助。
5.开通“关爱”热线。学校利用方便的网络和电话搭建起留守学生与家长方便沟通的桥梁,通过热线促进亲情的交流弥补我们“模拟家庭”中的不足,因为亲情是不可全面替代的。
6.成立互帮小组。根据分层理论对这些留守学生的智力、兴趣、性格等差异进行全面分析并进行合理分组,每个小组建立不同的目标,经过互帮小组自身的努力,各自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由此树立起自信心,激发积极向上的情感心理,鼓起追求更高目标的风帆。
留守学生不仅是家庭的问题,更是社会的问题。作为在农村学校工作的教师,我们通过一系列的努力让学生健康的成长是我们的目标,得到家长学生的满意我们倍感欣慰。对工作中还没做好还不完美的现状我们也在不断努力。深信在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下,留守将不再是问题,我们也希望得到更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