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管理思想主要人性假设的回顾与评述

2014-04-29李东云范火盈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4年21期

李东云 范火盈

[摘 要] 建立在“理性经济人” “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等人性假设基础之上的管理学研究如今已步履维艰,国内外众多学者在对传统人性假设批评的基础上不断提出新的人性观,却始终没有摆脱“低级归纳主义”的桎梏,仍然没能达到对人性的真正理解,最终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本文分别对4种传统人性假设进行了批判性的回顾,为以后管理学研究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人性假设;理性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21. 042

[中图分类号] G3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21- 0055- 02

0 前 言

从《科学管理原理》(Taylor,1911)发表至今,管理学已经走过了100年的发展历程。百年的发展使得管理学成为一个颇让人感兴趣的领域。学术界大量的理论观点不断涌现,著名的管理史学家斯图尔特·克雷纳(2013)更是把管理视为改变世界的力量。但是,管理学研究也是一个饱受争议的领域,由于缺乏清晰的理论构架、统一的研究范式和系统的知识积累,对管理学的批评仍不绝于耳。

管理研究和管理理论构建的问题由来已久,并且愈演愈烈。为了以后能够更加透彻地分析管理学研究的症结所在和未来的发展道路,本文批判性地回顾了西方主要人性假设的观点,并指出管理学研究虽然选择以人性假设为基础这样一条正确的道路,但是始终没有把握人性的根本所在,而这也正是造成当今管理学研究存在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1 理性经济人假设

理性经济人假设认为人是理性、经济的,享乐主义哲学和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经济学理论是这一人性假设的主要思想来源。反映到组织中的员工行为上,这一假设认为:第一,员工主要是受经济刺激的激励,他们会做任何能够提供给他们最大经济收益的事情;第二,由于经济刺激是由组织控制的,员工从本质上来说是被组织操纵、驱动和控制的被动接受者;第三,感情从定义上来说是非理性的,因此,必须阻止它干扰个体对自身利益的理性评估;第四,组织能够而且必须按使员工情感中立并得以控制的方式进行设计,这样它才能控制员工不可预测的个人特质。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严苛的科学管理带来了生产效率的快速提高;科学的计件工资制也使得员工的收入日益增长。科学管理所带来的企业和工人的“双丰收”着实解决了美国工业革命初期工厂内的主要矛盾。正因如此,科学管理受到了几乎所有企业家的追捧,并被奉为提升企业绩效的一剂良方。但是,看似“科学”的管理方式解决了效率与技术的问题,却忽略了更为严重的问题:员工之间的合作和沟通等诸多社会性问题。19世纪末的美国,正值由企业家创立和管理的小公司向大规模、一体化的企业转变之际,不断提高的技术、持续成长的市场将管理者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了效率和生产上。而工人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一种劳动工具,和机器一样,企业主只关心如何使员工更加有效率地生产。因此,对于当时的企业主来说,激励仅仅是为了满足员工的需求,保证他们更努力地工作,而当时员工最主要的需求就是金钱。

理性经济人假设从某种角度来看是正确的,经济方面的需求直到现在也是人们比较主要的需求之一,而且在其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管理也解决了当时工厂内生产效率低下的主要问题。但是理性经济人假设认定人天生懒惰,实质上是一种遗传决定论。首先,它并不认为人是可以发展的、可以改变的,而是认为天生的懒惰会跟随人的一生,这当然是十分荒谬的。其次, 视人为物或把人仅当作经济动物,注重金钱对人的刺激而忽视了人的其他属性。理性经济人假设看见了人们对于金钱的需求,却也只看见了人们的经济需求;注重物质性管理价值, 而忽视精神管理价值。满足了人们的经济需求,当然会获得工人们劳动努力程度的提高,但是同样的道理,没有满足工人们其他方面的需求也会让企业受到相应的损失。总的来说, 这个时代的管理实践所运用的科学方法虽然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但也带来了人的极端异化。

2 社会人假设

社会人假设的思想源于霍桑实验的研究启示。埃尔顿·梅奥等人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工人们带到工作中的社交需要只有在非正式组织中才能得到表达,而在这些非正式组织中产生的情感和规范又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绩效、生产水平以及产品质量。据此,梅奥提出了自己的社会人假设:一是社交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激励因素,而人际关系则是形成认同感的主要因素;二是从工业革命延续过来的机械化,使工作丧失了它内在的意义,这些意义现在必须在工作所形成的社交关系中寻找;三是相对于管理激励和控制,员工更易对同伴群体的社交因素做出反应;四是员工对管理的反应达到了什么程度,取决于管理者对下属的归属、接纳、认同感需要满足的程度。

霍桑实验开创性地将多种资源第一次用来研究组织中的人,从而抗衡了科学管理时代对技术和效率的普遍强调。当研究者们并没有发现预期中的照明度与产量之间的直接关系时,他们并没有简单地放弃实验,而是考虑到了工人的心理因素,并拉开了所谓的“人际关系”运动的序幕。

对霍桑研究的批评意见认为,按照现在的标准来说,霍桑研究是不科学的;也就是说,得出的许多结论并不是源自既有的证据。无论如何,在那个时代,霍桑实验的研究者们是富有智慧的掘金者。科学管理的神话并没有让他们停止思考,他们通过对关于工作之基础因素的假设进行检验,而不是任由它们继续获得人们的认可,并且系统地论证了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质。仅仅因为这个原因,霍桑研究对人际关系方法的兴起和发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就无法被忽视。社会人假设成功打破了科学管理时代技术决定一切的神话,并在一定程度上否认了经济利益对人的绝对激励作用,但是却过分强调了人的社会需求对管理的作用,轻视合理的理性逻辑的作用。也就是说,社会人假设发现了人的社会性的一面,却过分夸大了社会性对于人和组织的影响。虽然梅奥等人并没有完全否定之前提出的理性经济人假设的正确性,但是也没有很好地将两种人性假设结合起来。可以说在发展人性假设的道路上, 与理性经济人假设相比, 社会人对人性的设定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3 自我实现人假设

自我实现人假设是由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来的。该假设认为,人是自主的、勤奋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指的是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人的潜能发挥出来,人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

自我实现人假设从某种意义上讲,体现了对人性假设的根本性突破,人类自我实现的属性受到了很多学者的推崇。但是,马斯洛(1943)的理论本身却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他将人们的需求分为5类: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而人们都是从底层需要开始,只有较低一层的需要得到满足才会产生高一层次的需要。而这种层次分明的分类则是马斯洛理论的最大缺陷,他并没有考虑人类需要的整体性和各类需要之间的相互关系。

4 复杂人假设

复杂人假设是沙因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他们认为,长期的研究证明:无论是经济人、社会人还是自我实现人的假设,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该理论认为人是复杂人,既有经济人的一面,也有社会人的一面,同时还有自我实现人的一面。在此基础上,以威廉·大内为代表的管理学家们提出了一种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管理措施,既能突出管理方式的灵活性,又能体现被管理者个性的差异性的权变理论,即“Z理论”。

关于复杂人假设, 应当承认, 复杂人假设和权变理论含有辩证法的因素, 它强调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 针对不同的人采取灵活机动的管理措施,在这一点上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然而,其在方法论方面有些不足:复杂假设以生活现实中人们的个性与行为表现作为人性的内容, 这本身就把本属哲学层次的人性问题降低到了心理层次的个性方面,这必然导致只见人们的差异,忽略了人类不同于一般动物的最根本的属性。沙因(2008)认为无论是理性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还是自我实现人假设都过于简单、概括,只单纯描述了“复杂”的人性的某一个方面,因此一种人性假设的提出往往在解决了它所针对的问题的同时却产生了其他一些方面的问题。

通过以上对西方管理史上出现的4种主要人性假设的回顾与分析,可以看出,每一种人性假设都有一定程度的正确性,对于所在年代的组织内部的突出问题都提供了良好的解决办法,并且随着社会、组织以及研究的不断发展,对于人的认识也趋于完整和深入,但是各种人性观的提出从本质上说都犯了一种低级归纳主义的错误。这种从现象出发试图给人性贴上唯一“标签”的做法实际上仍是停留在现象层面的描述,而非真正寻找到现象背后真正的驱动力和人性的本质。归纳主义的逻辑在于通过对有限的、各种条件下的某类现象的观察,得出一致的结果,并把这种结果推导到更一般、广泛的该类别所有现象当中。通过这种归纳方式,我们获得了知识上的进步,超越了前提所蕴含的内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应用归纳的方式也是为了增进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也是为了发现现象背后的真理,所以西方种种人性假设所犯的错误我们称之为“低级归纳主义”错误。因为这种归纳式的总结,并没有向着人性背后真正的实体和机制探寻,而是在现象层面不断堆积与丰富。沙因(2008)终于第一次注意到了人的复杂性,权变理论也在其复杂人假设基础上建立并推广开来。但是,沙因并没有对于人的复杂性给出真正的答案。人为什么是复杂的?因为这是人的本性,这就是沙因的答案。

似乎有一种为以上所有人性假设辩护的观点已经呼之欲出了,那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世界没有永恒的真理,我们正是在不断演进的知识中了解世界的。当然,这一点是毫无争议的。但是,在当今组织人性假设发展的历程中,这种“连环替代”式的假设并不会最终引领我们揭开人性神秘的面纱。理论是现象背后的实体或过程,只有朝向这个实体或过程的科学探索才能带来真理。于是,种种人性假设的提出更像是一种“归纳主义”的游戏,谁的观察更多、归纳得更全面就会提出更“完整”的人性,却始终没有人尝试触及种种人性之根本。

主要参考文献

[1]高良谋,高静美.管理学的价值性困境:回顾,争鸣与评论[J].管理世界,2011(1): 145-167.

[2][英]斯图尔特·克雷纳.管理百年[M].闾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美]A·F·查尔莫斯. 科学究竟是什么[M].鲁旭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