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接农业谚语与大学英语习得农业专业化转向研究
2014-04-29张宜民胡作友
张宜民 胡作友
摘要针对大学英语专业化需求趋势,分析研究农业谚语的优良特性,衔接农业知识和大学英语习得的突破口,旨在农业类院校大学生提升英语学习能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及实用技能型农业人才。
关键词客观形势变化;农业谚语;大学英语习得;农业专业化转向;习得模式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36-13143-04
AbstractAiming at the requirements of college English specialization, the excellent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e proverbs were analyzed, it was pointed out that proverbs of agriculture are a breakthrough point to combine the teaching of agriculture knowledge and the acquisition of college English. The aim is to improve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students English learning ability, and cultivate innovative, compound, practical skill type agriculture talents.
Key wordsChange of the objective situation; Acquisition of proverbs in agriculture; Acquisition of college English; Agriculture-oriented; Diversification of acquisition modes
“嫁接”是农业术语,指“把要繁殖的植物的枝或芽接到另一植物体上,使它们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独立生长的植株。嫁接能保持植物原有的某些特性,是常用的改良品种的方法”[1]。“嫁接”农业谚语是指在农业院校大学英语的习得过程中逐步增加农业谚语(普通类和专业类)的内容。农业谚语既是语言文化的结晶,更是农业知识的生动总结。由于此种优良特性,农业谚语完全适合作为“接穗”嫁接在普通大学英语这个“砧木”上。英谚有云:It is good grafting on a good stock(苗好嫁接好)[2]。“嫁接”農谚将促进普通大学英语向农业专业英语转向,促进二者的融合“生长”,利于农业专业英语习得质量的改善,辅助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的“大农业”)院校特色专业的发展。
1专业化是大学英语习得的必由之路
1.1大学英语习得客观环境的变化
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我国高校大学英语习得模式面临着种种压力:
1.1.1来自于生源质量提高的压力。随着中学英语习得质量的提高,不少高校新生英语水平较高,可以顺利通过国家的四六级英语考试。
1.1.2来自于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提高的压力。为了求职和深造,如考研和留学,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大学英语习得有了更高的期待。随着社会整体英语层次的提高,社会对于各行业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也有更高要求。
1.1.3来自于多媒体习得手段的压力。在信息化的21世纪,多媒体外语习得手段得以广泛应用,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成了不少高校的必修课之一。教师需要付出额外的工作来引导此种自主学习。
1.1.4来自于师资结构改善的压力。越来越多的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专业人才涌进国内各高校,我国高校整个师资队伍的英语水平不断提高[3] 。
1.1.5来自于传统大学英语习得课时减少的压力。根据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各高等学校需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4]。在此背景下,不少大学缩减了传统大学英语习得课时数,新开了一些大学英语四六级后拓展课程。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传统的大学英语课时数由288课时(72×4)缩减为240课时(60×4),但是开设了科技英语写作、阅读、翻译、雅思考试指导、托福考试指导等四六级后拓展课程。
1.1.6来自于英语培训市场竞争的压力。近些年,社会上面向大众的各种英语培训机构比比皆是,相应增加了大学英语教师的竞争压力。
1.1.7大学英语四六级考查难度的变化。随着社会需求和考生水平的提高,四六级考试的难度也在逐步增加。自2013年12月考次起,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试卷结构和测试题型作了局部调整[5]。新题型题目难度明显增加的三个方面是:①看图作文难度的增加。看图作文不光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考查考生的分析概括和提炼观点的能力。②长篇阅读难度的增加。原快速阅读理解调整为长篇阅读理解匹配题,题文乱序,对考生概括分析的能力有了更高要求。③翻译难度的增加。新题型考查段落汉译英,需翻译5句左右的整句,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四级长度为140~160个汉字;六级长度为180~200个汉字。同老题型单句翻译比,段落翻译的难度增加了许多。
如上因素在客观上给大学英语习得带来了巨大压力。随着社会英语水平的提高,人们要求获得覆盖面更广、程度更深的英语是必然的前景,必须通过大学英语教改来实现。
1.2大学英语习得的专业化趋势
面对客观形势变化,传统的以语言技能训练和语言知识传授为主体的高校大学英语习得模式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新需求。为了生存与发展,大学英语教改一方面要加强语言本体研究,一方面也要适应各高校特色专业的发展而提供语言辅助,以促进各高校特色专业的发展。由此可见,大学英语的专业化转向是必由之路。
大学英语的专业化转向有两个层面的内容。其一,是指大学公共英语的习得方式可以借鉴专业英语的习得模式,除了传统的语言技能训练以外,还应该用英语开设知识性和研究型课程,如专业英语开设的英语语言学、英美文学、英美国家常识、西方文化、国外同类学科介绍等课程,以此来扩大习得者的知识面,并提升其研究能力等。其二,围绕各高校的特色专业,开设与之相关的英语辅助课程[3]。在大学高年级,各高校一般都由本专业的老师(非英语教师)开设ESP英语课程。但是,不少专业课老师的英语功底偏弱,ESP英语习得效果较差。大学英语教师以英语功底作为依托,学习部分专业知识,改善知识结构,开设ESP英语辅助课程或入门课程还是具有可行性的。
1.3大学英语嫁接农业谚语的必要性
农业是语言文化产生发展的重要来源。农业不仅提供了维持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物质产品,也促进了语言文化产生和发展。比如,英语中的culture(來自于拉丁语的cultura)即来源于对土地的耕耘和改良,植物的栽培,并且agriculture(农业)和horticulture(园艺)这样的单词还保留了这个含义。在中国语言文化中,有大量的语汇以及诗歌等文学作品来源于农业,或者受到农业生活环境的重大影响。然而,现代人几乎远离农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曰“人类越是远离自然,便越是接近疾病”。现代人居住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因远离自然而产生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这些因素也使得现代人的语文创作缺乏自然的生趣。于是,习得农业语汇有助于语言文化素质的提高。
谚语习得对于大学英语习得的重要作用。英谚云:Proverbs are the cream of a nations thought(谚语乃一国思想之精华)、There is no proverb without a grain of truth(条条谚语含哲理)[2]。谚语不仅使用精练朴实的话语,而且也借助各种具体的文化意象(人、物、行为、事件以及理念)表现深刻的哲理内涵,反映各民族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然而,目前大学英语习得者往往普遍缺乏汉语和英语背景文化知识。英语习得者过于拘泥于语言符号,却往往注意不到语言符号背后的文化。于是,英语学习者的常见错误是:想要表达的与实际表达效果的脱节、南辕北辙、甚至驴唇不对马嘴;即便能表达意思,却表达机械,缺乏生动性[6]。究其原因,首先,英语习得者在语汇、语音和语法等方面的基本功不足;其次,英语习得者往往缺乏英语语言的文化意象而造成英语习得的巨大困难。学习英语谚语却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英语文化意象,提供大量核心词汇,提供地道、生动、经典的英语表达模式,有助于建构英语思维模式,真正实现文化导入,把英语语言的习得上升到英语文化习得的高度,有效提高英语习得效果[6]。
农业谚语对于大学英语习得的重要作用。由于人类社会长期处于农业社会,所以农业生活在人类的语言中留下了普遍而深刻的印记,而农业谚语则是农业生产生活的结晶。英语中 “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一日一苹果,医生不找我)、“A dry May and a dripping June,bring all things into tune”(五月干燥六月润,风调雨顺五谷丰)[2]这样的涉农谚语众多。中国文化更是典型的农耕文化。于是,汉语言的语汇、语用习惯、文学等诸多方面更受到农耕文化的深远影响。为了文化的传承,农业谚语的习得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捷径。汉英农业谚语的习得既能传播文化,又能传授农业知识。对于农业院校的大学英语教科研人员来说,从事汉英农业谚语的研究既能发挥语言优势迎来科研创新,又能更好地服务于所属高校的学科发展,从而能更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和要求。
1.4国家高等农业教育新要求给大学英语带来的新契机
教育部、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于2013年11月联合发文《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推进高等农业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10条指导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意见。其中有2条涉及到大学英语教育:首先,各级教育、农业、林业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大力推进综合改革,进一步提升高等农业院校为农输送人才和服务能力,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农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其次,要着力办好一批涉农专业。要主动适应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和农业现代化需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培植新兴学科专业。实施“卓越农业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适应农业业创新、国际竞争和交流合作的战略需求,着力开展国家农业习得与科研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培养一批高层次、高水平拔尖创新型人才;立足现代农业业发展需要,提升、改造传统农业专业,培养一大批复合应用型人才;面向农业业生产一线以及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需要,深化面向基层的农业教育改革,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7]。培养这些创新型、复合型以及实用技能型农业人才离不开农业语言教育。于是,在大学英语习得中“嫁接”农业语汇显然有助于落实党和国家的农业建设方针。
在大学英语专业化的总趋势下,农业类院校的大学英语习得也应该服务于农业特色专业习得。一方面,通过通用英语习得,提高学生的基本英语使用能力;另一方面,要提高农业专业学生阅读农业科技文献的能力,以及相应的农业英语翻译和写作能力,尤其是撰写科技论文中必要的英文摘要写作能力。如此则有助于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以及实用技能型农业人才。
1.5研究文献综述
汉英农业谚语习得具有文化传播意义和农业知识实践价值。但是目前的问题在于:①农业谚语的研究少,可借鉴的成果少。②汉语农业谚语英译研究明显不足,亟需更为广泛深入的研究。③英语农业谚语的资料较难收集,尤其缺乏专业性较强的英语农业谚语。
1.5.1关于农业谚语的研究。经搜索中国知网,有关于农业谚语的研究并不多,主要涵盖如下方面:①农业谚语的解释,如《植保农谚浅析》(李建波)等。②农业谚语中国文化心理,如《谚语——中国农业社会的心理结构》(袁妮)等。③历史典籍中的农谚,如《<齐民要术>农谚研究》(倪根金)、《陆游农技、农谚诗研究》(姜春霞)等。④农谚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如《关于枣树农谚的科学探讨》(张鹏飞)、《关于养猪的农谚与民谣》(徐旺生)等。⑤农谚的继承与教学,如《中国农业谚语的继承与应用》(张天柱)、《农谚——宝贵的农业遗产》(林仲凡)、《激发农科学生学习专业课兴趣的研究》(宋朝鹏)、《农谚在种植专业课教学中的运用》(韩万中)等。⑥地方农谚研究,如《从客家谚语透视客家人的农业文化心理》(卢小燕)、《甘肃农谚资源的整合及其共享价值探析》(吉顺平)等。⑦谚语的科学价值,如《试论少数民族谚语的科学价值》(和晓花)、《农业谚语学自然知识》(汪立春)等。
42卷36期张宜民等嫁接农业谚语与大学英语习得农业专业化转向研究
1.5.2关于农业谚语的翻译研究。目前专述汉语农业谚语英译的研究和专述英语农业谚语汉译的研究几乎没有。在文章中零星提及英汉农谚的文章有一些,但这些文章或并未涉及到如何进行翻译,或只是一带而过,并未专门进行论述。相较而言,普通谚语翻译研究的文章和书籍已有很多,多层次、多角度、多语种的理论探讨和实践不可胜数,如《异化:英汉谚语互译的主要文化策略》(李气纠)。在行业谚语翻译方面,中医药谚语研究及其翻译研究较为突出,如《医学英谚的汉译及医学名谚之仿拟》(杨全红)、《论医学英语谚语的汉译》(倪传斌、徐灵)。这为农业谚语的翻译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借鉴。
综上所述,在农业院校中,农业专业化转向是大学英语习得的必由之路。农业谚语既是语言文化的结晶,有是农业知识的生动总结,于是“嫁接”汉语和英语农业谚语是大学英语习得模式转变的适当切入口。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可作为大学英语教科研人员的努力方向。
2农业谚语的优良特性
农业谚语是广大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在与大自然的斗争经验的总结,经过反复验证才得以保存和流传,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现在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日常生活仍有参考价值[8]。汉英农谚具有知识性、文学性和哲理性等共同点。
2.1知识性
农业谚语是农林牧副等诸多方面知识的生动总结,能帮助老百姓安排农业生产生活。既有普通的农业谚语,又有专业性的农业谚语。普通的农业谚语也包含了朴素的科学知识,实用性强;专业性的农业谚语更是能够指导具体的农事生产。有的农谚描述了作物与土壤的关系,如:“旱谷子,涝豆子,沙土花生泥土麦”[9]、Noble plants suit not with a stubborn soil(劣质土壤莫种名贵植物);有的农谚描述了作物生长与节气的关系,如:“立秋漏,有荞豆”[10];有的农谚描述了作物与肥料的关系,如:“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2.2修辞性
农谚是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农民群众集体创作的小诗般的韵语,精练通俗,和谐押韵,便于记忆,富有哲理,形象实用。农业谚语不光影响到人民的日常话语(如“瑞雪兆丰年”、“马无夜草不肥”等),也贡献于诗歌创作。有的农谚本身也宛如诗句,如“日落晚风起,风住雨凄凄”。农业节气和农事也是诗歌的重要取材来源,如唐代韦应物在《观田家》中描写了惊蛰农事:“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11]。
农业谚语常用的修辞手段有:对偶(以三言、五言、七言为多)、押韵、比喻、拟人、夸张、对照等。比如,“春种一粒粟,秋打万石粮”中使用了对偶修辞;“成家之子,惜粪如金;败家之子,用金如粪”中使用了对照和比喻两种修辞;“黄土压上沙,好似孩儿见了妈”中用了拟人修辞;A red gay May is best in any year,February full snow is to the ground most dear,a whistling March that makes the ploughman blithe,and moist April that fits him for the scythe(五月红火年年好,二月满雪贵如宝,三月风吹耕犁欢,四月湿润挥镰刀)使用了押韵和平行结构修辞。
很多农谚充满乡土气息,读之亲切有趣。如:“夏雨像堵墙,淋崽不淋娘”、“干草切成细料料,牲口吃成肉蛋蛋”、A crooked man should sow beans,and a wud man peas(跛子种蚕豆种得密,疯子种豌豆种得稀)、As much dungs one ox as a thousand flies(一泡牛粪胜过千蝇肥)。
2.3哲理性
农业谚语反映生活哲理。它不仅能指导人们的农业生产活动,也能富含哲理。有的农谚直接用某种农业意象来暗示生活哲理,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根深之树,不会风折”、“No autumn fruit without spring blossoms”(没有春天百花开,哪来秋天果满枝)、In time the sturdy oak will bend and bow(栎树再坚硬,早迟要弯身),等等。有的农谚通过沟通农业意象和人类行为来揭示生活哲理,如“不经霜打的柿子不甜,不经磨练的意志不坚”、“雨多烂秧田,话多讨人嫌”、 Life is an onion which one peels crying(人生如葱头,谁剥眼泪流)。
农业谚语也能反映生态哲理。陈建诚、苏祖荣认为林业谚语含有以下生态学思想:①尊重“土宜”的思想观念。“旱枣涝梨”、“沙杨泥柳”表述的正是生态学的适地适树的思想。②遵循“时禁”的思想观念。林谚“七月木,八月竹”要求在七月采伐树木,八月采伐竹子,而不能任意时间任意采伐。③顺应“天时”的思想观念。“种松不让春知道”指在树木休眠和开始萌动之前造林最为适宜。顺应天时从生态学角度来讲是生态的整体主义原则。④永续利用的思想观念。永续利用或可持续利用是生态学最重要的思想之一。⑤综合经营的思想观念。“三年粮食五年桐,七年茶果满山红,十年杉木绿葱葱”说的是林粮间作可种三年粮食,五年后又有桐、茶、果的收益,十年后可见到材林杉木的经济效益[12]。
3农业谚语在大学英语中的习得路径
3.1农业谚语的分类习得
收集常用汉英农业谚语(双语对照),详尽分析农谚样本的语义、修辞、文化内涵,分类为通用农业谚语和专业农业谚语。这样有助于针对不同习得需求而传授相应内容。
3.1.1面向非农业专业学生的通用农业谚语。
通用农业谚语主要用于增加學习者的文化素养、基本农业常识。筛选汉英对照和英汉对照的通用农业谚语以照顾非农业专业学生的习得需求。
汉英对照通用农谚举例。“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The day is increasingly warmer and the rain is busy with bringing about nutrients to the soil and plants);“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Every day is shorter than the day before after having noodles on the Summer Solstice day);“门前一棵松,不是招宝,就是进财”(Planting a locust in front of your house,you end up either bringing in wealth or amassing fortunes);“岁寒三友(松、竹、梅)”(Three Coldweather Friends,three plants thriving in winter,namely pine,bamboo and plum)[11]。
英汉对照通用农谚举例。Tickle it with a hoe and it will laugh into a harvest(锄给沃土搔搔痒,欢笑丰收已在望);To review ones store is to mow twice(检查谷仓等于二度收割);March grass never did good(历来三月草不壮);Meat and cloth makes the man(人无衣食,谈何为人);Many haws,many snaws(山楂花盛开,大雪今冬来)[2]。
3.1.2面向农业专业学生的专门农业谚语。
针对农业各专业学生,需要提供更为专业些的汉英双语的农谚。
汉英对照专业农谚举例。“大落大满,小落小满”(The more the rainfall is,the bumper the harvest will be);“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The Dragon Headsraising Day on the 2nd of the second lunar month when “all granaries will be filled with crops and wheat”);“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The awned crops like barley and wheat are ripe and can be reaped while the summer sown crops like late season cereal and millet are ready for the busiest season of sowing on the Grain in Beard)[11]。
英漢对照通用农谚举例。Many rains,many rowans; many rowans,many yawns(雨水大,浆果多;浆果多,谷粒轻);Many seams many beans(垄沟多,豆丰收);March wind kindles/wakes the adder/ether and blooms the thorn/whin(三月风吹眠蛇醒,蒺藜荆豆花露脸);Breed is stronger than pasture(种好不怕牧场孬);A brinded pig will make a good brawn to breed on(棕花猪多肉,最好做种猪)、Under water famine,under snow bread(冬雨生饥馑,冬雪出面包)[2]。
3.2习得者对于农业谚语兴趣的激发
新时代的语言习得必须要结合知识传授、兴趣激发与问题思考于一体。创新学习是一个自主、探索、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学习者需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研究出新途径、新方法。在大学英语学习中,传统的“灌输式”习得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需改进传统习得模式,尝试使用适合新时代的新方法。
3.2.1互动式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先由教师讲解汉英农谚的基本知识,就汉英农谚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再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藉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互助合作的精神。其步骤是“传统讲解—提出问题—开展讨论—点拨总结”。比如,在传授农谚翻译技巧的异化法、归化法、“异化+归化”法时,老师需选取典型译例进行讲解,然后需要提供一些有待翻译的农谚来让学生思考使用何种译法最为合适。此时,学生是讨论的主体,教师则是问题的设计者,解决问题的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开动脑筋,采纳合理建议,设计出最佳方案。
3.2.2启发式教学。启发式学习突出学生自己探究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钻研能力。启发式教学的精髓在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思维,在探索和解决问题中主动建构知识结构,培养创新能力。具体做法:首先,筛选典型的汉英农谚误译事例,剖析误译原因,提出解决办法;其次,提供一些汉英农谚误译事例,让学生思考其误译原因,并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促使学生掌握扎实的语言文化基本功,并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2.3数字化教学。新时期的教学形势和学生身心发展要求英语教师摆脱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录像、视频等现代化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这一教学方法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比如,用PPT课件演示农谚翻译基本方法、翻译的改和比较、农谚误译剖析及改译、翻译练习点评等;筛选涉及农谚英语的视频片段,增加学习乐趣等。
3.2.4“微”时代的农业谚语“微”学习。
近年来,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迅猛发展,手机取代电脑成为最常用终端。移动互联网带来的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微信、微博等“微”技术是手机端的最佳入口。从小生长在互联网环境、接触较多西方文化的90后青年对于“微”技术的依赖是不争的事实。此种依赖宜疏不宜堵,要利用学生对“微”技术的强烈兴趣或依赖,对通过建立微信或微博平台来增加学生接触英语的途径。比如,开设农谚课程时,可以运作一个农谚学习微信公众账号,选取合适而又尽量有趣的农谚来吸引学生的关注,可以推送如下内容:“小苹果农谚课堂”、农谚课程习题、每日跟我学一句农谚、农谚学习疑问解答、学生观点的分析和点评等。
4结语
在农业院校,大学英语习得的农业专业化转向是必然趋势。由于具有诸多优点,农业谚语是此专业化转向过程的恰当切入口。针对不同需求层次的学习者,需要把汉英农谚分为通用和专业农谚两类。新时代的语言习得必须要结合知识传授、兴趣激发与问题思考于一体,于是需要使用“微”学习平台等创新方式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 徐竹生.英语谚语大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3] 张杰.公共英语习得的专业化与专业英语习得的公共化——我国高校英语习得改革的必由之路[J].外语与外语习得,2005(1):28-31.
[4]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习得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关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题型调整的说明[OL].[2013-12-16]http://www.cet.edu.cn/slj.htm.
[6] 艾朝阳.英语谚语文化意象词典(英汉对照)[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
[7] 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推进高等农业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13〕9号)[EB/OL].[2013-11-22]http://www.gov.cn/gongbao /2014/content.htm.
[8] 王士均.长三角农家谚语释义[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9] 董汉文.农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10] 任国玉,曾金星,王奉安.中华气象谚语大观[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2.
[11] 王佳.二十四节气:汉英对照[M].合肥:黄山书社,2013.
[12] 陈建诚,苏祖荣.林业谚语浅释:一份值得传承的森林文化遗产[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