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运营商,添头还是鲶鱼?
2014-04-29李梁
李梁
理想美好,现实很残酷
工信部发放牌照近10个月,据中国虚拟运营商联盟统计,25家虚拟运营商们目前一共放出约20万个号码。按照实际有效用户应该占比约10%说法,新开发的真正用户仅约5万人左右。当然,也有业内人士质疑这一统计数据,比如苏宁互联副总经理王帅表示:“中国虚拟运营商显然是被业界低估了,苏宁互联超过10万用户,仅前三家虚拟运营商用户超过30万了。”然而既便如此,和基础电信运营商用户动辄上亿相比,这点用户数量简单不值一提。更让业界看不清楚的是,虚拟运营商的“杀手级”的业务在哪里?
添头还是鲶鱼?有苦难言的虚拟运营商
不让打价格战,虚拟运营商如何活
曾几何时,虚拟运营商才上市时,业界都在憧憬这些乔布斯的信徒们,祭出价格屠刀对不合理资费大砍特砍,摧毁一切霸道条款,还用户一个更舒适的使用体验。然而,这大半年经营下来,我们看到:阿里通信宣布了其虚拟运营商业务的计费标准,170号码语音、短信和上网均以流量计费,流量费0.125~0.2元/MB。整体看,与三大运营商既有资费标准相比,几乎没有优势。而另一大虚拟运营商京东通信也公布了170号段手机资费标准,价格也一样与三大运营商相比无甚优势。
显然,人们没有看到冀望中的电信价格战。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定价权始终掌握在基础运营商(移动、联通和电信)手中,以阿里通信为例,其计费标准主要是根据基础运营商提供给虚拟运营商的批发价来制定的,批发价如果没有特别大的折扣,虚拟运营商也就没有什么腾挪空间。事实是不单阿里和京东没有什么降价空间,其他几十家虚拟运营商降价的空间都不大,因为它们拿到的批发价基本上都一样。
而三大基础运营商依靠品牌和垄断的优势,经过了十多年的经营,早就瓜分完了普通家庭和商业团体,为竞争对手筑起了很高的门槛,虚拟运营商很难用常规手段招揽用户。对于新生的虚拟运营商来说,价格战也许是它们唯一有竞争力的手段,但是如果连最简单的价格竞争都无法开展,又怎么从根深蒂固的三大运营商手里抢市场呢?
差异化,对传统业务如何“包装”没想好
虚拟运营商如何盘活业务,有一位虚拟运营商大佬做了一个非常精准的比喻:“基础运营商就像一个水库,而虚拟运营商就好比一个蓄水池。基础运营商卖自来水,虚拟运营商要把自来水变成冰棍或者卖矿泉水出售,这样能做到差异化。而如今,众多虚拟运营商还没有想好如何‘加工自来水。”
在虚拟运营商拿到牌照初期,纷纷表示将结合自身业务,发展差异化服务。不过从他们这大半的的经营来看,似乎还没有一例成功的差异化产品。“牌照”沦为虚拟运营商针对行业竞争对手进行“不对称”打击的手段,甚至是提升股价、寻求资本市场IPO的工具。在2G网络和功能手机为主的年代,虚拟运营商很容易做成差异化,欧洲同行就是这么干的。但是在4G和智能手机时代,用户通过各种移动应用、穿戴设备和智能家居设备就可解决差异化问题,再配合运营商推出的流量转增和一号多卡策略,让虚拟运营商企业的差异化创新已非常艰难,基础运营商搞不定,虚拟运营商也依然搞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