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投疯狂

2014-04-29郑荷

计算机应用文摘 2014年21期
关键词:张颖投资人泡沫

郑荷

资本市场必将转冷!前不久,经纬中国创始人张颖的一篇内部信,引起了整个TMT行业的一阵骚动。这番看似危言耸听的言论,其实并非无稽之谈。当我们回顾今年资本在移动互联网当中的动作,猛然发现其活跃程度前所未有,可谓几近疯狂。

伴随着飞速的增长,移动互联网行业的泡沫也开始成型,随时都可能有破灭的风险。

融资没有几千万,谈什么移动互联网?

百度19亿美元拿下91无线,腾讯分别拿下大众点评20%、京东15%股份,阿里巴巴14亿美元拿下高德、耗资40亿美元买回UC,以及持续半年的打车软件大战等。在过去的这一年多时间里,几乎每个月、甚至每周都会有金额过亿元的融资交易在中国移动互联网领域当中上演。

来自新浪科技的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仅仅阿里巴巴一家,过去一年累计投入并购的金额就高达618亿元人民币,位居国内互联网企业之首。紧随其后的腾讯,投入额也达到了537亿元人民币。百度的178亿元人民币投资额,仅能排行第三。而这三家巨头近一年的投资总额更是高达骇人听闻的1 300亿元人民币以上。

不仅仅是BAT,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加之国内的房产、贵金属等行业的市场低迷,大量的热钱纷纷涌入这个行业。除了年初我们所报道过的手游行业的疯狂烧钱行径,如今各路热钱又纷纷涌入线下O2O、在线教育、在线旅游、互联网金融、可穿戴设备和移动医疗等多个行业。截止到7月底,今年来国内仅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投融资事件超过38笔,交易的最小金额也超过百万元人民币。真可谓“风投”变“疯投”。

今年,以阿里巴巴赴美上市造就全美最大IPO为代表,包括京东、新浪微博、迅雷、去哪儿、乐逗游戏和途牛网在内的多家互联网企业纷纷成功登陆纳斯达克,形成了中国互联网企业第四波上市潮。还有不少企业,也正在积极筹备上市。

与此同时,各路投资人也很忙,在张颖的内部信当中就提到:“几个小时前,我的同事刚刚签下了经纬创投今年第45个案子—今年才过了三个季度!”不只是经纬,很多基金今年截止到10月份所投资的案子数量,都要比去年的2倍还多。

热钱的涌入和概念的热炒,也让不少创业团队的估值价码水涨船高。一位风投人士表示:“现在找一些初创的互联网企业谈入资,三五个人的小企业,可能第一轮融资就要求几千万。问他为什么估值这么高,其理由是‘与我模式接近的谁谁谁比我融得更多。”

移动社交创业团队微聚,在差不多10个月时间内,就先后拿到了千万元人民币和千万美元的融资。这并非个案,此前很多类似挂号网、沪江网校等中小公司,都因为获得巨额融资,开始登上各大媒体的头条首页。“现在如果你A轮融不到千万美元都不好意思对外讲。”上述风投人士说。

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

在这一波热钱面前,造富神话几乎每一天都在上演。疯狂的还不只是投资者,还有身处其中的移动互联网创业者。对于他们而言,这既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根据张颖的判断,在未来10年内,中国移动互联网无线新兴公司在GDP当中所占据的份额将越来越大、前景也必然越来越光明。而接下来的可穿戴设备和智能家居等领域,更是拥有巨大的可挖掘空间。这个大势,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基于此,对于如今的移动互联网创业者来讲,创业做项目的门槛已经非常低,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任何人,只要你有一定的开发实力,会讲故事会炒概念,就很可能得到投资人的亲睐,获得把项目做大做强的机会。也正是因为此,很多有抱负的高管和产品经理,都纷纷从走出大公司,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现如今,每天都会有上百款APP在各大主流的应用商店上架,市场极其火爆。只要看到行业中的新概念,三五个人就会组建团队,很快跟风推出对应的产品。然后就拿着产品,四处和投资人谈,寻求融资。

然而这也是最坏的时代。大规模上马的项目背后是整个行业的疯狂与浮躁,泡沫已经开始现行。最近一段时间,甚至出现了“×××上线50天,就获得1亿美元的估值”、“×××上线100天,获得7 000万注册用户”之类的报道。浮躁之气可见一斑,让人咋舌。

实际上,现如今的很多移动产品空有概念,产品并不落地,甚至完全没有切中用户痛点。且不谈实际使用价值,就连可用性都成问题。而还有一类产品则是纯粹的占坑、卡位产品,短期内很难实现盈利。然而,无论是互联网巨头,还是创业者都在疯抢,生怕错过了下一个“风口”飞不上天。而火一把就死的例子,在这个行业中不胜枚举。

而外来的资本也大多不懂移动互联网,他们看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势,也目睹过这个行业中诞生的多个创富神话。因此,不愿意错过每一个潜在的未来新星。一旦有BAT等开始疯狂砸钱,有些不明觉厉、手持热钱的投资人也来凑热闹。

不过,资本市场又是最势利的存在。他们带着大赚一把的心态入局,如果稍有差池,也会第一个拔腿就跑。一旦资本市场降温,整个移动互联网行业势必将是哀鸿遍野。到那时,投资人会对项目的现阶段的盈利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概念和噱头将都不再凑效。短期无法盈利,或者盈利能力弱的项目,很可能会惨遭断奶或抛弃。

类似的惨痛教训,已经在两年前有过先例。在2012年资本市场由热转冷的仅几个月之内,原来可以融资千万美元的公司,即便是砍一半,甚至三分之二融资额都融不到钱。很多抗风险能力低的创业项目,正因融不到钱、资金链断裂,只能无奈地带着体温死去。

泡沫或将破灭

互联网巨头急于跑马圈地,创业团队忙着讲故事炒概念见投资人,而投资人则忙着抢项目、催化变现—这是近两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真实写照,整个市场几近疯狂。更重要的是,这种疯狂投资势头根本没有减缓的趋势。

疯狂的投资一波接一波,反观市场,跑路潮也同样波涛汹涌。事实上,移动互联网向传统行业大肆渗透,的确孕育了大量机会,但这些垂直领域大多只能容纳一到两家企业,第三第四就意味着啥也不是。更重要的是,先入场并不意味着抢位成功,期间需要合适的时机和大量的试错过程。

今年5月,叮咚小区宣称完成了一笔1亿元人民币的天使轮投资,欲在社区O2O一展拳脚。没过几个月,这个此前就有争议的项目开始大规模收缩、转型。所谓的投资就化成泡沫,一散而尽。究其失败的原因,是一味的追求地域拓展、融资,却忽略产品自身。

同样,梯子网老总龚海燕曾夸下海口“3年烧4.5个亿”、“今年将投入1.5亿元”等,但是现今看来,全都沦为空谈。在刚刚过去的9月份,梯子网便宣布倒闭,所有的投资与融资全部打水漂。失败的原因同样大同小异,没有研究透市场,以为融资、投资就能解决一切问题。龚海燕坦陈:自己摊子铺得太大,野心太大。

不仅如此,今年年初的打车软件大战前前后后烧掉了20亿元人民币。如果这能换来用户和市场倒无可厚非,但自褪去补贴的光环之后,统计显示有54%的用户将不会再使用打车软件。烧钱非但没有培养起用户习惯,反而做烂了市场。

纵观移动互联网,你会发现在任何一个细分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明星企业只有一两家。提到网购,人们想到的多是淘宝和京东。提到手机浏览器,想到的也大多是《UC浏览器》和《QQ浏览器》,诸如此类,剩下的多半被淘汰,或者说正在淘汰的路上垂死挣扎。

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一些正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泡沫正在破灭的端倪。一组相关的数据,或许更能说明问题。张颖在公开信中说道,标准普尔500指数在2014年创下33次新高,这意味着峰值已经出现。在这“欣欣向荣”背后,隐患也开始显现。这就好比涨潮,在一次次高潮后,总是台风要来了。

从全明星投资基金创始合伙人季卫东分析的过去20年标普500指数与美国GNP相除的比率数据指标发现,超过100%发生过两次,分别是1999~2000年和2007~2008年,与之对应的则是第一次互联网泡沫破裂和2007~2008年的经济危机,而现在这个指标也超过了100%。移动互联网的泡沫现状和前几次互联网经济泡沫破裂时极为相似,甚至可以说如出一辙。

不过,泡沫究竟何时破裂,没人可以断言,同样也没有人可以否定泡沫很大,或将破灭。

站在风口,更要御风飞行

移动互联网创业,看似门槛低,但是要做大做强却也并不容易—没两把“刷子”办不成事。概念、噱头,以及会讲一个好故事可以有,但是创业团队更重要的还是脚踏实地做好产品,使之获得用户的认可,并在可观的用户基数上,发展合理的商业模式。

《豌豆荚》、《LBE安全大师》、《多看阅读》、《最美应用》、《墨迹天气》……,放眼看去,这些在移动互联网当中成长起来的明星,也并不是在一开始就狂炒概念,更不以估值论成败。开始的开始,它们都在用户体验上下功夫,当获得了足够的用户基数之后,才开始有投资人介入,开始谈平台、谈商业模式。

对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创业团队来说,如果需要融资以做大做强,就得抓住这泡沫破灭前的最后机遇期。而已经获得融资的团队,也需要调整好资金的用度,做好过冬的准备。不过,融资并不是一锤子买卖,需要果敢更需要慎重,需要在估值和融资速度之间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

长远看来,泡沫破灭淘汰的只是那些多余的参与者。对于已经发展成熟、练好内功的创业团队来说也未必全是坏事。正如张颖所说:“它(泡沫)只会加速没有准备好的竞争对手的灭亡,并在新一波牛市来临时成就一个更加强大凶悍的自己。”

猜你喜欢

张颖投资人泡沫
毒泡沫
张颖
张颖
废弃的泡沫盒
张颖
“搞死”国家的泡沫
On the Notion of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投资人最爱
好泡沫与坏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