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平面设计发展状况探析
2014-04-29徐冯阳
徐冯阳
摘 要 艺术设计能否长期稳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工业技术水平、市场经济以及社会需求等因素。在本文简要阐述了近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概貌,并对其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评述;针对国内平面设计的发展状况展开梳理和分析;从经济与消费观念转变、西方现代设计思想引入、教育模式演进以及技术革新等方面探究引导国内平面设计发展的主要原因;最后,针对新世纪国内平面设计的发展趋势提出展望,力图为国内平面设计更好更快更全面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参考。
关键词 国内平面设计 发展状况 展望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1近现代平面设计溯源
(1)民国时期的工艺美术风貌。民国时期,我国民族工业曾经历过一段短暂的繁荣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以标志设计为代表的商业美术设计逐渐受到国民的重视。在五四运动前后,以保护民族工业,重塑民族品牌和尊严的热潮中,出现了一批好的、有影响的标志设计。如近代著名实业家荣氏兄弟创办的萃众制造公司的“钟”牌毛巾被单商标,“萃众”两字组成的图案,造型古朴淳厚,组织严整有力,展现了中国的气派。这是利用“众”与“钟”的谐音,含有“出类拔萃”之意,又假托“钟”的内涵象征“警钟”的寓意。
(2)新中国初期的平面设计探索。新中国成立后,万象更新、百废待兴,社会各方都处于一个亟需恢复和重建的阶段。中国的平面设计在国家的支持下,迎来了一个的发展高潮。徐悲鸿、袁运甫、米谷等一批著名的艺术家纷纷参与到平面设计工作中来,极大地推动了新中国设计水平的提高。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如前苏联、波兰的平面设计水平在此时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他们经常在中国举办各种展览,招收中国学生去本国学习。这种交流也从另一个方面促进了中国设计水平的提升。
(3)改革开放后国内平面设计的全面复兴。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向了市场经济的竞争,平面设计作为新兴行业的兴起恰恰得益于此。毋庸置疑,平面设计与经济和商业互动,商业的繁荣促进平面设计的竞争,平面设计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明社会对高品质生活的需要,在企业竞争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日臻成熟的消费市场对品牌服务、产品包装、广告和形象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促使平面设计崭露头角。
2引导国内平面设计发展的主要因素
(1)国内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消费观念的转变。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国内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变革,随着物质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和发展,中国渐渐走向消费时代。这一方面为平面设计提供了发挥作用的舞台,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使平面设计渐渐成为商品经济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2)西方现代设计思想的引入。发展与开放是并行而且相互影响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国外以及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也极大的促进了设计的发展。从设计理念到设计技巧,再到具体的设计产品,整个国内设计业的发展无不受到西方现代设计思想体系的影响。
(3)国内平面设计教育的革新。设计艺术在现代中国经历了“图案—工艺美术—设计艺术”的过程。由于中国传统观念中对纯艺术形式的极度尊崇,加上对实用艺术的不够重视,而且各类院校的设计艺术专业多数还依托于美术专业办学,这一切都导致对设计的教育一直处于单方面注重对美术技能的培养。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的设计艺术教育事业在逐步恢复了生机。
(4)数字多媒体技术的支撑。在艺术设计领域,计算机绘图凭借它独特的优势改变了设计者传统的手绘表现方式,一跃成为设计表现领域最为瞩目的亮点。设计思维毕竟是一个抽象的东西,它只有借助一定的载体才能将原本抽象的思维展现在人们面前。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为设计思维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不仅使设计的表现力得到了提高,而且为设计表现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3新世纪中国平面设计的发展趋势
(1)文脉传承与审美扬弃的文化表征。近年来,我国的设计师们逐渐认识到了传统文化对平面设计的价值,一些传统元素被融合在颇具现代感的设计作品中,非但没有“土气”之感,而且为中国的平面设计增添了活力和文化底蕴。
(2)设计理念的多元融合。平面设计发展到今天,所承载的不仅是形式的视觉表达,而且担负着对人类精神诉求予以回应的任务。注重人性化设计理念的指导、重视绿色设计理念的外化是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趋势。
(3)数字新媒体技术的拓展与开发。可以说,数码技术是未来设计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它不仅为数码时代的各种产品提供设计服务,而且运用数码技术可以大大节约设计的时间,发现更多的设计可能性。
4结语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经济腾飞的多元化时代,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平面设计发展任重而道远,只有正确对待“民族化”和“国际化”问题,将中国的设计与文化视作一个整体,才能保证设计之路走得更久远。面对竞争激烈的二十一世纪,我国的平面设计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努力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歌颂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气节,让设计作品更富有中国特色,是每一个中国设计师要谨记的。
参考文献
[1] 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 陈瑞林.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M].湖南:湖南利学技术出版社,2003.
[3] 王琦.当代中国美术[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4] 潘耀昌.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海:百家出版社,2004.
[5] 芦影.平面设计艺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