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后市场创业的饥饿档案
2014-04-29
车之宝创始人黄建是汽车业的圈外人,2014年投身汽车后市场创业前,他觉得这是个既传统又做得不够好、借助互联网大有可为的市场。但进来了才发现,原来自己能想到的生意都有同仁在闷声布局了。
汽车后市场,一般指整车落地销售后,车主所需的一切服务。Strategy&原博斯公司合伙人彭波分析,车主购车后会衍生的两类主要需求分别是维修保养和信息服务。前者具有高频次、刚需和存在物质交易的特点,容易做起来,但所需要的资金比较大;而后者需要时间积累,做成汽车后市场服务入口,比如违章查询。这一模式容易达到积累用户的目的,然后将用户需求信息导向线下服务点,但盈利模式不如前者明确。此外,围绕租车(车主分享闲置汽车资源)、代驾等周边服务构成了汽车后市场的创业切口。
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汽车后市场创业潮的构成,其实还可以如是表述:运用互联网O2O切割传统4S店服务模式的薄弱环节。
在过去,如果只从线下起家,在传统垄断势力面前,几乎很难有机会。以开4S店为例,除了受制于汽车品牌制造商的库存压力,所需的地皮、建筑、授权、设备、人员培训、展车和流动资金等,至少也在2000万-3000万元左右,一直以来这里都是有资金实力的人玩的投资游戏。而移动互联网前所未有地解决了创业公司的产品和服务低成本同消费者对接的问题,才有机会在这个市场切给自己一块蛋糕。
主投汽车后市场项目的联想之星执行董事刘维的总结是,除了工具本身,互联网带给这个传统市场的宝贵财富是“思维”,大量的创业者都在聚焦用户的一个需求,把产品和服务做精做透,然后全渠道精准地获取用户,这是互联网思维带给汽车业最大的启示。
另一个很重要的地利是:传统4S店服务模式留给消费者的痛点太多,服务贵、远、慢,信息不对称不透明,基本已经是车主们共通的不如意之处。但另一个很少被提及但客观存在的现象是,4S店们某种意义上也在给自己挖坑。一个简单的例子:过去修车可能还讲究个修修补补的技师手艺,而现在4S店的修车基本上都是标准化、模块化——一点毛病就需要换整个模块的例子很多。这反过来给了创业者机会,因为当“制造”高度标准化和模块化之后,也就意味着技术和服务门槛在不断降低,创业者可以相对轻松地切入到维修保养的市场,甚至直接和4S店抢技师——4S店这种大而全(销售与服务)但是又单一(绑定品牌)的模式已经背上了沉重的成本压力,对于非核心技术岗位,比如喷漆,专注的创业者可以用远比4S店高的薪酬招聘技师。
有地利也有天时。中国汽车市场经过过去10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庞大的保有市场,这个无需赘述。但需要指出的是,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意识也在不断改变,比如汽车配件的真伪查询和正确消费知识,这都是创业者切入汽车后市场的有利条件。
近两年,至少有100亿元人民币资金杀入汽车后市场。2014年,据不完全统计,汽车后市场创业公司融资上千万美元的超过15家。今年最热闹的两个案例分别来自于两个打车软件:1月份,包括腾讯在内的数个公司对滴滴打车投资近亿美元;4月,阿里巴巴宣布,将连同其他财务投资人一起再次向快的打车注资近亿美元。
热线涌入,加之互联网降低了客户连接成本,大量有激情有想法的创业者进入到这个市场。从《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调研的12个案例来看,他们的背景五花八门:汽车行业服务人员、纯互联网人员、汽车配件行业、其他传统行业、资本行业……他们给这个市场带来了新的气象,但这些创业者切入的领域都不算太宽,也多少存在着各自的短板,比如汽车行业服务人员懂汽车,但整体素质和知识资源储备不足;纯互联网人员又缺乏实体店的经验和资源。
资本本身一方面对这个创业市场非常饥渴,却也比较茫然,哪个商业模式和团队能走出来,看不清楚,所以“到处撒小钱”,大多数投资项目目前还只是介于天使和A轮之间;另一个,就是有些资本要求创业者用自有资金和物业做担保,其实就把天使投资变成了举债,对创业者的成长极不利,在萌芽中埋下后患。
“2013年是孵化期,2014年是爆发期,2017年就是分水岭。” 高集群认为淘汰会来得很快。这位来自于家电连锁业的创业者,把自己向全国扩张的计划就定在了2016年。
2012年,车轮成立时,手机APP在国内刚刚兴起。首款“车轮查违章”APP令吴峰坐拥超过7600万用户,在同类APP中排名第一。吴峰说自己成功的关键在于做得早做得快,但“现在想要单通过硬信息服务,达到这样的规模,很难很难了”。
但这个存量1.2亿辆、每年2000万辆增量的汽车后交易市场其实仍处于启蒙状态。资本当然也会出错,但资本扎堆,说明行业做为一个风口是没有问题的。快与慢,重或轻,哪种商业模式会走到最前落到最后,现在来判断仍为时过早。资本、团队、互联网思维、线下经验,对于现在的创业者来说,这些最根本的元素都是一样的。(文/罗东 林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