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一体”语境下中原经济区山东区域可持续发展调查研究
2014-04-29林飞刘玉琴
林飞 刘玉琴
摘要中共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而区域是发展的主力,中原经济区的批复,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该研究通过对中原经济区山东区域的调研,分析了山东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山东区域;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36-13099-02
中原经济区(CPER)地处中国中心地带,以河南省为主体,包含山东省聊城、菏泽、东平两市一县。一直以来,鲁西是山东省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获批后,由于没有国家扶持政策,鲁西势必与山东东部沿海经济发展差距越拉越大。此次中原经济区的获批,为鲁西的经济崛起提供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将使得山东省东西部经济发展更加均衡,实现区域内政治、经济、生态、文化和政治的协调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山东区域的协调发展,实现党中央提出的“五位一体”战略,笔者特对中原经济区的山东区域进行了调研,以下是对此次调研结果的分析。
1调查研究概况
1.1调研目的此次调研主要针对两市一县可持续发展对当地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包含的要素、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因素、阻碍这些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哪些人应该在可持续发展中起关键性的作用以及如何更好地实现当地政治、经济、生态、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
通过调研,了解聊城、菏泽和东平居民对加入中原经济区的看法,对于如何更好地实现两市一县的协调发展,如何更好地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征求当地居民的建议,为政府进言献策。
1.2 调研对象参与调研的人员主要是两市一县的城市居民、农村村干部(主要考虑农村村民可能不太了解中原经济区建设情况)和政府部门工作人员。
1.3调研方式采取调查问卷和单独访谈同时进行的方式进行调研。问卷有针对性地发放给对中原经济区范围和建设有了解的居民和部分农村村干部及政府人员,共发放问卷200份。由于采取边访谈边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所以问卷的回收率达到100%。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调查问卷结果分析此次调研对象200人中,所有人均认为可持续发展对本地建设均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谈及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不同的人持有的观点不同,在200人中各因素的被选比例见图1。从图形分析得出,绝大部分当地居民认为影响当地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科技在当地的贡献率较低。其次就是生态平衡的破坏和政府的政策不力,而社会因素几乎没有被纳入到影响因素之列。
针对地区可持续发展包含的要素,从图2可以看出,所有被调研对象均认为良好的经济发展是地区可持续发展必须包含的因素,其次是舒适的居住环境和低碳的生活方式,而和谐的文化氛围和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合理的交通规则有人认为是一个和谐地区必须包含的要素,但并不是所有人均人认为是必要因素,三者所占的比重较小。在最阻碍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中(最多选2项),公众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薄弱和政府缺乏正确的政策引导,成为调研对象心目中阻碍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的两项障碍。被调研对象大部分认为政府和企业应该是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倡导者和贯彻者。且他们认为在政府和企业的引导下,应逐步强化群众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真正把经济建设、生态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这“五位”融为“一体”。在访谈中,认为应做好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要合理调整三大产业的比例,稳定发展经济。其次,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宣传,摒弃形式主义,用个人行动保护生态环境。最后,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管理体制,健全公共设施。
2.2访谈结果分析 在调研的同时,笔者就当地的经济建设、生态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政治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了深入的访谈,每个人都畅所欲言,现总结归纳如下。
在经济建设方面,居民普遍认为当地经济发展较山东东部地区相对落后,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菏泽、聊城和东平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工业和第三产业近年来虽发展迅速,但还没形成合理的比例结构,三大产业中农业还占主体地位,二、三产业相对落后。二是政府政策和投资结构不合理,大部分居民认为,政府没有一个合理的指导性政策,引导经济朝正确的方向发展;政府在制定政策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短期效果,没有长远的发展战略,这往往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三是在投资过程中,没有形成规范的投资结构,一般是哪些行业盈利好就投资哪些行业,哪些行业效益差,就淘汰哪些行业,即“撒芝麻”模式,没有形成自己的优势和主导产业。四是优质企业较少,政府对优质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不能调动他们在经济发展和企业进步中的“领头羊”作用。
在生态建设方面,这些地区存在着严重的以牺牲环境来追求经济的高增长的现象。菏泽和聊城的化工、矿业及钢铁等产业的发展对环境污染较重,但没有合理的防治措施。在农业方面,农村存在着严重的“弃农从商”现象,土地浪费,森林破坏严重,农药、化肥和地膜的大量使用,对农业生态环境构成极大的威胁。环境投资较小,不能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政府的财政支出投入到环保的占比较低,健全的体制还没有完全建立。部门分工、群众参与等各方面的工作还未充分落实。环境检测力度不够、环境检测能力不够、检测人员缺乏、设备落后,还没有充分发挥环境检测对環境治理的作用。
在社会建设方面,还没有完全形成“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治、住有所居、劳有所得”的和谐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农村和城市的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滞后,家庭人均可支配的收入、家庭的消费支出以及教育支出,农村远远低于城市。二是公共卫生落后,城市卫生状况相对较好,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医护人员的医疗水平有待提高,医疗条件有待改善。虽然农村有医疗保险,但保障范围小,报销比例低,尤其是到医疗条件好的城市医院就医,还没有形成一个覆盖全社会的医疗保险体制。三是公共教育不平衡,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使受教育的权力公平,但由于地区教学水平和教学条件的限制,教育条件和师资好的学校和地区,能享受较好的教育,教学条件和师资差的地区,则只能享受较差的教育。现在实施的“划片就学”,指标生待遇和自主招生的政策,给公平的教育权带来了不公平的因素,使教育在效益和利益前低头。
在文化建设方面,通过访谈,该地区居民认为当地文化建设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薄弱,文化宣传和服务网络较少,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文化服务体系,“等、靠、要”思想较浓,居民靠政府、政府靠中央,影响了文化服务体系的开展。二是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匮乏,且人才流失严重。这与当地高等学校数量少有一定的关系,但最主要的因素是没有形成一个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文化建设起步较晚,在当地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人们更多地关注自身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自身的文化修养[1]。
在政治建设方面,当地居民认为政府作为当地的领导和服务部门,要廉洁自律,只有政府自身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具有向心力,才能真正做到执政为民。只有政府一心为民,当地的发展才能更上一个台阶。居民认为腐败和领导素质参差不齐是制约当前政治建设的最主要问题。
3对策建议
针对调研过程中居民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围绕如何更好地建设中原经济区,山东区域如何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山东区域融入中原经济区后,如何以中原经济区带动山东区域的发展,充分调动所有人参与山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性,特提出以下建议:
在经济建设方面,优化三大产业的产业结构,降低第一产业比重,逐步提高第二、三产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加大政府政策的引导力度,强化政府和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对当地经济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企业,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对于弱势企业,要引导和扶持,使当地经济朝良性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继续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战略,政府和企业要“走出去”,学习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同时,引进外来先进企业,吸引外资,为经济发展注入新能源。
在生态建设方面,明确本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最后提出可行性的措施。首先,要杜绝一切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对破坏环境的行为用法律武器来制止。其次,扩大植被种植范围,减少农业机械化带来的环境污染;加大政府财政对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在资金规模和政策引导上给予倾斜,对环境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给予奖励,对损害环境的行为给予严惩。最后,要鼓励环境保护教育事业的发展,当地高校可增设或扩招环境保护相关专业,鼓励环保创新,加大环保教育支持力度。
在社会建设方面,首先要加大和谐社会的宣传力度,让居民了解什么是和谐社会,怎样建设和谐社会,人人参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其次,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障碍,例如医疗问题、教育问题、居住問题应逐步改善,尽可能实现医疗、教育和居住条件的公平。最后,构建和谐社会还要正确处理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使人口的增长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经济的增长和环境保护、社会稳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想协调。通过各种途径,消除影响社会稳定的一切不利因素,严惩破坏社会稳定的各种行为,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在文化建设方面,居民应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人人参与文化建设。现在各地区之间的竞争除了资源、能源等“硬实力”外,人们更关注文化、科技等“软实力”的竞争。看一个地方有没有竞争力,更多的是关注其“软实力”。如当地居民的精神面貌,当地的高校数量,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等。政府加大文化建设的力度和政策引导,政府应“走出去”,向济南、青岛等文化建设做得较好的城市看齐,有选择地学习。聊城和菏泽应有自己特有的文化精萃,发掘自身的文化特色[2]。
在政治建设方面,地方政府领导要有“执政为民”和“廉洁自律”的意识,领导一心为民,才能民心所向,当地的各项建设才能突飞猛进。对于作风正派、为人民和当地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干部要宣扬,对于贪污腐败、只为私欲的干部也要作为反面典型宣传,加强舆论在干部作风中的影响,驱除不正之风,传递正能量。解决好干部的服务问题,树立好服务意识是当好干部的前提[3],领导只有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需,才能受群众拥护。
参考文献
[1] 曾庆福.中原经济区背景下河南省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3(3):107-110.
[2] 张忠迪.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高校责任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9):96-99.
[3] 齐邦锋.山东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证分析[J].聊城大学学报,2006(4):5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