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脾胃病的治疗对策
2014-04-29雷平元
雷平元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医疗技术的进步,对于中医脾胃病的治疗已经有了有效的对策。故本文先从脾胃病的理论进行论述,然后对脾胃病病因病机的加以认识,最后就具体的脾胃病治疗进行阐述。
【关键词】脾胃病;治疗对策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0-0270-01
对于中医脾胃病通常指的是在食道、脾、胃、胰、十二指肠等上消化道的一类内科病证,现代医学的急性胃炎、食道炎、胃神经官能症、胃黏膜脱垂症、消化道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变也属于中医脾胃病。这些病例都是医学上发病率较高的病例。因为本文就具体的脾胃病例的治疗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给中医治疗提供借鉴之道。
一、脾胃病理论源远与发展
中医脾胃病理论源远流长,简言之,理论基础奠基于《黄帝内经》,系统辨证论治始于《伤寒杂病论》,成熟、独立分科于金元时期《脾胃论》,大发展于后世诸医家。如张景岳提出“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吴澄重视养脾阴法,钱乙提出小儿“脾常不足”,使儿科脾胃病治法方药更为完善。叶天士重视养胃阴,提倡脾胃分治,他的学说观点补充了李东垣之不足,使脾胃病辨治之理论趋于完整,且更适合于临床实用[1]。21世纪的学者继承发展了前贤理论,从宏观、微观辨证,丰富、发展了脾胃病理论及实践。
二、脾胃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一)外感时邪,内传脾胃
外感六淫之中,寒暑湿邪皆可内客脾胃,胃失和降,脾亦不运,日久气滞、血瘀、湿阻、食积、痰结、火郁诸证生矣,可成痞证、胃痛、呕吐、呃逆、嗳气等病证。
(二)饮食所伤,脾胃受累
肠胃为市,无所不受。饮食不节或过饥过饱,暴饮暴食,损伤脾胃,可致食积、疳积、胃痛、嗳、呕、呃等证;饮食不洁或进食毒物可引起吐泻、胃痛、腹痛;饮食偏嗜,过食肥甘厚味,嗜辛辣、醇酒无度则助湿、生痰、化热,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日久变生胃痛、食积、呕吐、嘈杂等脾胃病证。过食生冷,可致泄泻。
(三)情志失调,气血瘀滞
忧思恼怒,气郁而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胃,发生疼痛,乃气滞血瘀,不通则痛。
(四)脾胃虚弱
若饥饱时常,或劳逸过度,劳欲久病,或禀赋不足,皆致脾胃虚弱,或脾阳不足,中焦虚寒,或胃阴受损,失其濡养,而发为胃痛等证。肠胃为市,无所不受,邪气犯胃,脾胃升降失司,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日久气滞、血瘀、食积、痰结、火郁生矣,而变生多种脾胃病证。即脾胃病的病机特点是气血瘀滞、升降失司[2]。
三、中医脾胃病的治疗
(一)对脾病的治疗
胃纳脾化,能食而不能化,属于脾病。脾病运化不及,水湿潴留,清气下陷,称湿胜困脾,临床表现胀满、濡泄、水肿。脾的第一特点是喜燥恶湿,脾病的最大特点是湿邪困脾,脾失健运。第二特点是脾喜升恶降,脾气的上升是其正常生理功能。叶天士认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气的下降,清气不升是脾的病理变化。第三特点是脾喜补恶攻,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脾发生病变以后,主要向阴、寒、虚的方面转化,因此脾病宜补,符合脾的特性。第四特点是脾喜温恶寒,寒伤脾阳,消乏脾阳,温中散寒主治脾阳虚寒证。第五特点是脾喜香恶臭,辛香快脾,芳香悦脾,帮助消化,属于健脾药物[3]。综上,治脾宜燥湿,宜升清,宜温中散寒,宜辛香悦脾。燥湿、利湿可选苍白术、云苓、泽泻;升清者宜选羌活、防风、葛根、升麻等风药,风药轻用,可升可燥,升清燥湿恢复脾的健运功能;温中散寒可选干姜、炮姜、桂枝、蜀椒;芳香化湿,健脾助运可选用砂仁、白豆蔻、藿香、佩兰。
(二)对胃病的治疗
不能食,即有饥饿感,不能吃,也即纳呆,属胃病,治胃病顺从胃的特性。首先,胃喜湿恶燥,即胃喜濡润,胃以津血为主。二是胃喜降恶升,叶天士说:“胃宜降则和。”胃气和降是其正常生理状态,胃气上逆为病态,表现为呕、吐、哕。三是胃喜通恶滞。六腑以通为补,滞则气结不宣,食停不化,终致血络瘀阻,可表现为胃胀、痞满等证。四是胃喜凉恶温。
胃喜凉润,而热能伤津,能引起胃气浮越上逆。综上,治胃应顺从胃的生理特点,治胃宜润降通凉,润胃选玄参、生地、百合、沙参、麦冬、黄精,降逆可用黄连、半夏、陈皮、竹茹、代赭石,通降可选用大黄、芒硝、芦荟、厚朴、槟榔,凉胃清胃可选用石膏、公英、生地、知母[4]。
1、胃下垂的治療
胃下垂一症,国内多数学者认为,由于中气下陷所致,临床辨证多属虚证,一般根据“虚者补之”“陷者举之”的原则指导治疗。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分析本病的病机,先由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继则出现中气下陷之证,故将治疗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健脾胃,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第二阶段为升阳举陷,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当然这两个阶段不可截然分开,常相辅相成.同时结合水针(A组:章门、足三里;B组:脾腧、胃腧)和艾灸(中脘、气海、关元).介绍以上法治疗40例胃下垂,全愈(症状消失、体重增加、经钡剂检查胃的位置恢复正常)30例(75%),好转(症状消失、体重增加、经钡剂检查胃的位置有不同程度上升)8例(20%),无效2例(5%),疗效是可观的。
2、胃出血的治疗
胃出血一症,根据其临床表现,在祖国医学中归属于吐血、便血的范畴。关于便血一证,有远血、近血之分.远血,血在胃;近血,血在肠.”故胃出血属“远血”,其特点是大便黑如柏油状.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通过辨证将胃出血分列三种证型沦治:首先是胃中积热型,由于邪热灼伤胃络而血外溢,用泻心汤化裁,旨在清胃泻火止血;其次是脾胃虚寒型,由于脾气虚衰不能统血而成,用四君子汤合理中汤化裁,仰健脾补气摄血;最后是寒热互结型,由于脾虚升降失调,}而致寒热互结、虚实挟杂之证,用半夏泻心汤化裁,寒热并调,标本同治,血自归经.报告用上述方法治疗本病20例,除l例中途并发胃穿孔转外科手术治疗外,19例均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止血.其中在24小时以内止血者5例,2—5天之内止血者,14例.他们的经验对治标用的止血药,当有寒性、热性之分.侧柏、地榆、生地性寒,适于热证;炮姜性温,宜用于寒证;而白芨、三七、乌贼骨之类,不论寒证、热证均可选用.
结论
中医治疗脾胃病的治疗笔者认为必须扬中医辨证施治之长,补诊断技术落后之短,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检查手段,为我辨证施治服务,以期疗效的再提高.深信在首届内科学术会议精神鼓舞下.中医内科学术的发展必将出现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王宁等:中医辨证治疗胃及十二指肠病165例临床分析。2011,01
[2]陈树森、黄茂建等.中药治疗溃疡病72例的临床小结。2010,06
[3]王德元:溃疡病脾胃气虚型50例疗效观察。2013,08
[4]邓维滨等:中医治疗脾胃病50例分析。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