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汉字情结
2014-04-29
近日,罗永浩因在微博上强烈推崇日本汉字的字体设计而引发争议。但实际上,日本在汉字字体的开发上的确处于领先地位。
受上层阶级追捧 汉字自传入日本后,填补了日语没有书写方式的空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作为官方文字来使用,早期的日本官方正式书函、文献、历史、文化典籍都是完全用汉字书写。汉学功底被作为评价一个人修养的标准,长期受到上层阶级的追捧,汉字崇拜的风潮也自上而下的普及开来。
千年来,日本人除使用外,还对汉字加以改造,使之更适应自身需求。尤其是19世纪日本明治时期,西方经典著作纷纷传入日本,为了翻译日语中本没有的概念,日本人利用汉字的构词原理创造了大量新词汇,称之为“和制汉语”。例如电话、名词、哲学、细胞、社会主义等,这些日造词语被留学生等群体带回中国,造成汉字反输入的效果,并在汉语里被广泛使用。
汉字存废之争 但同样从明治维新时起,日本在大举引进西学的同时,开始反思本国文字的不足,并且将繁杂的汉字视为落后的原因之一,认为要适应文明社会的需求,必须废除汉字不可。一时间,日本社会各式各样的国语改革运动兴起,主张假名派、罗马字派、洋文派等各派系主张争持不下。虽然其中也有高呼汉字不可废者,但最终福泽渝吉提出的减少汉字使用说成了折中方案,他主张将汉字使用个数限制在3000個以内就足够了,而这一主张也成了日本日后文字改革的基本路线。
二战后,占领军司令部对日本进行全面改造时,也要求日本进行文字改革,采用西化的罗马字标记。1946年11月,日本首相吉田茂颁布收录1850个字的《当用汉字表》,以限制汉字使用,同时还进一步推行简化汉字。但到了60年代以后,日本又开始反省限制汉字使用对社会的影响,1981年日本文部省从实际需求出发,将《当用汉字表》改为《常用汉字表》,并增加到1945个字。
世界上最早给汉字附上计算机编码的也是日本,计算机汉字录入技术的变革,几乎清除了“汉字繁琐论”的最后障碍,当初主张罗马字化的学者也开始改变立场,放弃早年主张。摘自《中国民航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