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改革启示
2014-04-29夏锦阳
夏锦阳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王登峰司长在天津市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说:“如果说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那么学校体育就是教育的基石,没有青少年良好的体质健康水平,德育、智育、美育,包括‘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立德树人,包括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都将是无所作为。”[1]有专家认为:“对于正在成长发育期的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运动时间还远远不够,这个要求只算是维持学生体质健康的底线。”[2]264青少年良好的体质健康水平从何而来,关键在于影响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五大因素:社会大体、家庭原体、学生主体、学校依体、教师群体(下文简称“五体”)的整体功能的发挥。学生体质健康发展需要“五体”相互协调合作,共同努力,无论“五体”的哪一方面出现了断层,都会严重影响学生的体质健康。
一、影响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因素
(一)“社会大体”价值主导偏差,导致领导弱视、执行不力
受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的影响,常常有非此即彼的惯性思维。如社会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往往忽视了环境保护;学校发展以分数第一,往往忽视了学生体质。在调查与访谈中我们发现,学生的体质在社会价值主导排序中处于弱势(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在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五体”中,学生体质、身体素质在人们心中的价值地位远不如文化素质,这说明学生体质的社会价值地位非常低。访谈中,我们发现多数县(区)没有把学生体质纳入学校考核指标,调查发现,95%以上的学校没有把学生体质纳入教师考核指标,只有极少单位把学生体质纳入考核,而即便纳入亦权重甚微。有的地方虽然强调“一把手负责”,但因“一把手负责”的项目太多,学生体质健康便被搁到了一旁。再者,考试选拔人才制度,考什么、教什么、练什么的现象十分普遍,已经实施的中考体育和未来可能实施的高考体育已经受到了媒体和教育界人士的反思和异声。不少教师把性格活泼、爱动的学生视为“坐不住”的差生并加以批评、限制。正如潘绍伟教授所言:“学校体育成了众矢之的。”除此以外,国家、地方出台的相关制度、文件、规定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文件短路、活动打折、应付检查、形式过场等执行不力的现象,这也是造成社会忽视学生体质健康的一大病源。
(二)“家庭原体”影响偏导,导致学生娇惯、主体怕动
父母是孩子的终身老师。“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母亲和父亲在儿童面前是怎样的人,取决于儿童从父母的榜样中怎样认识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环境”。[2]265独生子女是当今中国家庭组织的希望,传统中国对子女的溺爱在这一代人身上尤为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为了给孩子创造好的学习环境,就上学有接送、吃饭有鱼肉、作业有监督、睡觉有陪同,一切以学习为中心,体质健康被搁在了一边;第二,家长的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他们追求的核心目标在于个人文化发展、个体荣誉得失、个人学习成败,极少关注孩子的生长发育与体质健康;第三,家长群体少有锻炼习惯,以及对孩子人身安全的过度保护,是导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良的重要原因[3],调查显示,经常陪同子女锻炼的家长仅占24%,偶尔陪同、从不陪同锻炼的家长占到了76%;第四,据调查发现,指导学生参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结果的占35%,家长考虑安全因素阻止孩子参与体育锻炼的占45%,指导运动强度锻炼指标的占19%。综上所述,生活条件优越、价值追求离位、示范榜样脱节、体育知识缺乏等因素是导致学生缺少运动的主要原因。
(三)“学生主体”态度行为偏端,导致了其运动减量、负荷不足
调查显示,学生对体质健康的认知态度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学生对健康的认识片面,有28%的学生认为体育活动可有可无,只要没病能参加升学考试就行;第二,学生参与锻炼的主观积极性是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关键,有锻炼行为并且已形成习惯的只占32%,有一定频率的体育活动但尚未形成固定习惯的占61%,没有锻炼习惯和行为的占7%,66%的学生认为学习压力和学习负担是阻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第三,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同伴选择可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学生一般局限于和同学、邻居一起锻炼,35%的学生认为和家长一起参与体育锻炼很开心,参加社区性质的锻炼活动仅占9%;第四,学生对课外活动的满意度低,仅有37%的学生对当前的课外体育活动表示满意。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内驱动力是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环节,任何外因动力都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学生学业压力大、同伴选择机会少、对体育和健康的认识不足、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意志力薄弱等因素,导致在体育锻炼中出现积极性下降、行为不端的现象,在运动时间、次数、频率、强度上不能达到显著效果是造成学生体质下降的内驱因素。
(四)“学校依体”教育理念偏向,导致体育捉襟见肘、活动虚化
学校是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依靠,“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体育课不被学校重视由来已久,这是导致学生体质下降的外显原因”。[3]通过调查、访谈,学校教育在德、智、体三个方面严重偏向,以智育为重心的学校教育把德育、体育边缘化,德、体教育的支持者显著低于智育(见图1)。其主要因素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偏离了人的全面发展规律。学校教育是全面育人,而不仅仅是育智。江苏省的“五严”规定并没有控住学生的在校时间、作业量,每天一小时锻炼落实难。第二,偏离教育均衡规律。均衡教育既指校际均衡,也含学科均衡。有位校长说:“没有操场可以办学,但没有课桌怎么办学。”这真实反映了多数学校教育理念现状。因此,有79.5%的学校体育器材破旧不堪,90%以上的城市学校生均活动面积不足。第三,偏离教育多元的理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生活即教育”,而现有体育馆的开放程度低、利用率差,不少学校把体育馆用作考试中心、租赁承包赚钱。学生通过活动受教育的空间难以保证。第四,偏离教育求真的理念。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现实中,有86%的领导看重观赏价值,轻视锻炼价值。因此出现了统一服装、统一步伐、统一舞蹈的大型团体操表演,让观摩者叹为观止。学校追求新概念,赋予长跑新释意,如象征性长跑、奥运火炬手、争取“钓鱼岛”等,学校体育正朝着“虚化”的方向前行。
(五)“教师群体”职能偏废,导致学生无趣、课堂低效
心理学专家章建成指出,影响青少年锻炼的五个因素中,锻炼兴趣排在第一,其次是锻炼动机、健身习惯、健身认识度、价值取向。[4]体育课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主阵地,体育教师的职能偏废,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比较严重。第一,体育教师忽视学生的体育兴趣。把体育课上成了训练课,不顾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强迫学生进行简单枯燥的跳绳、立定跳远、长跑等活动,用单一的考试内容练考试项目,学生对体育课索然无味,并逐渐产生厌恶之情。第二,体育教师忽视了增进学生体质健康的目标。“英国的《体育课程标准》把‘增进学生的健康作为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5]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强调“目标统领教材”,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的选择权增大,体育课堂教学游戏倾向严重,无计划、无内容、无组织、无负荷的形式体育泛化,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难以养成。第三,体育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已经将学生体质健康成绩纳入中考体育成绩的地区,体育教师不能提供过程性评价资料。由于测试人员不专业、方法不规范、仪器不可靠、过程无监督、功利性上报数据等,过程管理失真、上报数据水分大。
二、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改革启示
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五体”是一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统一的协调体。“社会大体”控制学生体质能否提高的方向,“家庭原体”影响学生的锻炼的行为习惯和兴趣培养,“学生主体”决定体质提高的幅度,“学校依体”操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可能,“教师群体”关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与能力的形成(见图2)。
根据美国健康教育学家凯尔曼的“服从、同化、内化”的态度转变三阶段理论,以转化价值观为抓手、以体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以“强迫运动”为手段、以监测预警作保障,协调融合“五体”因素,让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发展体育技能、提高活动能力、形成体育兴趣等方面有所提升,从而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
(一)调优社会价值观主导,引导全社会关注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
构建省、市两级学生体质监测网络,及时向社会公布监测结果。江苏省组织大学一年级新生体质健康测试,并把结果向社会公布,引起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这种教考分离的评价机制值得在各个层级推广应用。进一步优化中考体育方案,形成政府监督、专业部门指导服务、学校重视、家长配合的格局,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考是为了不考,考是一种无奈之举。就目前情况看,有必要把小学、初中、高中的体育纳入考试范畴,待全社会重视体育并形成习惯时再适时取消。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并保持健康档案的价值效用,在不同的时期赋予健康档案的选拔功能。
(二)健全体质监测机制,给予学生适时获得体质健康状况的预警
构建不同阶段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临界标准,建立国家、省、市、校、个人等环节的学生体质健康预警机制。将学生体质健康的预警分成三个等级,一是绿色级:体质健康的各项指标达到我国学生的正常水平以上,属于优、良以上级;二是黄色级:体质健康的整体指标已经处于临界状态,个别指标处于及格以下水平,对人体的正常活动已经产生影响,需要在外界环境的干预下进行适当调整,使之恢复正常状态;三是红色级:体质健康状况非常糟糕,身体不能承受一定负荷的运动,多数项目指标处于劣势水平,这就需要外界环境进行强制干预,甚至是“强迫运动”,调适体质状况。通过学生体质健康监测,适时给某一地区、学生获得体质健康状况的预警。
(三)改革教育管理思路,引领管理者树立教育优先体育必行的意识
严复曾经提出“鼓民力、开民智、兴发德”,他把“鼓民力”——改造中国人的体质放在第一位。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强调教育必须优先发展。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培养全面人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管理的顶层设计者应该把学生体质状况列入各级政府、学校考核的“一票否决”条件;在高校录取新生时,要像警官学校加试身体素质一样实行合格入门制度;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作为升学、评优、转学的重要依据。为此,学校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确保学生锻炼有时间、运动有场地、活动有器材、评价有体育。
(四)提高体育教学效益,奠基学生具备终身体育的习惯与能力
明确“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地位,研制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质量标准,规定体育与健康课的运动负荷。确立教学的核心内容围绕学生体能转的策略,对于学生体质下降的耐久跑、上肢力量等练习内容必须采取强制措施。引导体育教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开发课程资源,强化过程监督与评价。及时把相关信息告知学生,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能力水平与不足,及时调整学习行为。体育教师不仅要关注体育课堂的实践能力,更要注重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要通过体育室内课教会学生结合自身的体质状况制定“运动处方”,学会对运动负荷、体质状况的自我监控与测量,为奠定终身体育的能力打好基础。
(五)培养家长健康意识,营造大手拉小手健康好未来的氛围
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培训作用,通过讲座、视频,向家长介绍适合于家庭锻炼的体育项目、锻炼方法等,从而活化家长的健康意识;通过组织亲子运动会,营造大手拉小手健康好未来的氛围;体育教师定期向家长讲授体育课教学计划及现代体育课的内容,要求家长对学校的体育教学给予积极配合;通过布置体育课外作业,引导学生把课内技能学习向课外习惯养成延伸,提请家长督促检查完成情况;提倡每个家庭选择适合亲子运动项目,配制自己的健身器材,养成有效的家庭体育锻炼习惯;构建家长参与、指标监控、处方干预、健康教育模式,深度诱导家长和学生共同形成健康意识,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三、结论
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对学生体质健康发展赋予生命意义、价值和活力,最终才能全面实现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目标。如果“五体”各自为政、本位主义、自我中心、逆行其道,学生体质的促进与提高必定无望。因此,我们要在改变健身观、转变价值观、蜕变人才观上有所突破,让五体共奋进、共担当、共协调、共监控,使这一系统内部形成合力,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也就不难解决了,学校体育目标就能全面达成。
参考文献:
[1] 王登峰.学校体育的困局与破局——在天津市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28(1):1-7.
[2] [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殷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下)[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3] 周大平.中小学生体质下滑溯源[J].教育,2013(2):22-23.
[4] 章建成等.中国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报告[J].体育科学,2012(11):3-18.
[5] 杨贵仁,学生体质健康泛教育论[M].新世纪出版社,200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