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式下农户储粮技术装备发展建议

2014-04-29李玉荣等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36期
关键词:技术装备发展建议必要性

李玉荣等

摘要

系统梳理了我国农户储粮行为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目前四大作物在不同区域面临的共性问题,提出了解决产业问题的思路和相关发展建议。

关键词农户储粮;技术装备;现状;必要性;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S22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36-13040-03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farmers grain storage behavior in China was reviewed, the common problems of four major crops in different regions were analyzed, the relevant development proposals for solving industry problem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Farmers grain storage; Technical equipment; Status; Necessity; Development suggestion

2013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连增”,农民增收实现了“十连快”,为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状态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丰年缺粮现象日益突出;粮食产后损失和浪费问题还相当严重,特别是农户储粮环节的损失尤为严重。农户储粮安全不仅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也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1我国储粮技术装备现状

目前,我国粮食储藏主要由4个部分组成:一是国家储备;二是地方储备;三是企业储存;四是农户储粮。在我国虽然个体贮藏规模小,但总储量却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50%。虽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户储粮行为在减少,但从粮食安全的角度考虑以及从国家政策来看,国家重视粮食储存,并鼓励农户储粮。从储藏条件上看,国家储备和地方储备技术水平以及设施条件相对较高,与之相比较,农户储藏设施简陋,粮食产后损失浪费巨大。

农户储粮一直是我国粮食储藏最薄弱的环节,在水稻、小麦和玉米的储藏上,烘干是农户储粮面临的首要问题,如不能及时将粮食进行烘干或晾晒,将水分降到安全水分以下,粮食在储藏期很容易受到真菌污染而发生霉变。加上农户储藏设施较为简陋,主要使用编织袋、麻袋等储粮装具,这些装具大多十分简陋,缺少防护措施,防潮、防鼠、密闭性不好,时常造成粮食霉变、鼠耗啃食、害虫侵蚀等现象。每年粮食的产后损失,粗略计算要高达250亿kg。

破解我国粮食储藏损失严重的难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提高粮食贮藏水平的必然要求。农户储粮技术装备的发展,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在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同时极大地缓解了农村劳动力流失的问题。农户储粮技术装备的设计研发,可以实现人工不能达到的技术要求,推动了农户储粮环节各关键控制点的标准化、规范化的发展,从而使农户储粮的现代化发展成为可能。

2农户储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农村信息化程度低,农户储粮抵抗风险能力弱

我国粮食储备主体多元化强,从储备主体上可以分为政府储备粮和社会储备粮,社会储备粮又可以分为企业储备粮和农户储备粮。每年我国粮食总产超过5亿t,国家储备粮和企业商业性周转储备粮各占1/4,其余均由农户储存。由于农户获取信息能力和对信息判断能力差,农民惜售暂储待价的局面可能会给有些农户带来更大利润,但往往会在企业放开粮食储备,粮食价格突然下跌时期给农户粮食储备带来巨大损失和打击。因此,在我国农户持有粮食储备会承担未来不确定性风险。

2.2农户储粮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技术装备

一直以来,我国粮食储藏综合生产工作主要是在国家政府和财政的推动下进行,粮农缺乏一定积极性和主动性。随着经济发展,农资成本不断上涨,农业比较收入不断降低,规模较小的粮农经常出现入不敷出的状况,生产积极性不高。加之,我国目前已有的粮食储藏技术、设施装备大多是针对大型粮食储备库而研发的,与种粮大户和农民合作组织的粮食储藏规模之相适应的储藏技术与装备基本上是空白。农户储粮技术装备的缺失,以及没有可借鉴的技术,进一步阻碍了农户对储粮行为的认识和储粮技术水平的进步。

2.3农户粮食储备情况复杂

我国农户粮食储备结构主要受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内部因素主要是指农户储粮的微观因素,家庭收入、粮食价格、种植面积等;外部因素主要是指社会宏观因素,政府制定的政策、制度,工业化,城镇化等。地區因素是影响农户粮食储备的主要因素,在主销区农户粮食储备量少,而其他地区粮食储备则相应较多。又由于不同地区气候条件的差异,每年的不同时期农户粮食储备品种、数量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品种杂、单个农户的储备批量小等成为我国农户储粮的主要特点。

2.4自动化程度低,农户储粮成本高

20世纪80年代,主要发达国家就已全部实现粮食散装、散卸、散储和散运的“四散化”运输。而我国粮食流通“四散化”比例才20%左右,差距非常大。粮食装卸和存储是我国农户储粮损失的两大环节,农户运粮方式还十分落后,装具采用麻袋和编织袋,在反复的装卸过程中,产生了损失。此外,人工费用的支出也不容小觑。因此,装卸自动化水平低,散粮装卸设施不足,不能适应“散装化”作业的中转需要,在重要的物流节点和一些主要集散地,粮食的接卸中转能力不足,造成的储粮成本的增加,是农户储粮长期发展的弊病。

3发展建议

3.1积极争取国家财政补贴项目

针对现阶段我国农产品产后处理设施简陋、工艺落后、损失严重、质量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农业部于2012年启动了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该项目采取国家扶持、农民建设、农业部门技术指导和服务的方式,支持农民和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产地贮藏、保鲜、烘干、分级等初加工设施,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普惠广大农民,实现“减损增效、均衡上市、稳定价格、提高质量、促进增收”一举多得的效果。2012~2013年,在全国各地补助兴建了一批烘干和粮食储藏设施,极大地解决了当地粮食的收储问题。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003077)“适于不同区域农户小型储粮设施研究与示范推广”项目的开展,也对水稻、小麦、玉米和马铃薯四大作物适于农户使用的小型储粮设施进行了设计和优化。

3.2创新粮食收储模式

百花齐放的组织、经营、技术模式:要认清我国农户储粮的现状,分层次、分批次的解决产地贮藏存在的问题,走一条多元化的发展之路。除各类有针对性的、适宜的模式优化,也可引入其他行业的成功模式用以指导农产品产地加工贮藏。例如:借鉴流通体系中的第三方物流模式,第三方贮藏模式已在河北等马铃薯主产区出现,即由生产方和购买方之外的第三方承担商品薯贮藏服务的运作模式,提供专业的设施和管控技术服务。

3.3发展绿色生态储粮

在农户储粮方面,也应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体系,利用各种新能源、清洁能源以及适宜的技术来逐步发展绿色生态储粮[1]。

3.3.1

应用绿色环保技术。

沼气作为一种新能源,具有投资少、见效快、使用范围广的特点,利用沼气储粮,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据有关试验,利用沼气除虫,除虫率可达到98.8%,而且米象96 h不会复活。低温储粮技术在我国也有较快的发展,低温储粮是通过自然方法或机械制冷方法控制温度,使粮食处于15 ℃以下的低温状态或20 ℃以下的准低温状态,提高粮食稳定性的一种控温储藏技术。通过对温度的控制保持粮食的原有品质,减少了药剂的使用和残留,是一种绿色、环保、安全、科學的储粮方式[2]。

3.3.2

应用清洁能源。热泵可以把低品位的水、空气、土壤、余热等低温热源热量转化为高品位热量加以利用。在农产品干燥领域的应用热泵是一种高效、节能、环保的供热技术,基本功能是供热以及供冷,一套装备可同时实现农产品的热风干燥和低温储藏。热泵技术可在很多应用场合作为高能耗与高污染技术的替代技术,有很高的绿色效应以及节能效应。目前,热泵技术在水稻干燥贮藏方面的应用已经日趋成熟,可以进一步扩大在我国的应用范围。

3.3.3

采取多级贮藏模式,降低能源消耗。

农产品冷藏保鲜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但除机械冷库外,在产地仍可存在多种贮藏方式。如通风库虽是一种传统的贮藏设施,但是因其投资成本低、设施简单、节约土地,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仍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贮藏块茎、块根类农产品时,通风库特有的贮藏环境往往能更有效地保持农产品的品质和风味;同时,在节约能源、降低排放等方面,通风库也有着机械冷库不可替代的优势,在当前我国消费者逐渐诉求食品绿色天然,国内节能减排压力剧增的形势下,通风库仍可发挥重要作用。多样化、多级化存贮是产地亟需的模式。

3.4以人为本的科技创新机制

农业科研多为公益性质,要进一步突出服务意识,要结合农户实际需求,进行技术创新,研究现有的农村各种组织模式下农产品贮藏的技术集成方案,从系统工程的角度解决产地技术问题。

3.4.1

因地制宜地开展技术集成。解决日益丰富、复杂的技术资源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脱节。把握技术的需求环节,突显农产品产后贮藏在农业产业链中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上游向种植、采收延伸,下游向物流、精深加工延伸。在创造符合需求的产品与丰富的技术资源供给之间创造出匹配。通过技术集成的程序与方法形成具有创新性进步的技术方案。针对目前我国农业工程技术落后局面,进行技术集成和创新,全面地、大幅度地提高集成技术的整体功效,使其充分地满足使用要求或成功地消除原有缺陷,促进农业工程更加先进、经济、实用,与其应用环境更加和谐统一,统筹操作、运转、管理,从而最大限度地继承和发展科学实用的农业工程技术体系,保障农业工程科学、高效、可持续发展。

3.4.2

推广成熟技术和成功经验。

对已有的成熟技术和成功经验要落地化,发挥示范基地、示范园区的带动作用。加强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随着农业规模化的发展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出现,农民越来越需要低成本、便利化的生产经营服务,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也更为强烈。这种服务既可以是政府专门机构提供的资金、技术、机器、人员等,也可以是社会组织,如专业协会、服务公司、农业院校以及专门从事服务功能的合作组织。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科学技术运用于实践,提高农业的生产率,进而达到规模效益和比较效益。

3.4.3

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育和发展。

通过笔者的调研,大多数农民的储粮行为仍较粗放,对储藏知识了解甚少。仍然延续老一辈的储藏及检测方法。由于对新知识、新理念的缺乏,没有了解新设备、新技术的能力和途径。“看”、“摸”、“尝”是农民通过经验对粮食品质掌握的主要手段。部分对新技术和设备有需求的农民及合作社,对技术的渴求也很笼统,不懂得粮食储藏的风险评估和控制,无法正确、有目的的选择自己需要的设备和技术。这就需要广大的农业科技人员,将新知识和新技术推广到每位农民家中。

农技人员是政府和群众的桥梁,基层农业科技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3]。因此,开展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培训,不断提升业务素质和能力,建立起一支队伍稳定、素质优良、理念先进的基层农业科技服务队伍十分必要。

3.5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信息技术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应用日渐深入,在“四化同步”发展的大背景下,农业信息化发展需求更加迫切[4]。近几年来,以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为代表的智能信息化技术发展迅速。全程自动化管控技术也是农产品产地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也为各种系统的组建和运行提供了契机。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近期开发的农产品贮藏信息监测系统,借鉴了国内外信息技术领域的最新成果,结合农产品贮藏保鲜等方面的研究,建成农产品产地加工贮藏监测预警信息平台,为农户提供实时的农产品产地加工贮藏监测预警信息,指导农户实现科学存储,降低贮期损失,达到减损增收的目的。目前,该系统首期建设了“马铃薯贮藏环境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和“玉米贮藏环境监测预警信息系统”,经拓展后,该系统还可针对不同农产品的贮藏环境进行实时智能分析,通过数据无线传输方式,由专家数据库对数据进行逻辑判断并发出相应指令和预警信息,通过远程控制贮藏设施机械通风等方式,自动保持农产品贮藏环境的稳定,以提高农产品贮期质量安全,延长农产品贮藏周期,同时也为提高能源利用率、农户减损增收提供技术保障。

3.6加快农业标准体系建设

农业标准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标准化涵盖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等各个环节。标准化是规模化生产、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我国农业标准化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但尚未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仍然存在标准和标准之间协调配套程度低,调控对象和控制目的宽泛,不够鲜明,针对性不强等问题[5-6]。因此我国农业要发展,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完善标准体系建设是根本。笔者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现农产品产地加工贮藏标准体系尚未建成,框架亟待搭建和完善,许多技术装备的设计、应该达到的性能,都没有相应的标准对其进行规范,作为农产品产后贮藏研究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有义务搜集现有各类标准,查漏补缺,搭建可行的标准体系框架,推动我国农产品产后贮藏体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靳祖训.中国粮食储藏科学技术成就与理念创新[J].粮油食品科技,2011,19(1):1-6.

[2] 兰盛斌,丁建武,黎万武.我国粮食储藏技术战略研究[J].粮油食品科技,2007,15(5):16-19.

[3] 向朝阳.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3):435-438.

[4] 李雅茹,翟晓玲,李杜义.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J].陕西农业科学,2010(1):223-224.

[5] 吴存荣,唐怀建,王艳艳.我国粮食储藏标准体系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粮油学报,2010,25(11):124-128.

[6] 刘世洪,胡海燕,郦晶,等.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06(2):13-17.

猜你喜欢

技术装备发展建议必要性
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装备目录
当代民族室内乐发展的宏观思考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欢迎订阅《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2015年版)
合成洗涤剂工业技术装备的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