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米神话的终结?

2014-04-29东言东语

21世纪商业评论 2014年25期
关键词:捷径神话小米

东言东语

小米正在成为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一方面,小米的销量在不断地高歌猛进,手机国内第一、世界第三的地位似乎唾手可及,小米模式的神话也从手机向电视机、路由器、手环以及最近的空气净化器等领域蔓延,米粉的尖叫根本停不下来。但另一方面,小米又是一个屡屡被业界声讨的公司,从11月华为发声“你用我的东西,最起码要说声谢谢吧”扯出小米的专利问题,一周前小米和巴慕达之间就空气净化器是否抄袭的事情又闹得沸沸扬扬,这两天由于爱立信的专利问题起诉,印度法院要求禁止小米在印度销售和进口手机,更别说之前和broadlink的纠纷以及各种向苹果“致敬”的产品,看上去,这一出出戏像是硬件界的“一直在模仿从未被超越”的故事。

抛开雷军智能硬件生态布局的这些高远的光环,也抛开雷布斯的“七字诀”、黎万强的“参与感”这些高大上的理论,小米成功的神话,更多来源于营销和渠道创新,它的高科技外衣在媒体对专利的深挖下渐显尴尬。不过小米的成功之道,恰恰迎合了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从会制造产品走向了会卖产品。

实际上,小米的产品几乎都称不上首创,每个产品看上去都是市场的后进者,它的产品通常和最主流产品相近,但价格只是其的几分之一。不过如果仅仅是这样,那么看上去这只是庞大的赚取辛苦费的中国制造中的一员,小米厉害的地方就在于,它不仅仅继承了这些快速消化并形成产品的能力,还创造出极具爆发性的营销模式,参与感也好,粉丝经济也好,关注用户也好,小米能够制造出的声音,比原来市场玩家更大。

事实上,小米模式正在泛滥,从手机到智能硬件,从小家电到玩具,从服装到家具,从水果到海鲜,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借助互联网的平台,用冲击力的数字、用各种看得懂看不懂的专业对比、用有情怀的故事,提升着产品的逼格,并且越来越关注用户的连接,这一切,你可以在淘宝、京东以及各种各样的电商平台上,看到那些精美的宣传,在微信上看到各种会员的服务和活动,这些新兴的品牌,借助着中国优秀的制造能力,辅以微创新,开始从会造产品到会卖产品的路上迈进。

不过,陶醉和沉浸在这种模式带来的快速成功又是危险的。这种模式的危险性在于,它像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灵丹妙药,太多的公司想通过这样的捷径来一夜爆红,而爆红之后的公司又会更依赖于这样的捷径。但是,这些捷径会逆向激励产品创新,长远基础投入大的苦活没人愿意做了,有噱头的微创新加上低价才是首选,这就是苹果总设计师Jony Ive曾炮轰小米所说的“剽窃和懒惰”;另一方面,过多的互联网营销也在透支人们的关注力和信任感,天天被各种打鸡血式的产品宣传也会让人受不了,边际效用也在递减。

这一幕,在国内智能手机市场上已然出现,一波比一波强的高大上发布会加互联网营销,每个产品看上去都好得不能再好了,价格实在得不能再实在了,但实际上每个更好产品真正的核心都是人家的:如果没有更好的高通芯片、没有更高级别的安卓操作系统、没有更强大的索尼镜头、没有更牛的康宁玻璃,这些智能手机还有什么好高大上的?没有了人家的创新,这些厂家还能编制出怎样的情怀?

小米加大产业链的投资,往好的可以说是生态布局,但也正是创新的窘境和对捷径的依赖,当手机领域紧随对手到了一定的时候,就面临真正大投入的基础创新了,这时候不是几个七字诀就一定能解决的,也未必是能快得起来的。自己设计芯片?自己研发弯曲屏幕?自己开发一套系统?这些难啃的真正高科技的硬钉子,似乎并不是小米标榜的互联网思维所擅长的。而继续向其他产业链延伸,去教会其他会造产品而不会讲故事的企业,轻松享受营销和渠道创新带来的红利,这才是小米现实的选择。

所以,即便小米的估值依旧节节上升达到700亿美元的天价,即便雷军复制100家小米的雄心壮志也唾手可得,小米模式也只是中国制造能力变迁的一个缩影,它的神话会随着营销红利的褪去而回归平静。也许,经过这一轮互联网思维狂飙下已经积累了庞大原始财富的小米们,是时候该“慢”一些,保持一颗对真正“创新”的敬畏之心,想想如何做些真正称之为伟大的事情了。

猜你喜欢

捷径神话小米
传递
东方神话
捷径,是更漫长的道路
上了985才发现,拼命读书是大多数人的捷径
神话之旅——奇妙三星堆
神话谢幕
杜小米的夏天
读《幸福的小米啦:小米啦发脾气》有感
可爱的小米
放弃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