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融合式”人才克服学生就业不适症
2014-04-29金彦龙
金彦龙
校企联合培养、优势互补是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为企业培养和提供特定规格人才、满足企业需要的最好方式。近年来,辽宁省渤海大学管理学院与锦州银行深度合作,按照银行的用人需求,实行定制式培养,即由银行提出用人岗位及岗位能力需求,按照锦州银行的岗位设置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專业培养,完成金融相关专业知识授课,掌握零售银行、财务结算、信贷和国际业务四个主要专业的全部理论与实践知识。
在此过程中,锦州银行通过“介入”“定项”“实训”式培训方式加以配合。学校根据企业的岗位需要,培养学生具有恪守诚信、敬业爱岗、甘于奉献的道德品质,具备结构合理、专业突出、上岗必备的知识体系,能胜任储蓄柜员、理财经理、国际结算等岗位工作,做到按需施教,达到银行所需的能力标准,达到校企共同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
校企双方按照深度合作的办学模式,根据学校统一的办学方针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企业对目标岗位人才的定制化需求办学,提出校企合作“融合式”人才培养的原理、方式和制度,为学校和企业开展深度、可持续合作提供一种有效的参考模式,探索出切实提高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通过与锦州银行的合作,学院总结提出校企合作的“融合式”人才培养机制。
一是人才培养目标的校企一体化定位机制。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强其适用性,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就不能单纯从专业的系统性角度出发,还要综合考虑企业的实际需求,以及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这就需要改变传统模式下学校单方面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做法,探索学校在校企合作框架下应该考虑的因素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同时,了解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利益需求和用人质量要求,探讨校企双方认可的人才质量标准,并以之为基础,在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目标上相互渗透,做到目标相融,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校企一体化定位。
二是课程体系的校企协同设计机制。通过校企合作协调设置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与企业工作过程相互渗透,理论知识与企业所需紧密结合,完全按照企业的工作岗位、工作流程来设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校企双方对课程体系进行协同设计,主要针对“企业工作流程与岗位的能力要求——课程结构与内容”的关联机理进行研究,包括正确识别企业的工作流程和岗位,分析企业流程中的岗位职责和典型工作任务与课程教学内容的对应关系,探索企业流程、岗位群与课程模块、课程体系之间的对应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与企业用人要求相一致,才能准确体现和反映一体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是教师队伍的校企交叉任职机制。师资队伍是衡量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主要指标,所以很多学校都会不遗余力地提高教师队伍的高学历比例。诚然,这样可以大大增强学校的科研能力,但是这些教师往往从校门到校门,缺少企业经验,因而无法培养出企业所需的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组成教师团队,交叉兼职,并对教师团队的任职标准、授课内容、授课时间、授课方式、授课过程质量控制和效果评估等内容进行制度设计,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四是人才质量评价的职业化机制。评价和考试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考核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化能力、岗位工作能力,必须将学校考核和企业员工考核联系起来。因此,人才质量必须按照职业化的模式进行评价,在校企合作的框架下,学生的质量评价应以企业员工的职业能力标准为准。分析评估人才质量职业化的影响因子,提炼出职业化评价的必要指标,形成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按照指标对每个学生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输入考核系统,综合计算出学生的最终成绩。
五是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通过对大量校企合作的调查发现,很多校企合作要么有名无实、要么虎头蛇尾。究其原因,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在合作之初,没有充分考虑双方的利益得失,没有建立一套双赢、规范的管理机制。因此,良好的保障机制决定了校企合作是否顺利进行,进而能否培养出企业所需的适用型人才。建立一个致力于资源与行为融合的组织机构,成立理事会及相应的学院,并配备相应的教学资源,有助于企业与学校的进一步深度合作,激励和约束机制要能调动校企双方合作的积极性,同时化解合作危机和不利影响。
“融合式”人才培养机制的提出和实践,改变了传统的学校评价人才标准模式。从现实来看,校企合作培养是人才培养的方式之一,能培养与工作岗位相对接的人才,有效克服学校教育与用人市场脱节的局面,培养出适应岗位需求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