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阅读带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2014-04-29曲玉娟
曲玉娟
【摘要】阅读开启人们的心智,启发人们的思维,打开世界的大门,拨开历史的神秘面纱。要想在语文方面提高造诣,提高阅读水平必当是首选。阅读为学好其他科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的同时,对于语文能力的提高,也是至关重要的。并且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在教育阶段的初期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本篇文章就如何提升阅读能力展开讨论,希望对小学语文教学提供建议。
【关键词】思考 互动 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85-01
俗话说,多读书,便能悟出其中的道理。由此我们便知阅读的重要性,再难理解的东西,多读几遍,它的含义也会跃然纸上。并且,阅读可以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开拓视野,提高审美,同时,对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所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迫在眉睫。要切实的提高阅读,老师的作用尤为重要。在阅读初期,教师应该抓住学生天真烂漫的天性,从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开始,以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为切入点,声情并茂的领读学生,让学生融入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循循教导,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老师应该调整固有的教学方式,以适应新课标为目的,使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切身感觉处在课堂像是在游乐场里,那样,教学的效果将事半功倍。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改变以往整个课堂以老师为中心的旧观念,放开整个课堂,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让学生感觉到在整个课堂的存在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交流、思考,掌握所学的内容。让整个课堂都活跃起来,让所有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让学生真实的爱上课堂。放弃填鸭式的旧的教学方式,一味的对学生进行灌输,那样只会适得其反。比如,在学习完简单的生词之后,教师应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如果时间充裕,可以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这样,整个课堂就活跃起来了。学生积极的参与进来,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新学的生词的印象,还能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与此同时,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此时,教师应该适当的给予点评,找出其中的闪光点和不足,让学生在娱乐的同时提高了阅读兴趣,提高了语文水平。
二、以提升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为目标
小学生的思想体系及思维模式还处在构建的初级阶段,他们的阅读量极少,知识有限,并且心理特征很单纯,这些限制了他们提问的水平,同时阻碍了他们阅读思考的能力。如果没有正确地加以引导,他们思考,提问的方式只能是停留在表面的现象,不能进一步的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更不能启发他们的阅读思考能力。所以此时教师应该以提升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为目标,适时的指导他们,让学生的提问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意义。并且,还应该让学生具有对事情的质疑态度,对不懂的事物,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样,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无形中就提升了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从而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最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母亲》一课时,作者写到母亲把一盘昂贵的新鲜的荔枝和一盘被削的不成形的烂沙果同时放在桌子上给来访的老师和同学吃时,脸上露出了慈祥的笑容。那么,老师可以提问为什么母亲对于同时出现在桌子上价格不同的水果毫无难堪之色?为什么母亲在客人来时,没有把昂贵的新鲜的荔枝藏起来?如果是学生自己碰到这样的事,他们会怎么样处理?学生可以就这三个问题展开思考,给予他们充分的思考时间去想,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让他们自由的去想象,没有正确答案,只有最好的答案。回答问题时,教师应该就学生回答的问题本身给予指导,适当的鼓励学生的思维闪光点,让学生体会到阅读思考的乐趣。更进一步的挖掘,激发出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阅读思考水平。
三、巧妙利用现代科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室配备多媒体已经司空见惯。而将多媒体和教学课堂联系起来,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巧妙利用多媒体,把原来一些枯燥的,毫无画面感和动态的东西搬上荧幕,使音、形、图,文等各个方面同时出现,借助于这一具体的情境,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效果,使原来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化,有效地刺激脑部活动,同时更使乏味的语文课堂焕然一新,对于提高语文的阅读能力,使学生爱上语文具有极大地意义。與此同时,对于提升整个语文教学都有极大的帮助。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有感情的跟读课文,这样,对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记忆和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总的来说,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在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水平的同时,应该注重方式方法,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流,进一步的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由于阅读能力的提升对于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鉴赏力,创新意识,想象思维力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而在小学期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个绝佳的黄金段。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不能忽视。而小学生在此阶段养成的良好习惯将会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宋晓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切入点“五定”[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