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官修之书(二)
2014-04-29帝言
帝言
《四库全书》是乾隆帝发起的旷日持久的两大文化工程之一。编纂的过程是对封建传统文化的一次全面总结和整理,对保存古代文献起了极大作用,拓宽了学术研究领域,推动了盛世的学术走向全面繁荣,促进了中国古代学术史上著名的“乾嘉学派”的最后形成。但是借聚书、访书之机,清洗了一大批所谓“违碍悖逆”之书,又对保存之书酌量改易,从而达到思想控制的目的,这对当时及其以后整个社会思想文化又造成了无可估量的损失。
《四库全书》书影
七万九千三百卷/清高宗敕辑
民国年据清乾隆年内府抄本影印
《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丛书,清乾隆皇帝敕辑。乾隆三十八年(1773)诏开“四库全书馆”,裒辑《永乐大典》之散篇,并收罗天下之遗书,包括先秦至清初文献典籍,内容广泛,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汇。参其事者四千四百余人,历时十年完成。《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三千四百余种,凡六千一百一十四函,三万六千三百八十一册,约九亿九千七百万字。对整理保存古代文献起了极大作用。
《四库全书》以丝绢作书皮,其中经部书用褐色绢,史部书用红色绢,子部书用黄色绢,集部书用灰色绢,分别贮于楠木书匣中,再放置在书架上,十分考究。《四库全书》前后共抄录七部,其中以文渊、文源、文津三阁藏本最为精致,疏漏较少;文宗、文汇、文源各本已亡失。现存四部中,文渊阁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文津阁本现藏北京图书馆;文溯阁本现藏甘肃省图书馆;文澜阁本散佚后补抄复原,现藏浙江省图书馆。
《永瑢像》轴
(清)华冠绘 纸本 设色
纵115.8厘米 横47.6厘米
永(1744 ~ 1790),乾隆皇帝第六子,号九思主人、西园主人。善诗文绘画,兼通天算,富文采,喜欢与文人雅士交游。乾隆三十八年领衔主持《四库全书》编纂工作。卒谥“庄”。著有《九思堂诗抄》。
图绘永身着夏袍,临池而坐。郁郁葱葱的翠竹,点染出江南六月天清丽的景致,也暗寓着被画者永的“君子”品质。人物为中国传统的肖像画写真法勾描,脸部先以淡赭色线条造型,绘出骨骼轮廓,再用赭色平涂表现肤色,最后以重墨描眉画眼,点提人物的精神和神韵。永对此幅形神兼备的画像很满意,在画幅的诗堂处作长题,并抒发感叹之词。
《阅微草堂笔记》
二十四卷/(清)纪昀撰
清嘉庆五年(1800)刻本
板框纵16.9厘米 横11.7厘米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撰写的笔记小说集,自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庆三年(1798)陆续写成。本书依序有序、目录和正文。序由纪昀门人盛时彦作。所记内容多是鬼怪神异故事,间杂考辨。文风质朴简淡,记事简要而多议论,宣扬正统的封建道德,书中关于风物民俗的记载,地名和物产的考据,至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楷书《乾隆御制诗》册
(清)纪昀书 纸本 乌丝栏 九开
纵12厘米 横17.8厘米
作品书乾隆皇帝御制《将军鄂辉等奏巴勒布归顺实信并班师回藏事宜诗以事》七言诗一首。诗后有纪昀跋语一则,赞美皇上以五十余年的卓越武功,使国家边圉敉宁,百姓长享太平之福。作品为馆阁体书风,点画遒美规整。
《御制题画诗》册
(清)刘统勋书 纸本 行书 二十四开
每半开纵26厘米 横20.5厘米
刘统勋(1699 ~ 1773),字延清,号示纯,山东诸城人。清雍正二年(1724)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乾隆元年(1736)擢内阁学士,累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加太子太保。他曾担任过四任的会试主考官,充《四库全书》正总裁。他性刚直,励清节。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时曾上疏弹劾三朝元老张廷玉及吏部尚书讷亲,刚直之声名震朝野,卒后谥文正。
此部诗册共计有两册二十四开。所录内容为清高宗弘历的题画诗。据款记看,是其在乾隆十七年(1752)任军机处行走时所作,时年五十四岁。此册用笔娴熟,结构舒畅,为刘统勋传世书迹中的代表作。
《永乐大典》
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 凡例、目录六十卷/(明)解缙、姚广孝奉敕编纂
2004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本
《永乐大典》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类书,初名《文献大成》。全书约三亿七千万字,引书达七、八千种,而且绝大部分已不传,因而成为蕴藏极富的辑佚渊薮。辑校《永乐大典》,既是编修《四库全书》的一个重要起因,又是作为《四库全书》编纂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开展起来的,共辑出佚书数百种,许多古书失而复传。《永乐大典》毁于咸丰年间英法联军之役,今仅存两百余册,更见辑佚工作的重要!
《东观汉纪》
二十四卷八册/(汉)刘珍撰 (清)杨昌霖等校勘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
武英殿聚珍版(木活字)印本
板框纵19.4厘米 横12.7厘米
《东观汉纪》为我国最早的官修史书,可以补正《后汉书》阙失之处颇多,惜已亡佚,杨昌霖等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杨昌霖,江苏吴县人。乾隆四十年(1775)进士,入《四库全书》馆,任校刊《永乐大典》纂修兼分校官。
《直斋书录解题》
二十二卷/(南宋)陈振孙撰 (清)邹炳泰等辑佚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武英殿聚珍版印本
板框纵19.3厘米 横12.7厘米
该书属目录学著作,传录旧书五万一千余卷。此书久佚,唯《永乐大典》载,清邹炳泰等从《永乐大典》等书中辑佚校勘,并增加按语,使其再度流传。
原书将历代典籍分为五十三类,属于经部者有十类,史部者有十六类,子部者有二十类,集部者有七类。该书无大序,只有八个增创或内容变化的类目有小序,用以说明原因。全书按类详细记载各书卷帙多少,撰人姓氏及官称,成书时间及内容起止,重要序跋摘录,史书考订,品批得失。
《水经注》
四十卷/(后魏)郦道元撰(清)戴震校勘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
武英殿聚珍版印本
三国时桑饮撰《水经》。公元六世纪初郦道元为其作注,是以河流系统为纲的古代历史地理名著,内容增加十倍多,叙述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水流的发源、流向及流域内的山丘陂泽,关塞隘障,历史遗迹,郡县乡亭地址。
《水经注》因为是在雕版印刷术前五百多年问世,其流传完全依靠传抄,久之残缺讹漏不少。戴震利用参加编修《四库全书》的机会,根据《永乐大典》所引名,诸条详细参校,补正七千二百九十一字。使数百年“绝无善本”之书“神明焕然,顿还旧观”。
《旧五代史》
一百五十卷/(宋)薛居正等撰(清)邵晋涵辑补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武英殿刻本
邵晋涵(1743 ~ 1796),字二云,浙江余姚人。清经学家、史学家。入四库馆任纂修官,与修《八旗通志》,著有《尔雅正义》等。主持纂辑的《旧五代史》,被公认为最好的一种。其中《梁太祖纪》原帙已失,将散见于《永乐大典》各韵者一一辑录排纂,辅以《册府元龟》等书引文,又据行文书法恢复原书体例,达到恢复原书面貌十之八九的良好效果。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
二百卷 卷首四卷/(清)纪昀等纂
清乾隆年武英殿刻本
这是在《四库全书》编纂过程中产生的一部解题目录。收录书目万余种,先秦至清乾隆以前中国古代重要典籍基本包括在内。除品种丰富外,它的分类体系严谨,提要编写方式新颖、全面,继承了此前各代的目录学成就,反映了十八世纪中国学术的最高水平,对后世学子的读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文津阁撤出本《读画录》
四卷/(清)周亮工撰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
《四库全书》撤出本
版框纵22.3厘米 横15.5厘米
明末清初画家传记。乾隆于五十二年(1787)重新审阅文津阁《四库全书》所收之书,查出本书有“人皆汉魏上,花亦义熙余”之句,怀疑属明遗民作者以“义熙”作喻,暗含反清之意。因此,本书与其它十一种书从《四库全书》中撤出,并在社会上查毁相关版本。
南三阁撤出本《南北史合注》
一百九十一卷/(明)李清
《四库全书》撤出本之一
李清,字心水,号映碧。扬州兴化人。明末清初史学家。崇祯辛末进士。官至吏科给事中。入清不仕。有《澹宁斋集史论》、《三垣笔记》等。
是书仿《三国志注》体例,合宋、齐、梁、陈四史为《南史》,魏、齐、周、隋四史为《北史》,博采《通鉴》诸书,参订异同差讹,堪称信史。《四库全书》收入史部别史类,乾隆五十二年(1787)因所谓对清太祖不恭,将李清著述从《四库全书》中撤出,共撤出十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