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课程考核评价改革的思考

2014-04-29孙秀兰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成绩分析考核评价课程

孙秀兰

摘要:学生成绩是评价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效果、反映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指标,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现从阜阳职业技术学院三个学期的学生成绩分析入手,探讨高职课程考核评价问题,并对高职课程考核评价改革提出建议。

关键词:成绩分析;课程;考核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4)03-0019-04

我国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教学活动是学校工作的核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课程考核评价是对教学工作的全面检验,是对教学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主要手段, 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助推点。现就阜阳职业技术学院三个学期的全部课程成绩进行综合分析, 以总结经验, 找出问题, 为推进高职课程考核评价及教学改革提供客观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阜阳职业技术学院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2012-2013学年度第一、第二学期三个学期期末的全院学生成绩进行分析。我院学期期末学生成绩的评定是根据各专业课程标准要求,由平时成绩(30%)和期末考核成绩(70%)构成,称为总评成绩(以下分析的是总评成绩而非卷面成绩),其中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是出勤、平时作业、实训报告、讨论发言、课堂表现等几项指标,课程考核方式主要分为考试和考查,考核方式为考试的课程一般是在期末安排闭卷形式的考试,考试试卷是由校内任课教师命题、阅卷统分,考核方式为考查的课程主要采用学生学习心得总结、学生作品、课程论文等方式考核。《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成绩是学生参加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水平考试成绩,《大学英语(2)》的成绩是学生参加全国高等学校应用能力B级考试成绩。学生成绩统计完整,确实可信。

1.2 方法

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软件统计分析我院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2012-2013学年度第一、第二学期期末全院学生总评成绩,从及格率分布、优秀率分布等方面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及格率分布情况(以课程为单位所占的比例)

3 分析与讨论

通过对我院三学期全院所有课程的及格率、优秀率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以下特点:一是总体上来看,平均及格率、优秀率均呈现逐学期递增态势。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2012-2013学年度第一、第二学期全院课程门数分别是277、356、286,平均及格率分别为90.14%、93.17%和95.16%,平均优秀率分别为12.78%、14.91%和18.14%,其中学生成绩优秀率在60%以上的课程所占比逐渐提高,从2011-2012(2)学期的2.9%提高到2012-2013(2)学期的5.59%,与此相反的是,优秀率为0的课程所占比逐渐降低,分别为15.9%、15.73%和14.34%。二是实践类课程的成绩普遍提高。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因此实践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力度逐步加大,成效也日益明显。独立实践类课程在及格率为100%、优秀率高于60%等指标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以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数控技术专业为例, 2011级、2012级两个年级共开设3门独立的实践模块课程,分别为《轴承磨工技能训练》、《钳工实训》、《车工实训》,三门课程的及格率均为100%,《轴承磨工技能训练》的优秀率为34.33%,《车工实训》为50.01%,均高于全院课程优秀率的平均水平。三是考核方式为考查的课程成绩普遍高于考试课程成绩。从及格率这一参数来看,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全院共有66门考查课,其中64门课程的及格率在90%以上,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92门考查课中有88门课程及格率在90%以上,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70门考查课中有69门课程及格率在90%以上。从优秀率这一参数来看,三个学期课程优秀率超过60%的课程分别有8门、16门、16门,其中考查课分别占到75%、75%、81.25%。三学期优秀率为0的课程门数分别为44、56、41,均为考核方式为传统笔试的课程。

4 高职课程考核评价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在当前高职生源呈现多元化、质量逐年下滑的情况下,高职教育的立身之本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加强对课程考核改革的研究和探索,深入推进课程考核系统化改革,建立符合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多形式、多层次的课程考核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应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坚持知识、素质和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以岗位任职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以能力训练为主线,形成以“三多”为主体的综合性评价,即利用多种评价手段、多种评价形式和多方评价主体来衡量学生学习情况。

4.1 关注学生发展,注重评价目的双重性

传统的课程考核评价往往是在教学之后进行的一种孤立的、终结性活动,目的在于对学习结果进行判断。课程考核评价应关注学生发展,注重评价目的双重性。课程考核评价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检验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掌握情况,帮助教师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是为了对学生的学习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强化能力,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

4.2 刚柔结合,注重评价方式多样化

在传统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中,期末终结性考试是最主要的评价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来检查教学工作的好坏、教师水平的高低、学生学习的成败,从而导致全体师生注重的是分数、等级。课程考核评价应刚柔相济,“刚性”考核指对于基础性的知识点,易量化的内容可采用在期中、期末安排闭卷考试,以保证评价的覆盖面和深入程度。“柔性”考核是指对于学生的探究、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考核,难以量化,可采用开卷、面试方式,采用大作业、调研报告、读书报告、作品展示、课程设计与课程论文等成果性考核,采用实际操作、模拟操作、情景描述、课堂口头问答交流等操作任务考核,采用计算机网上考核,学生笔记、学生学习总结、小组协作与配合意识、团队贡献等自我评定与小组评定考核形式。如,强调职业技能的专业核心课程可以根据实际工作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分配项目课题,学生自行设计并实施解决,完成相应的任务。课程考核应采用两种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来全面评价学生,学期末的课程终结性考核和与过程性考核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相辅相成,形成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结果可以采用百分制,也可以采取等级制,综合评分制等。

4.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注重考核内容综合化

传统的课程考核以内容单一、老化的的理论考核方式为主,一般设置选择、填空、简答、应用题等题型,这一方面会导致学生死记硬背,搞考前突击,寄希望于教师考前划重点,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范围,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学习兴趣降低。另一方面,这类考核难以体现高职教育重视操作与实践的特点,无法衡量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与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背道而驰。高职课程考核内容要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高职课程考核要增加动手操作考核内容,特别是职业核心技术模块课程要重点考核学生掌握综合性知识情况,尤其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大独立实践操作类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试行课程考核与国家或国际相关的技能等级考试合并,增加权威性。对于理论-实践类课程,要提高实践操作技能考核的比重,以职业核心技术模块课程为例,其实践操作技能所占比重应不低于60%。对于纯理论类课程,考核方式采用传统笔试,考试命题应严格依据课程标准,题型应多样化,减少客观型、单一知识点试题,增加主观型、综合运用型试题,使评价内容包含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因素,既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要求,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课程考核评价强调基础,重在应用,贵在综合。

4.4 多方参与,注重考核主体多元化

目前高职院校课程评价主体比较单一,大多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这种以学校为本体、注重内部的课程评价,一方面忽视就业市场的需求,脱离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要求,导致学生脱离社会实践,影响学生的发展,降低课程评价的有效性和可信性,另一方面,在课程评价过程中,教师掌握着课程评价的决定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评价的地位,这种评价关系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潜能和个性的发展。高职课程评价要改变单纯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积极吸纳行业企业专家、实习单位人员、用人单位人员、学生成为课程考核评价的主体。课程考核评价要走出教室、实训室,进入行业企业一线,实行由实习单位、用人单位、社会和学校多方共同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考核的评价机制。增加学生在校外课程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的学时比例,企业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完备、真实的工作环境,充足的实训耗材,完善的实训设施,校企双方根据课程培养目标共同评价学生的课程实训过程和结果。在校内注重学生评价,构建由学生自评、团队互评、教师对学生评价组成的课程评价体系,调动学生参与课程考核评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综合、客观、合理地衡量学生的课程学习和发展情况。

4.5 融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注重评价标准科学化

传统的课程考核评价标准是根据课程标准或教师、教材编者等的意图指定的,主要是以学生的成绩为依据,是“相对标准”,具有明显的局限性。高职课程考核评价不要依据课程标准和办学行为要求,还要依据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标准,建立科学化课程评价标准,有效开展课程质量评价。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真正体现“技能本位”的教育思想,高职院校应逐步强化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将行业企业对该课程的评价标准引入到课程考核评价中来,有力推进课程评价体系改革。一方面,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有效衔接,将职业技能标准转化为高职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对职业标准的要求进行分解和量化, 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中来, 使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标准相适应,以达到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另一方面,将职业技能鉴定与学校课程考核评价工作接轨,互认课程评价与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结果。取消某些课程的考试,采用职业资格证书和行业标准达标来替代传统的课程考核评价,学生获得了该专业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和达到行业标准就等同于取得了课程成绩。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院校课程评价合理与否,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高职院校应结合办学特色和专业目标,深入推进课程考核系统化改革,实现考核目的双重性,考核形式多样化、考核内容综合化、考核主体多元化、考核标准科学化,使课程考核评价真正起到检验教学效果的作用,并以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推动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变革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达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以考促用、以考促改的目的,实现学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

参考文献:

[1]唐 逖.高职学生成绩评价方法改革[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5).

[2]朱金福.表现性评价在高职项目化课程考核评价中的应用[J] .职业技术教育,2011(26).

[3]刘轶宏,董绿英,潘峰.基于双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课程考核模式探索[J] .职业技术教育,2010(32).

猜你喜欢

成绩分析考核评价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学生成绩分析系统
基于Apriori算法的高校学生成绩数据关联规则挖掘分析
任务驱动法在压缩机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构建
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中《儿童常见病护理》课程教法的实践与研究
基于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的成本控制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移动互联自主学习考试平台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