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三复读生“自我设限”行为的心理分析与治疗

2014-04-29上官连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个案辅导自尊归因

上官连

〔关键词〕个案辅导;自尊;自我设限;归因

一、问题的提出

自尊也称自尊心,是指个体对自己作出的并通常持有的评价,它表达了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表明个体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成功的和有价值的。作为一种比较稳定的自我情感,自尊以深层次的心境形式存在于人的心理背景上,直接制约着人的情绪情感,间接影响人的认知、动机和社会行为。

自我设限是指个体针对可能到来的失败威胁而事先设置障碍,为失败创造一个合理的借口,从而保护自我价值、维护自我形象。它是个体自尊受到威胁时所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策略。高中生正处于青年初期,自我意识发展迅速,独立意识大大增强,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心理也十分突出。他们非常关心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及自己的社会地位,表现出强烈的自尊需要。然而高中生面临太多的压力和考验,尤其是高三复读生,他们不仅承受着“非考上不可”的升学压力,还要承受亲人对他们的殷切期望、与同学比较的压力,甚至周围人群对他们的歧视,诸多挫折使他们的自尊需要得不到满足。本文呈现了一位高三复读女生的“自我设限”行为问题及其干预过程,希望能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实践参考,也希望能引起大家对复读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

二、个案情况与测量方法

1.个案情况

小梅,女,19岁,是一名从农村转来县城中学的高三复读生。去年因为填错选择题答题卡,她没能考上心目中的理想大学,所以选择回来复读,复读分数为 540 分(分数超过本科二批A线)。

开学后,她作为插班生和应届生一同上课,她也暗自庆幸:终于不用到复读生“集中营”去了。觉得学校领导能对她一视同仁,她对未来充满信心。可好景不长,这种愉悦的心情很快被埋怨、烦恼、气愤所代替。

一周后,班里重新编排座位。班主任安排她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她埋怨:“为什么老师要把我流放到‘垃圾区?”更让她气愤的是:第一次月考她超水平发挥,取得了 620 分的不错成绩,可班主任偏偏不相信,并且质疑她:“能考这么好还需要回来复读吗?”(并非她亲耳听到)渐渐地她发现自己没有被提问的机会,也得不到老师关注的目光。她觉得发生的这一切都缘于她是一名复读生,因而十分苦恼、焦虑,一想起自己的“遭遇”就觉得胸闷、心慌、手脚僵硬,学习成绩也开始下降。

班主任评价说,小梅成绩不错,上进心也很强,但性格有点内向、敏感,没有什么朋友。她上课时常低着头,回答问题显得有点紧张,有时甚至脸红;很在乎别人对她的看法,同学之间一句玩笑话她都要琢磨老半天,说到伤心处时会郁闷上好几天;最近,在交给语文老师的周记中吐露许多不满,比如对老师的教学方法、座位的安排等很不满意。

小梅生长于一个单亲家庭,三岁时父母离异,从此再没见过父亲。她从小跟随姥爷一起生活,由于姥爷“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对小梅的管教也就特别“严格”。而母亲为了生存,整天忙于做生意,疲惫不堪,无暇照顾她。为了不给经济本来就不宽裕的姥爷家增添负担,母亲从小就告诫小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给别人添麻烦。”

2.测量方法

SCL-90:当前较为常用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对有心理症状的人有良好的区分能力。测验包括九个因子,采取5级评分制(1~5),因子分高于2的为阳性项目,总分超过160的提示阳性症状。小梅得分:总分215分,详见第37页表1。

SES: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由Rosenberg于1965年编制,用以测量个体的整体自尊。量表有10个题目,采用4级评分制,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总分范围是10~40分。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都符合测量学水平。小梅得分:35分,表明自尊水平极高。

SHS:李晓东等修订的自我设限量表(self-handicapping scale),包括14个项目,采用6点量表形式。量表得分越高,表示自我设限的特质越明显。SHS内在一致性系数为0.79,重测信度为0.74。各项目和总量表分的相关在.48和.70之间。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小梅得分:65分,表明其常使用自我设限行为。

三、原因探究

自我设限理论认为,个体面对可能到来的失败威胁时,常会预先给自己的表现设置一些障碍,为潜在的失败创造一个合理的借口,从而维护或提高自尊,降低失败内归因的恐惧。本案例中,小梅认为自己很可能在新环境的学业竞争中达不到自己的理想目标(重点大学),于是事先设计了一些真实的事件(生病)作为障碍,这种障碍是为了给学业竞争失败寻找借口,以此来保护自我价值(如果将来我考不上重点大学,不是我能力低下,而是因为我生病了)。她的自尊及自我设限测验得分都很高,也说明她具有高自尊、高自我设限倾向的人格特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敏感、多疑、脆弱的个性特点

小梅的性格与她成长的环境和家庭教育密切相关。首先,她是寄养在重男轻女思想严重的农村姥爷家的。为了能在这个家庭立足,不被嫌弃、歧视,她必须学会乖巧、勤奋、隐忍,做每一件事情都得小心翼翼、先揣测大人们的心思,这种行事方式让她形成了敏感、猜疑的个性。其次,她与父母之间过早分离,缺少父母的关爱、支持,未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这在小梅的心理留下了阴影,阻碍了其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及自尊的

发展。

2.期望与现实的心理落差

小梅凭借自己的毅力和好胜心在农村中学脱颖而出,取得相对优异的成绩,享受着优厚的“待遇”。转来县城后,环境的变化让她感到对自己学业能力的不确定,对生活的控制力在减小,地位也不再那么突出。强烈的心理落差使她对现在周遭的一切都感到很无助。

3.完美主义的认知方式

小梅做事谨慎,追求完美,过分在意别人对她的评价,哪怕是很小的失误都会让她难过好几天。完美主义者往往会给自己设定过高的目标,又过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错误上,常置自己于失败恐惧的情绪状态中,以致不能用成熟的方式应对、解决问题。

4.挫折归因不当

调换座位对于普通同学来说可谓“天经地义”,而这对于小梅来说却是一件“荣辱攸关”的事件。她倾向于将情景中不明晰的信息当成具有挑衅意义的信息,选择性地输入具有敌意的信息,对他人的行为存在归因偏见。而且她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往,遇到困难、委屈也不会向人倾诉,只把事情埋在心底。长久以往,自尊心严重被压抑,并内化为不良品质。

5.“复读生”压力过大

大部分的复读生都有“时不我待,非考上不可”的想法,这容易让他们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小梅是因为高考失误,带着一丝“遗憾”和“不服气”才回来复读的,心中更强烈希望大家不要以“有色眼镜”看待复读生。

四、治疗过程

1.理性情绪疗法:宣泄怨气,积极应对

理性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简称RET)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件不正确的解释和信念;事情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所以想要幸福快乐地生活,必须放弃非理性信念和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建立起合理的、正确的理性观念。小梅的观念里存在不少“应该”“必须”等非理性信念,如我学习好就必须坐教室前排位置、我必须获得生活中每一位重要他人的喜爱和赞许等。

首先,我积极主动地引导小梅诉说自己的不幸、不公及不良情绪,充分宣泄本身就能减轻来访者的精神压力。小梅觉得自己受到长时间的“歧视”,心中肯定积累了不少的怨气、怒气。负性的“心理势能”累积越多,危险性越大。其次,向小梅指出其存在诸如“我必须坐教室前排,后排是‘垃圾学生坐的”等非理性信念,困扰正是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和想法导致的。最后,通过与不合理信念质辩的技术,帮助小梅意识到信念的不合理,进而放弃这种不合理的信念,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

2.心理投射理论:问题外化,减轻焦虑

所谓投射就是一种潜意识的自我心理活动,是个体把内在心理内容外射给对象(人或物),进而认为这些东西是对象固有属性的过程,即把事物特性吸纳并内化的过程。被投射的内容往往是个体心理深层的图式,与个人的生活经历、原型、情结、文化密切相关。整个投射过程是在无意识中完成的,所以投射者自己并无察觉。

小梅觉得人们对复读生是存在偏见、不怀好感的,这恰好是因为她自己对复读生抱有偏见。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为了减轻压抑在潜意识里“自己看不起自己”的焦虑,个体会将此想法外射到他人身上。一旦形成这种认识,她就会搜索种种“蛛丝马迹”来印证自己的猜想,“自我预言”往往向着预期的方向发展,结果在心理上自圆其说,却在误区中越陷越深——投射到负性情感上时体验尤为强烈。但事实上,小梅所受的“歧视”往往与客观事实不符,只不过是她把自己心里想象的东西投射到了被猜疑者身上而已。小梅SCL-90的偏执因子得分较高,也说明她存在较明显的投射思维、敌对猜疑、被动体验与夸大等思维特点。

3.读书治疗:借助榜样,趋近目标

读书治疗(bibliotherapy)是通过指导患者或当事人阅读指定的文学材料,改变其错误认知,纠正不良情绪,坚定意志,培养良好人格,塑造适应性健康行为的一种认知性方法。读书治疗并非简单地阅读一本书,而是实施者、图书及当事人三者之间产生互动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当事人在投入阅读的过程中,对故事内容及相似经验产生认同,并将自己的主观经验投射其中。当事人在移情的过程中释放情绪,并获得领悟与洞察,调适与建构新的观念,最后修正自己的行为与态度,或者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阅读的动力过程要经历三个阶段的心理历程:认同、净化、领悟。

通过交谈,发现小梅比较爱阅读人物传记及励志故事,因此推荐她阅读当前成功人士(如俞敏洪、马云等)的成长故事,阅读完后,请其就书中某一情节或主人公发表相关见解,谈谈有何收获等。

4.人本主义疗法:认清自己,提高自我效能感

人本主义疗法的创始人罗杰斯(C.Rogers)认为:人是完全可以信赖的,人的自身内部有理解自己并改造自我概念和指导自己行为的丰富资源;只要提供适宜的环境气氛,这些资源就能被开发出来。这种适宜的气氛主要有三条:真诚、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共情。因此,我给予小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尊重,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她自由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自己探索、发现和判断自我的价值。

五、讨论

经过大约三个月的心理辅导,对小梅再次用SCL-90测试,结果显示大部分的因子分都有降低:总分149分,见表1。

表1 来访者在干预前后SCL-90各因子得分

项目 躯体化 强迫 人际 抑郁 焦虑 敌对 恐怖 偏执 精神病性

分值(前) 2.2 2.5 2.6 2.8 2.5 3 2.1 3.4 2.3

分值(后) 1.7 2 1.8 1.9 1.6 2 1.3 2.0 1.6

小梅胸闷、心慌的症状得到缓解;对 “复读生”三个字没有那么敏感了;上课也能够主动提问,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半年后她以607分的高分考取了广州某重点大学。本个案总的来说是成功的。从整个辅导过程中笔者得到以下启示。

1.加强高三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三是一个充满喜悦的“丰收”季节,大家关注的主要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很少有人会去考虑学生承受的各种心理压力。其实,越是紧张、繁忙的时刻越需要心理上的“援助”。高三教师应该提前告诉学生:高考就像爬山,每到一处都会看到不同的风景,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或现象,比如学习高原现象、心理饱和现象、“克拉克”现象等,帮助他们尽快了解并适应高三紧张的学习生活,以免遇到挫折时心灰意冷、惊慌失措。

2.指导学生正确归因

内化成功和外化失败的归因模式对个体具有适应性和建设性。学生把他们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能力、努力),而不是归因于外部因素(运气、任务难度)时,有利于增强其自尊心;防御性的归因模式避免作内部归因,不利于个体自我效能感和自尊水平的提高。所以,要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模式,需要引导学生对成功更多地作出能力和努力方面的归因。

3.自我设限行为是一把双刃剑

从短期的、情感调节的角度来看,自我设限是一种适应性策略,维护了个体的自我价值感,获得了“虚假自尊”的满足。但是自我设限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欺骗,是对困难的逃避。只有建立在自己的能力感、价值感及他人的尊敬之上的自尊才是真正的、健康的自尊。

4.维持合适的自尊水平

虽然自尊是青少年的一种积极心理品质,但并非自尊心越强越好。自尊的上限是自负,下限是自卑。自尊心过强容易导致学生盲目乐观、自以为是、听不得不同意见;自尊心过低会使学生自轻自贱、畏缩不前。心理学家曾用气球对自尊心作了形象的比喻:“一个没有气的气球毫无价值,然而气充得太满会容易胀破;只有气充得不多也不少,才会兼具观赏性与安全性。”

六、建议

复读生是校园里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前一次的高考“战斗”他们失败了,但他们并没有气馁,而是选择了重新面对,不向失败低头,敢于向命运说“不”,勇气可嘉、精神可贵。我们希望,在复读生自己端正认识、降低“责任”意识的同时,作为与他们朝夕相处的教师、同学,也不要用“有色眼镜”看待他们,其实他们也是一群有目标、有理想、敢追求、不认输的可敬可爱之人。

(作者单位:广东省吴川市第一中学,湛江,524500)

编辑 / 丁 尧 终校 / 于 洪

猜你喜欢

个案辅导自尊归因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请你们关心我
我真的不适合在这里读书吗?
女性主义视角下留守女童问题的个案辅导介入 模式初探
大学生自尊与人际关系相关关系的研究综述
高中生涯测评系统在生涯个案辅导中的运用
学校自评自主性缺失归因及强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