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角色”的民办高校课程建设研究

2014-04-29陈广山

计算机时代 2014年3期
关键词:角色课程建设民办高校

陈广山

摘 要: 课程建设的理论应该与其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相匹配,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民办高校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务实的专业教育,其课程建设应该为学生未来职业角色的扮演服务。把角色理论应用于民办高校的课程建设,目的是通过“角色课堂”中的角色扮演缩小角色期望与角色现实间的距离,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实践证明,基于角色的课程理论能够深化学生对于职业角色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

关键词: 角色; 职业; 民办高校; 课程建设;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4)03-62-02

0 引言

课程是专业的基本构件,专业是带有特定目标的课程的集合[1],课程建设的理念影响专业人才培养的结果。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都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但课程建设并没有反映民办高校学生心智的特点,所以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有必要探索和发展现有的课程建设的理论。

1 课程观

1.1 课程观中的误区

课程观是对课程的各种认识和看法的总称,包括对课程的概念、编制、实施、评价等各个方面的认识。目前,我国传统课程观念存在两个误区[2]:

⑴ 仅仅把课程等同于学生将要学习的教材知识内容,未能把学生从特定的教学活动方式中实际获得的学习经验也看成是课程的有机要素;

⑵ 仅仅把课程看作先于教学过程预先已经编制好的、现成的知识体系,不能从动态生动的角度看待课程的存在形式。

1.2 现代课程观

传统的课程建设以“知识”为本位,注重书本知识或间接经验的获取。教师只作为既定课程的阐释者与传递者,学生只是作为接受者与吸收者。现代课程建设以学习者的“经验”为本位,注重活生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的获取,注重个人知识、实践知识的学习;教师和学生都是参与课程开发的主体,他们既是课程的传递者与吸收者,同时也是课程的建构者与创造者。

课程观的发展一般说来要受到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大的方面的影响。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大众化教育的阶段,民办高等教育蓬勃开展却鲜有个性,还不存在适合我国民办高校学生心智特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建设的理论体系。

2 角色论

2.1 角色理论

角色理论是关于人的态度与行为怎样为其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及社会角色期望所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是试图按照人们所处的地位或身份去解释人的行为并揭示其中规律的研究领域[3]。

首先把角色概念引进社会心理学的是G.H.米德,后来的学者R.林顿、H.H.凯利和J.W.蒂博、J.L.弗里德曼等人认为:社会角色是关于人们在特定类型的关系中应当如何行动的一套规则。苏联社会心理学家Л.布耶娃认为,对角色进行社会心理学分析固然要求首先研究角色行为的主观因素,但是要真正认清这些主观因素的实质,就不应当把它们抽象化,而应当把角色行为的主观方面与客观社会关系密切联系起来。

2.2 职业角色

人们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受到角色规则的训练和教育的,偏离了社会角色规则会受到社会的排斥和制裁。职业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职业角色是社会角色的具体化,是必须扮演好的角色。在民办高校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进行职业角色教育,使学生确定职业角色,学习角色技能、责任和义务,通过“角色课堂”中角色扮演的实践提高应用技能,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务实选择。

3 基于角色的课程建设

3.1 角色标准

角色标准是指职业岗位根据需要而期待角色应该达到的行为模式或行为标准。角色标准包含一系列的技能和责任,基于角色理论的课程建设的前提必须要确定角色标准。角色标准的构建方法包括:

⑴ 下行法:是一种基于组织战略,并以流程为依托进行工作职责分解的系统方法。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战略分解得到职责的具体内容,然后通过流程分析来界定在这些职责中,该职位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应该拥有什么样的权限。

⑵ 上行法: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归纳法”。是从工作要素出发,通过对基础性的工作活动进行逻辑上的归类,形成工作任务,并进一步根据工作任务的归类,得到职责描述。

3.2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课程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是对课程的基本理念、性质、目标、内容、课程实施建议等方面的详细、明确的阐述,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可以根据课程目标与内容、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课程发展性要求等标准来确定。基于角色的课程标准根据岗位角色标准确定,是一种学校根据其教育思想和理念、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以教师为主体进行的适合学校特点和条件的校本课程建设策略。

以软件角色为例,软件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以真实的项目为载体,围绕完成每一阶段项目任务这一最终目标来组织教学内容,同一阶段的各门课程目标不再是松散的结构,而是一种高内聚,即都是为实现该阶段的项目任务目标而设置。因此,课程的设置首先要根据基础软件工程师所从事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每一阶段的项目任务,然后分析完成此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再进行归纳、梳理并分类,最终确定课程与课程教学内容,进而形成基于角色的课程标准。

3.3 角色扮演[4]

角色扮演是指个体根据自己所处的特定位置,并按照角色期望和规范要求所进行的一系列角色行为。角色扮演通过“角色课堂”[5]来实现,“角色课堂”是把学习内容角色化,学习形式角色化,学习过程和学习评价角色化。“角色课堂”是面向角色课程管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目的是让学生行动起来,重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求“知”。“角色课堂”在角色意识的驱动下,促进学生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由教学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角色实践缩小与角色期望之间的差距。

3.4 角色评价

角色实践达到目的以后,角色扮演的过程并未结束,角色评价是角色扮演的重要过程。角色评价标准包括内部和外部标准[6]。内部标准包括:行动者对自我概念解释和评价的重要程度;对角色目标及其行动路线的制定和实现程度;对不同类型的角色期望的领悟和实现程度;对角色规范的理解和遵从程度;对角色价值观念的认同和确立程度;对角色扮演技能的完善和熟练程度;以及对角色扮演效果的分析和评价程度等。

外部标准包括:社会、群体或他人对角色及其价值的需要和预测程度;社会对角色期望的生成与认定程度;社会对角色规范的要求和联系程度;环境对角色行为的影响和适宜程度;社会对角色行为的重视和评价程度等。

4 结束语

职业角色是社会角色的具体化,基于角色的课程建设意在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提高就业技能,由于能够把职业细化到岗位角色,因此对民办高校学生的来讲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笔者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改革实验中,根据角色理论对实验课程进行了重构,并通过“角色课堂”进行了基于项目的实验,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本研究表明,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民办高校的学生中进行职业角色规则的训练和教育,能够促使学生确定职业角色,学习角色技能、责任和义务,学生主动通过角色定位、角色领悟、角色学习和角色实践就能够确保“知行”的统一,有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当然,本文所述之具体岗位的角色标准尚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小强,彭隆辉.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专业制度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

高教研究,2009.5:8-10

[2]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3]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第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李娜.运用角色扮演激发学生内在动机的实证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2012.

[5] 梁恕俭.角色课堂:探究与表达的真正回归[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

2013.2:1

[6] 奚从清.角色论—个人与社会的互动[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角色课程建设民办高校
人力资源开发与智力资本提升的关系探析
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角色问题研究
关于动画人物角色设定中的服饰设计研究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