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德与恶意的边界

2014-04-29NULLAND

八小时以外 2014年10期
关键词:同情心蔡康永人文主义

NULLAND

一个厌恶妻子的糖果店主,某天在店里发现一个偷糖果的小女孩。一开始他十分气愤,想抓住她打一顿,但是转念之间心突然变软了,小女孩走后,他一声不吭地将柜台里最上层的糖果盘全部清空。但是小女孩开始偷第二层……糖果店主又试了好多方法,一直克制着没有当面揭穿。最后他不得不采取最“强硬”的方法,写了一张硬卡片:“再不要这样做了,要不然会毁了你的一生。”并把它和糖果放在一起,落款是“你的朋友”……

马拉默德笔下都是在底层挣扎的人:小贩、杂货店主、鞋匠、木匠、补锅匠、退休老人、没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这些人物在出场时往往形象不佳,脾气不好,带着种种恶习,“贪吃、任性、懒散、游手好闲、言而无信、欺软怕硬、心肠冷酷、小气吝啬”,以及各种纠缠人的疾病,“腰疼、背疼、牙疼、消化不良、咳嗽气喘”,还要加上身体上各种丑陋的缺陷,总之让人一看就觉得非常悲惨、残酷,甚至绝望。

但正是这些带有身体和精神缺陷的人,却常常突然从心底涌现出一股特别纯粹、毫无功利、甚至是缺乏判断力的善良,这种善良与乐善好施无关,只来自个人的同情心,或者说自我怜悯,就像是从他们早已死去的良心上所发的新芽。上面故事中的那个店主,他将自己完全投射到偷东西的女孩身上,以至柔情泛滥,行为失控。当小女孩被他妻子抓个正着时,他勃然大怒,反手将妻子打倒在地……

同时,马拉默德还描写与此种同情心泛滥的角色正好相反的另一类人,就是那种强求别人救助、讹诈别人同情心的人。《最后一个马希坎人》和《借款》都是后者,这两篇小说的角色都把得到别人的救助看作理所当然,如果对方不赞同,那就紧追不舍,誓不罢休,与其说他们在寻求救助,还不如说他们在收债。这两种人都比较极端,夸张、神经质。马拉默德正是在这类人群中写出了人道主义的光辉。

人道主义的核心观念是怜悯和博爱,是最古老的伦理学包含的基本内容。人道主义存在于人性深处,自生自发,无需施教。与之相区别的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看重文化的作用,将通过文化进行自我完善当作人生目的,追求高尚的人格,处事讲究礼仪和等级。人文主义只能是教育的结果,更容易在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中传播和发展。人文主义塑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但又容易滋生势利和虚荣。

马拉默德笔下的人物腼腆、羞怯而执拗,一点点恩惠就使他们感动得痛哭流涕,人格上显得非常软弱。他的小说没有形成鲜明的、咄咄逼人的道德意向,有时候反而是让人啼笑皆非。这更符合现代小说“去意向化”趋向。实际上,现代小说的这种趋向旨在发展出一种让人愉悦的平衡感。善恶与美丑得到同等体现,小说更趋向真正的现实,把判断力留给读者自己。马拉默德最好的小说是那些将美德和恶意放在钢丝上的作品,它们总能使读者的心产生一种失衡的震颤,就像人们在悲与喜、怜悯和怨恨之间感受到的。这种高超的技巧在他的晚年达到巅峰。

《猪逻辑》

作者/小邝出版/天津人民出版社时间/2014年1月 定价/29.80元

快樂就像在走钢索,稍不留神就会坠入忧伤;活着,如果不想只是等死,就别缩成一团:做与不做,是后悔和遗憾的拔河……

这是一本送给妻子的书,但却不是讲爱情。恰如扉页上印着的那四个字:献给杨瑜。送给女儿的书,唱给父亲的歌,献给母亲的花和捧到妻子手中的一把价格不菲的钥匙……似乎都不如一本献给妻子的书更浪漫。多年之后,如果你的丈夫依然愿意和你聊一聊自己的人生与梦想,职业和生活,分享生活中琐碎的感悟,愿意为你画一幅画,写一本书,就像少年时那样,那一定是一种说不出的幸福。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2》

作者/蔡康永

出版/湖南文艺出版社

时间/2014年8月

定价/35.00元

餐厅希望每个人都胃口好,员工希望上司心情好,即便是坐公交车我们也希望站在身边的人长得很漂亮……本质上,我们希望别人好,希望能和别人好好相处,然后自己过得更好。也许,就像蔡康永所理解的那样,说话原本就是一件“你快乐,所以我快乐”的事情。而这本书似练功的木桩,通过说话来演练如何才能与他人更好地相处。

《大学:过去,现在与未来》

作者/[美]安德鲁·德尔班科

翻译/范伟

出版/中信出版社

时间/2014年7月

定价/36,00元

大学,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青春、理想还是人生?安德鲁·德尔班科,哥伦比亚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2001年被评为“美国最佳社会批评家”。身为一名大学教授,他显然是从更加理性与宏观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从大学的目的、起源谈到未来的美丽新世界,作者的忧虑、思考与批判都使得这本书有一种沉重的力量。

“真正的大学将永远只有一个目标——不是去谋衣食无忧,而是探寻丰衣足食后的人生意义与宗旨。”

《论邪恶》

作者/[英]特里·伊格尔顿

翻译/林雅华

出版/湖南人民出版社

时间/2014年7月

定价/29,80元

如果排除掉家庭、社会、历史等客观原因的影响,那些毫无缘由的恶行是不是就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纯粹的邪恶?它是否是一种人类天性中令人恐惧的存在?显然,不同的文化对“邪恶”有不同的理解。

特里·伊格尔顿,英国当代思想家。他从西方文化内部探索,结合当代世界范围内的政治、文化争端,对“邪恶”的本质进行了思索与探究。

猜你喜欢

同情心蔡康永人文主义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滥施同情心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机器人让人们更具同情心
小精怪阿良的同情心
我必须爱一个真实的人
如何重构人文主义
有时,说的比做的更重要
教 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