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光影的少年
2014-04-29其他
其他
光的秘密
荷兰,莱顿,一间风车磨坊。
时值春季,4月里的一天,这一天天气晴好,磨坊的主人和往常一样干着农活,清点装满粮食的口袋,然后让自己的9个儿子搬到磨坊的二楼。这并不是农忙时节,所以工作轻松。磨坊主找出几个破损的口袋让小儿子缝补,吩咐他补好了就和哥哥们一起去搬口袋。缝补的活用不了多长时间,但小儿子却坐在角落里,装出一副很忙的样子,一直没有告诉父亲他干完了。他静静地坐着,明亮的阳光透过当地特有的雾气和窄小的窗户射进室内,形成一道奇妙的光束。
风从东面吹来,庞大笨重的风车转动着,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巨大的叶片越转越快,每一片都像抡圆了的大刀一样向天空劈去,劈断了那束射进屋子里的光束。每当叶片掠过,屋里便一片黑暗,然后很快又出现光亮,如此周而复始。
这是这个男孩习以为常的景象,可是在这一天却有所不同。这天一大早,捕鼠队来到磨坊里抓老鼠,他们把抓到的老鼠关在特制的笼子里悬挂在窗前。当光断断续续地从窗子射进来,奇妙的景象出现了:鼠笼被明暗交织的光影包裹着,呈现出难以言喻的色彩。男孩从未感觉到如此强烈的空间感,仿佛空气都变得立体、可见,成为画面的一部分。那一刻,这个孩子已经依稀地知道自己触碰了“光”的秘密,他恐怕没有想到,这个秘密将会和他的名字捆绑在一起,让他功成名就,也让他穷困潦倒。这个小男孩叫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茵,是欧洲最著名的画家之一。
伦勃朗作为这个磨坊主家庭中最小的孩子,自小就汇集了万千宠爱。繁重的农活有哥哥们担着,小伦勃朗有充足的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他喜欢绘画,却偏偏生在一个没什么鉴赏力的小村庄。村里的人常对他说:“亲爱的孩子,你画得真好,真不错,可这样不会有什么出息的。你在这里是学不会的。我们北方的人在艺术方面还不开化。南方的意大利才是你该去的地方。”然后列出一大堆去了罗马威尼斯学绘画的孩子的名字。每次听到这样的话伦勃朗都十分生气。他认为根本没有必要跑到意大利去学,始终觉得“出色的艺术家在乡村肉店看见挂在架子上的开了膛的死牛,他所观察到的东西比一个拙劣的艺术家在拉斐尔的故乡五六所美丽教堂上所观察到的要多得多”。
伦勃朗这番“狂妄”的理论在当地那些大人眼中被当成“异端”。他们劝说伦勃朗不应对“大师”心怀不敬,伦勃朗没少为这种事和他人爭辩:他并不否认意大利画家是最伟大的画家,他是在说居住在意大利的意大利人可以从意大利的题材中获得激情,我们生活在荷兰的人也可以从我们国家那些常见的题材而不是从一千英里以外的什么题材获得激情。
那个时候的伦勃朗觉得绘画不过是观察、感觉和领会某个特定的对象或观念,并把它们转化为线条和色彩,直到那一日在磨坊中见到了光和影的奥妙,他开始确信世界上的每个物体都被某种物质围绕着,光线、空气、空间……他自己也说不清到底是什么。但他知道这种物质肯定能借助明暗处理和五六种主要色彩表现出来。
伦勃朗开始了绘画上的“探险”,那将是一条无人走过的路。
成也光影
伦勃朗是家里最聪明的孩子,甚至可以被称为神童,14岁便考进莱顿大学。可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上学就是为了“让父母将来可以介绍说:‘这是我的儿子,法律博士。他们辛辛苦苦抚养我们长大也该得到一点宽慰。”
伦勃朗根本无心读书,他天天逃课,并在莱顿城结识了一位名叫贾普-斯旺纳伯齐的小有名气的画师。贾普精通意大利的“那一套”,即流行的风格和技法,伦勃朗便每天泡在他那里学画,直到有一天贾普亲自跑到伦勃朗家中对他的父母说,如果付学费的话,他有把握将伦勃朗培养成成功的、符合时尚的肖像画家。父母原谅了伦勃朗的逃学行为,一来是因为他们觉得伦勃朗走自己的路没有什么不好,另—方面,贾普开出的学费价格比莱顿大学低得多。
伦勃朗一边接受专业的画师的指导完善基本功,一边开创新的绘画概念,后来师从画家拉斯特曼,技法日益精进。几乎每一个画师在其初期都会选择一位业界大师进行模仿,此时的伦勃朗也不例外,他心中的“男神”就是大名鼎鼎的卡拉瓦乔——世界艺术史上的狂人。卡拉瓦乔是意大利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他在描摹人物神态和动作时展露出的画技无出其右,有一双像照相机一样的眼睛。他总能把握住最有戏剧性的一瞬间,并且让情节在画中的高潮之后有所延伸,引得观众不由得猜测故事下一秒的走向。可以说,卡拉瓦乔让画“活”了起来,这种风格在百年之后广受画家的追捧,但模仿者中却鲜有人能达到他的高度。伦勃朗崇拜卡拉瓦乔的技术。他每天早上都要画两个小时石膏人像,那日复一日的重复作业在旁人看来是锻炼熟练度,其实那是他在观察每一次绘画对光影把控的微妙不同。他模仿卡拉瓦乔那种把控瞬间和细节的画法相当纯熟,在此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风格一一在画面描述的情节之外,用表情描摹人物内心。有人评价他的作品能“画出人的灵魂”。
20岁出头的伦勃朗彻底展露出天才的一面,他画中那魔术般的光影效果自成一派,甚至影响到了后世的人物摄影。他在画中体现的布光方式被称为“伦勃朗式用光”,简单地说,就是在人物前45。的地方放一处光源,这样光线打在人脸上形成的明暗就是伦勃朗画中体现的效果,在今天的人物肖像摄影中,这一技术被广泛应用。
伦勃朗过硬的技术很快得到了绘画界的认可,以至于他在23岁时就已经开班收徒,不久后学生队伍壮大,伦勃朗的腰包鼓了起来。25岁时的他在阿姆斯特丹最好的地段买下最好的房子,在那里教学生的同时接受达官贵人的肖像订单,名副其实的年少成名。一时间他风光无限,挥金如土,娶了一位贵族的女儿做妻子,是不折不扣的人生赢家。
在肖像画中,有一种团体肖像画,由多个人共同出资,邀请画师把多个人像画进同一幅画里,就像今天的大合照。在当时,几乎所有的画师画出来的团体肖像与今天的大合照并无二致,每个人的相貌都平等地、无表情地出现在画面里,和大合照一样枯燥乏味,但是又因为出资者给出的是相同的价钱,这种构图是画师们避免厚此薄彼最好的做法。
伦勃朗不喜欢这种呆板无趣的方式,他总想找个机会画一幅与众不同的肖像画。34岁时,伦勃朗用自己标志性的布光法和叙事风格创作了一幅试验性质的团体肖像,没想到此画一出,整个画界都轰动了!这幅画就是著名的《蒂尔普教授的解剖课》。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巧合,他当年辍学的莱顿大学是世界上第一所开设尸体解剖课的学府。
让我们来看一下这幅《蒂尔普教授的解剖课》。画面右侧是这幅画的主角蒂尔普教授,旁边围坐一圈的是邀请伦勃朗作画的出资者。画面生动地描绘了那几个人听教授讲课时的瞬间,教授嘴唇微张,仿佛正专注地讲授知识,右手拿着剪刀,左手在做手势;几个出资者被赋予学生的角色,有人聚精会神地听课,有人面露疑惑地看着被解剖的尸体,有人心不在焉眼神游离,还有人故意避开目光,仿佛不忍直视被切开的尸体手臂…一这几个人的位置错落有致,虽然并不规则,但享受到了同样的光亮,于是每个人在画面中的存在感都是平等的,又不失独特,仿佛每个人都能把这个故事展开,充满了戏剧性。
对这样一幅画作,出资者实在不能更满意了,画界也给出了最高的评价,并且纷纷效仿。伦勃朗在一片喝彩声中站在了人生的巅峰。他知道自己成功了,他掌握了光和影的秘密,掌握了超越时代的画技和理念,他太高兴了,太得意了,自觉只要再迈进一步,就能将这个时代远远抛在身后,成为最伟大的画家。
败也光影
名声大噪的伦勃朗有了接不完的、来自社会各界的肖像画请求,这个时候他似乎已经着了魔,一接到活儿就把自己关在画室里几天不出来。虽然一幅画的酬劳就够他好吃好喝很长时间,可他就是停不下来,画技越来越成熟,人也开始变得病态。他不善理财,喜欢大把花钱,而雪片儿一样的订单让他从来不需要为钱发愁。这种状态持续到1642年戛然而止。
1642年的一天,一位火枪队队长带着全队16个人凑起来的钱来请伦勃朗画一幅团体肖像,每个人出了100盾,加起来可是笔不小的数目。伦勃朗欣然接受了这个请求,并且马上着手于画作的设计。这次人数虽多,但伦勃朗没有按流行画法那样把身着华服的人物安排在时髦的酒会上,而是通过观察火枪队的日常工作,为这支火枪队精心设计了一个场景——队长和副官带领全队做着出巡前的准备。
这幅画伦勃朗画得极其用心,说他集前半生的心血于这一画作中也不为过。这幅画中,队长和副官处在光亮处,仿佛被舞台聚光灯照射一般显眼,队长自若的表情、微动的嘴唇和抬起的手暗示着他正在下达指示,微微抬起的脚呈现出向前行走的动态,身后的火枪手正在装填火药,鼓手在擂战鼓,小女孩正好奇地看着这支即将出巡的队伍,画面人物分布得错落有致,身处暗处的角色和身处明处的队长形成鲜明的反差,极大地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伦勃朗在这幅作品中将光影效果和戏剧性发挥到了极致,被一致认为是其艺术的巅峰,这幅画就是被后世称为《夜巡》的不朽名作。
就在伦勃朗为自己的杰作得意时,却收到了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消息:火枪手们觉得自己付了相同的价钱,但是在画作中没有得到公平的对待,要求伦勃朗要么重画要么退钱。高傲的伦勃朗当然不答应,于是他被火枪队告上了法庭。
让我们再来看这幅画:伦勃朗为了追求明暗的对比,刻意将画面中的几位士兵置于黑暗中,这样一来就不再与画面中央的队长享受平等的照明;为了丰富细节和真实性,伦勃朗给几位士兵设计了头盔和面甲,使得他们的面目没能出现在画面里;为了让背景充实,伦勃朗安排了一些“路人”角色,其中包括那个“明亮”的小女孩,这更让火枪手们不满:“她凭什么出现在这画里,她给钱了吗?”
伦勃朗在法庭上极力辩解自己全是为了艺术:“藝术家的天职是创造美的形象,不是计算有多少个脑袋!,,可是法律却没有站在他这边。火枪队对伦勃朗大肆进行攻击,并最终打赢了官司。这场官司让伦勃朗输掉的不仅仅是金钱上的赔偿,还搭上了自己的后半生。
这件事发生后,找他画肖像的达官显贵明显减少,不仅因为伦勃朗的名声被搞坏了,还因为他们越来越不能接受伦勃朗这种相对“另类”的肖像画。
伦勃朗本人从不认为自己在艺术上的选择是错的。纵观他晚年的作品,每一幅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可以说在《夜巡》之后他的画技越发精致,理念更加超前,和那个时代的主流审美越来越远。
凄惨晚景
伦勃朗一直保有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可是没有人找他画画就意味着没有钱。伦勃朗的财产很快被挥霍一空,日子开始变得困窘。
事业和生活让他不堪重负,不久后家庭的变故又给了伦勃朗巨大的打击:贫困严重影响了家人的健康,他的儿子、妻子相继患病,因没有钱就医而去世,四个孩子只有一个活下来。伦勃朗靠着亡妻留给儿子的遗产艰难度日,久而久之成了一个孤苦伶仃、画着有钱人不喜欢的画的怪老头儿。唯一的慰藉是他的女仆亨德里克。这是一位淳朴而善解人意的姑娘,一个除了美貌和好心肠一无所有的人,也是伦勃朗后半生最大的支柱。她虽然目不识丁,但没有上流社会的条条框框,更能够凭直觉感触伦勃朗作品中的美和震撼。亨德里克由衷地崇拜着伦勃朗,困境中一直陪伴在他身边,为他操持家务,后来成为伦勃朗的专职模特,有了一个他们的孩子。伦勃朗在亨德里克那里得到了最后的爱情,可残酷的现实是:和这位女仆结婚他会失去前妻的遗产,那时他们将难以生存。此时的伦勃朗身体状况越发不好,除了画画几乎什么都干不了,伦勃朗只能和亨德里克保持情人关系,这层关系带来了新的压力,伦勃朗在画作不被人接受的境遇下又受到“道德败坏”的指责,他和亨德里克未婚生子被视为“通奸”,“丑闻”在阿姆斯特丹被传得沸沸扬扬,更没有人来请他画像。亨德里克被人骂作“娼妇”,虽然她依然坚强地和伦勃朗生活在一起,但接下来她生了一场重病,1662年去世。5年后,伦勃朗唯一的儿子身染重病,婚后半年病逝。一连串的打击让伦勃朗喘不过气来,他在精益求精的绘画中寻求慰藉,在画布上描绘着世界的明与暗,直到生命尽头……
伦勃朗一直在画,从儿时迷恋上绘画开始,不论经历多大的成功,多惨痛的失败,多么撕心裂肺的亡妻丧子之痛,都没有停下追逐光影世界的脚步。弥留之际,他嘴里念叨着的是一个雅格与神角力的故事,那几乎可以看作他一生的写照:“只剩下雅各—人,有一个人来和他摔跤,直到天明……但他不退让他反击…--我们也要和他摔跤,直到黎明。那人说,你与神与人角力,都得了胜,得到最后的胜利,独自—人,但得到最后的胜利。”言罢,永远地睡去了。
或许,伦勃朗从未长大,他一直是那个在磨坊里发现光影秘密的少年,他追逐着这个秘密,一不小心就用完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