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总得读点儿什么

2014-04-29文子

大学生 2014年3期
关键词:读诗读书会诗人

文子

读诗会变奏曲

如果是自发组织的读诗会,那么基本上以各人带来自己喜欢的诗歌,一起忧伤一起快乐一起喧嚣一起静默一起高亢一起低回或一起寡淡一起无聊一起莫名其妙,总之,大家的情绪随着诗歌的节奏或音节传导的意义和情感杂糅在一起,最后读的人和听的人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所以喜欢凑诗歌会热闹的人,人人怀有一颗诗歌未死的心。

当然,读诗会中也会有许多旁枝末节,是有趣的。好几年前,我在北京一个胡同里的咖啡馆参加法国人折腾的“春天的读诗会”,时间大概是五月吧。我到的时候,只能从门口慢慢地往里蹭,后来好不容易蹭到了前排的位置,环顾四周,来的人里面,老外和老中各占一半,又过了一会儿,来了一个婀娜的女人,后面跟一个扛着吉他的小伙子。读诗会约定的时间已到,但是貌似组织者还在和人“salut!salut!bonjour!bonjour!(你好!你好!)”的闲聊,再到后来,来了个中年男人,穿着黑色风衣中等个子,眉宇间满是忧郁的神情。法国人停止闲聊,前去跟这个中年中国男人“bonjour”,然后跟大家宣布读诗会开始。后来才知道,这个人就是翻译了大量法国文学作品的著名翻译家余中先先生。这些都还属于正常的节奏。读诗会到了最后,余先生上来用法语朗读了一首波德莱尔的诗,然后非常神奇的事情出现了,刚才那位婀娜的女人和扛着吉他的小伙子上场,女人用像倪萍主持一样的语调朗读刚才余先生朗读过的诗歌的中文版,然后小伙子竟然弹起了“绿袖子”!这种诗歌与曲风完全不搭的情况瞬间惊呆全场。

大家礼貌性地鼓掌,主持人拿着准备好的朗读单子准备邀请下一位,突然场中一位大爷站了起来,腾地窜到主持人前面:我要朗读一首诗歌!惊愕的主持人还没反应过来,手中的麦克已经像着了魔一样往对方手里递,“今天,我要给大家朗读的是我自己写的一首诗!”大爷声音之洪亮有力,全场的人倦意顿消。大爷从兜里掏出一张纸,开场一句“啊,工人阶级的弟兄们!!”全场立刻爆发如雷般的掌声。无产阶级的力量之美再次完败资产阶级情调。此后经年,那个春天的读诗会里,我记得的诗句,也仅仅是大爷的那一句。

大体来说,在物质比较丰富的今天,读诗会的兴盛可以视为人们又开始转向精神的盛宴。而读诗会比较小巧又很精致,来的人可多可少,朗读的诗歌可古可今,可中可外,用的语言不同,风味也大不相同。当然,读诗会也有比较无聊的,往往属于官方推介的那种。有一次,冲着据说是丹麦当今拥有读者人数最多的诗人的名头(那个诗人恰恰跟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同名),参加了丹麦大使馆组织的安徒生诗歌朗诵会,80多岁的诗人坐在一排椅子中间,诗歌的译者拿着话筒先介绍诗人的生平,然后一个个介绍前来参加此诗歌朗诵会的重要人物,从使馆官员到出版社领导,然后使馆官员和出版社领导又一一讲话,大概如此一个小时,诗人还未开口朗读诗歌,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开会开口朗读诗歌。据说丹麦400万人口里有40万人读过该诗人的诗歌,然而中国的小剧场里,有100多人等了1个多小时也不知诗人的诗歌到底怎样。于是,我选择了离开。我离开之后,在门口买了本诗人的诗集,找了个地儿安静下来,读了几句又有些后悔退场,为自己急匆匆的心态感到羞愧。就像诗人在一首诗里面写道:“生活不是一个人所拥有的最糟糕的东西,稍过一会儿,咖啡就好了。”

不读诗,就读剧本

当然,大家聚在一起,总得读点儿什么。读剧本儿这事儿,之前被我认定是大家聚在一起朗读个名家名剧什么的,有时候,有人写的剧本是只有一个角色的,所有的人坐在一起,就看一个人从头说到尾,基本上算是剧本朗读的表演形式。当然,高校话剧社社团的成员们对剧本朗读也不陌生,但是形式不会很正式,基本属于串词。比较有趣的读剧本的事儿,是前不久参加的一个挪威导演在北京做的一个工作坊,有人报名参加她的编剧工作坊,大家在各种头脑风暴下完成自己要讲和想讲的故事,然后在一个公开的场合,邀请许多听众,前来听演员分角色朗读剧本。这些演员大部分来自中戏的同学和老师,几个人一排就座,拿着一沓本子,开始读将开来。

“一、二、三、四、五、六、七,七个窗户,七个窗户是蓝色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三个窗户,十三个窗户是紫色的。”

“哟,亲家,您来了!”

“我说鸭子。”“不,我不叫鸭子,我叫王亚,亚洲的亚。”

这三段对白,分别来自三个剧本,作者的叙事方式、各自的风格自然被生生地读了出来。有时候,编剧都不甚明了的场景感,听众却直接感受到了。读的人坐在那里,想象中的话剧的大幕却早已拉开。朗读结束,讨论的时候,编剧上来讲自己写的这个故事的大意,以及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读的演员讲述自己在读这三个剧本的时候,哪个剧本甚至哪段话给自己的感觉最棒。而听众呢,虽然被组织者要求对待剧本的批评要“be kind”“be tender”,但还是忍不住说:“可能这几个故事如果要搬上舞台的话,我只想看其中一个,其他几个,听过等于看过,就算了吧。”

所以,如果说在话剧上台之前请演员来试读剧本还算创新的话,请了观众来听还要接受观众直接的批评,就需要极大的勇气了。

读书会

三五好友互相一聚,或宿舍,或咖啡馆,聊聊最近都读了什么书,这是再寻常不过的读书会的自由而民间的形式。艺术家们折腾的读书会往往艰涩难懂些,探讨的也是不着边际的深奥哲学或美学家的书籍,一拨艺术家们拿本书,轮流念一些谁也听不懂的段落,大概坐下来的40分钟里,你都处于打印机预热模式,等你真正明白了几句大家读的是什么的时候,艺术家们又转而用更艰涩难懂的话来探讨了,最后你就跟一台老式打印机那样,嘎吱嘎吱半天,敲不出一个字,只好默默放弃。所以如果你想灭一灭一个人对艺术过度的热忱,带他(她)去参加艺术家的读书会是不错的选择。

现如今倒闭的书店越来越多,这个不读书的时代里,读书会却越来越高端大气上档次了,商界大佬们组织的读书会隆重成为其中最炫目的一朵奇葩。比如任志强折腾的金融博物馆读书会,举办了一年多,每次讨论的书大家记忆已经模糊,但请来的嘉宾一个个都不含糊:马云、柳传志、俞敏洪、史玉柱……豪华的嘉宾名单,吸引了同样豪华的听众,有的人打个飞的过来,站在过道里听完,花几万元拍下那瓶用于读书会费用而义卖的红酒,打个飞的又回去了。哥参加的不是读书会,只是大佬们的聚会而已。听说,时下各种读书会,开始进入商业化运作模式,老罗的逻辑思维读书会,在微信里卖会员卡卖得也相当火爆,“以书的名义”联络江湖,“以书的名义”挣大把银子,是民间真正爱书的散户们望尘莫及的。

但是不管怎么样,浪漫的读诗会,文艺的剧本朗读,热闹的读书会,我们庆幸的是总算越来越多的人决定在一起读点儿什么了。

责任编辑:方丹敏

猜你喜欢

读诗读书会诗人
读诗偶得
读诗质疑
动车上的端午读诗会
战火纷飞中的读书会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昆虫读书会
当“读书会”成为一门生意
神奇的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