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嘀VS快的:打车软件超速战
2014-04-29覃澈
覃澈
有一个网络段子:用嘀嘀叫车,上车后司机问装快的了没,我说有。司机说用这个再下一个假单我来接。我们一起赚这两个冤大头的钱。
打车还能赚钱?段子背后实则是嘀嘀与快的这两家打车软件公司之间的白刃血战。2014年1月19日,嘀嘀打车高调宣布追加2亿元预算,提供一万个免单打车机会。仅仅—天之后,快的打车霸气回击,斥资5亿元请全国人民打车。
——北嘀嘀,南快的。一场彗星撞地球般的决战,轰轰烈烈地打了起来。
双雄逐鹿
2012年,摇摇招车横空出世,揭开了打车软件市场的序幕。但后来在这一新兴领域中风起云涌的。却并不是这位先驱,而是同样在2012年创立,但稍晚于摇摇招车的快的打车和嘀嘀打车。
这一年,身在杭州的陈伟星,研究了UBer和Hallo等海外打车软件后,决定将其移植到国内,“以此缓解大家打车的痛苦”。相对以往顶着严寒醋暑在路边艰难拦车的窘态,这种“网友下单+司机接单”的模式,显然更加便捷。
在开发快的打车之前,陈伟星还算过这样一笔账:杭州总共112万辆出租车,平均每辆出租车每天接25单,每单20块钱,那么每天交易额在600万元左右。如果按1%的抽成比例来看,打车软件就有6万元的市场空间。而全国大概有30个规模跟杭州差不多的城市,这就意味着每天有180万元的市场空间。
2012年5月,快的打车在杭州正式诞生。事实不出陈伟星所料,经过了短暂的宣传推广后,快的迅速被乘客和司机接受。很快就占据了杭州出租车市场的七成。
正当陈伟星试水杭州之时,远在北京的程维忐忑不安地推出了嘀嘀打车。在北京这一市场制高点上,嘀嘀打车何以安身立命?为了不让嘀嘀打车“夭折”,程维率队奔波在市场第一线,以赠礼加返现的方式,生生将北京近半出租车司机拉到麾下,成功杀出一条血路。
此后一年之内,“北嘀嘀,南快的”双雄并起,在经历了数度行业冼牌后,成了国内市场上最大的两家打车软件公司。
时至2013年,快的打车一路高歌。在巩固了杭州大本营后,又迅速抢占上海市场,并进一步在全国30多个省市布局,还成为内地第一家进军香港的打车软件。当然,嘀嘀打车也不甘人后。其用户数超过2000万,覆盖司机超过35万,日服务30余万人次,牢牢坐稳了北京市场的第一宝座。
如同太极两仪一般,快的和嘀嘀原本一南一北,彼此互不打扰。但平衡终有打破之日。2013年3月,嘀嘀打车终于按捺不住“野心”。程维挥师南下,抢攻被快的打车视为“自留地”的上海市场,正式打响了双雄争锋的第一枪。
短兵相接
打车软件的业务重心,无非两点——司机和乘客。如何抢占这两者的心智,成了嘀嘀与快的短兵相接的第一战。
抢滩上海的嘀嘀率先出招。拉拢司机本就是嘀嘀强势崛起的法宝。在发展初期,程维曾经数次拜访出租车公司,组织现场教学会议,向出租车司机详细展示讲解软件,并回报以现金和礼品。进驻上海市场后,程维再度祭出这一杀招,大规模地对上海当地的出租车司机进行招募——只要司机通过嘀嘀打车接到订单,嘀嘀打车就会对其进行5~10元的补贴。如果司机推荐乘客扫描车内二维码安装嘀嘀打车软件,则又能得到10元的奖励。
对于乘客的争夺,程维更是不惜代价。只要下载嘀嘀打车软件的用户,从下载时起两日内,打车就可以享受无限次报销车费的待遇,每次报销10元,次日以话费形式充值到注册账户的手机号上。借此,嘀嘀打车在进驻上海一个月时间内,一举吸纳了1万多名司机,日单量超过5000单。
面对来势汹汹的嘀嘀,快的迅速做出反应:你要战?我奉陪!
为了夺回失地,快的打车也开始对司机推出了相应的补贴。只要司机每天在线6个小时以上。每周就可获得40块钱的话费奖励。而如果成功接单,还可享受最高100元,最低10元的奖励。此外,每周抢单数量第一的司机还可获电视机等物质奖励。
虽然及时止住了司机们“转投”敌方的势头.然而陈伟星的反击还远不止于此。你既然主动出击,我就不能被动挨打。2013年9月,陈伟星率领快的挥师北伐.正式向嘀嘀的大本营——北京市场发起进攻。
初到北京的快的同样选择了“疯狂补贴获取用户”的办法。为了体现自己雄厚的资金实力,快的打车推出“新用户打车就送30元”的福利,这一消息很快在北京市内传开,相较其他打车软件仅仅10元的奖励,30元补贴无疑更具诱惑;另外但凡用户在路上看到快的广告时,只要拍照并分享到微博上,也能得到10元奖励。
为了拉拢司机,快的宣布只要司机安装自己的合作软件支付宝,即可获得50元现金及50元支付宝余额奖励;同时每天使用快的打车软件并在线6小时即可获得5元奖励。
这一举措让北京瞬间挂起“快的风”,无数司机和乘客开始安装快的,在线打车时也会将其作为首选。凭借这些宣传,快的顺利反攻北京市场。
尽管据估算,快的和嘀嘀抢夺市场的豪举背后是总投入已超过一亿元的巨大代价,但财大气粗的两家公司,在面对外界“烧钱”的评价时态度一致:“烧钱无所谓,目前根本不考虑盈利问题,只要做出市场就好。”
实际上。两家公司确实如其所说一般,并不差钱。早在2013年5月,腾讯就对嘀嘀打车投资了1500万美元,随后更是在2014年1月,联合中信产业基金共同对嘀嘀打车投资1亿美元;而阿里巴巴同样也在2013年6月对快的打车投资800万美元。
有了两位行业大佬的支持,烧钱自然更有底气。
屏幕后的刀光剑影
烧钱大战迅速带来了大量用户。但要想真正黏住用户,关键还在于打车软件本身的用户体验。
程维率领嘀嘀打车从用户端人手。他不仅将原本繁琐的注册程序,简化为手机号码验证,还设置了“一键叫车”等功能,乘客输入公司和家里两个地点,每次打车时只需直接点击“回家”或者“上班”即可。
而陈伟星则将火力集中于司机端。由于出租车司机对移动互联网这种新兴事物的接受程度不高,快的打车将原本“用户和司机双向发单或抢单,用户还可以直接联系司机”的复杂模式,删减为“用户一键接通司机,司机听到软件响铃抢单”的简单过程。同时为了赢得司机好感。快的还设计了用户加减小费的模式,以此来刺激司机抢单的积极性。
面对快的打车针对司机端的猛烈炮火,程维合纵连横予以回击。2013年5月,嘀嘀打车联手去哪儿网,将自己的软件移植到去哪儿网的手机应用之中。一旦用户预定机票后。系统会自动询问是否需要预订送机服务,收到确认反馈后,嘀嘀打车会将用户的出发地和目的地发送到司机端,供司机们接单。这一帮助司机寻找“大业务”的做法。正中他们的喜好,也让嘀嘀打车在司机人群中的人气迅速上升。
劲敌扳回一城,陈伟星并未继续缠斗,转而抓住市场痛点,意欲出奇制胜。实际上,无论是用户还是司机,谁都不愿意自己在下单或接单后却被爽约。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快的打车联合支付宝与华泰财险推出了一款类似于淘宝退货运费险的保险产品,无论哪一方爽约,都能对其进行扣分以及拉进黑名单。
快的一招刺中命脉,嘀嘀立即见招拆招。程维针对信用问题做出调整,用户一旦叫车成功,嘀嘀就会显示司机姓名、所在出租车公司和车牌号等信息,极大程度上杜绝了司机爽约,而如果用户屡次“放鸽子”,嘀嘀则会对其手机号码进行冻结。
你有三尺剑,我有六钧弓。几番交火之后,嘀嘀与快的随即陷入势均力敌的拉锯战。
为了能彻底打垮对方,陈伟星决定祭出最终杀招:和余额宝合作。既然自己主打用户体验,那么为伺不在车费支付这一方面也更便携化?2013年12月,快的打车和支付宝高调联手。不但在自身软件中推出了支付宝钱包付费功能,还嵌入了支付宝的应用模块,成为支付宝的一大延伸功能。同时,快的打车还给每个司机发放了一个二维码卡片,乘客只需要扫描就能实现移动互联网交易,这甚至比传统的现金交易更加方便。
尽管对手投靠支付宝,突然强大了好几倍,但程维毫不示弱,同样转投另一互联网巨头微信与之抗衡。2014年1月,嘀嘀正式宣布和微信合作,在其推出的银行卡应用中,独家嵌入了“在线打车”的模板,用户甚至不用安装软件就能通过微信平台叫车以及网银支付出租车费。
嘀嘀一举坐拥微信6亿用户,而快的通过支付宝钱包也获到1亿用户。虽然在数量上不占优势,但其强大的支付信用体系,更能获取用户信任。双方再度打成平手。
根据易观国际的监测报告,2013年第3季度,快的打车的市场份额达到了41.8%,跃居行业第一;第二名为嘀嘀打车,市场份额为392.%。然而,对于这份调研报告,嘀嘀打车并不信服,声称自己在用户数、订单量和APP下载量等指标上均高于快的打车,并搬出了一份艾瑞咨询的报告,证明自己才是市场第一。
孰优孰劣最终演变成了口水战。快的打车隔空喊话:“嘀嘀在司机手机上对其他打车软件进行压制,当侦测到手机中存在其他打车软件,它的程序就会强制跳到首屏。”嘀嘀立马回应:“我们也经常遭遇对手跑到自家平台上来下假单。而且对于我们的抹黑,完全是无理取闹,狮子有必要和兔子打架吗?”
大佬的暗斗
支付宝和微信的加入,立即使战局进入白热化。
2013年12月,完成对另一打车软件大黄蜂并购的快的打车,毫不遮掩“斩杀嘀嘀”的决心:“行业第一名收购了第三名,接下来就是一起打第二了。”陈伟星率领快的打车先发制人,其联手支付宝,打出“邀你免费乘车”的旗号,宣布投入5亿元,对全国40个城市的40万辆出租车施行“打车就返现”的活动,每个司机和乘客都可分别获得10元的奖励。
程维岂甘人后,立即率领嘀嘀打车进行贴身肉搏。“就是要看谁笑到最后。只有一家能站着,剩余的都跪着。”2014年1月19日,携手微信的嘀嘀打车,宣称只要乘客结账时使用微信支付,就可在原车价基础上减免10元,司机则获10元奖励,计入司机的微信银行账户中,此外还有一万个免单机会等优惠活动,同时追加2亿元补贴预算。然而仅仅—天之后,快的打车宣称再追加5亿元“请全国人民打车”,同时对于司机的补贴提高至每单15元。
2014年2月,战局硝烟弥漫。快的打车发布数据:从活动上线以来,全国日均订单量已达到128万,单日最高订单量突破162万。同时,嘀嘀打车也交出了自己的成绩单,日均微信支付订单数为70万。烧钱大战的刀光剑影之中,一些网友发现,利用两家的优惠政策,打车竟然还可以赚钱!
北嘀嘀,南快的,一时陷入囚徒困境。权衡再三后,程维决定缓一口气,嘀嘀宣布微信支付立减10元的优惠活动,改为减免5元。然而,快的却毫不手软,随后宣布“补贴政策仍将继续”,每位乘客和司机依然可以分别得到10元和15元的奖励,并暗讽嘀嘀在大战中“掉队”。
但是,陈伟星也有苦难言,曾经预想的“每辆车按1%的比例抽成”久久无法实现。快的和嘀嘀从诞生至今,砸钱砸出了市场,却都没有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收入也完全为零。或许,这会是一场打不死对手就不会赚钱的战争,只是不知道谁会在战火中先倒下。
台前,两家软件公司打得热火朝天。幕后,则是2013年,阿里巴巴针对腾讯微信高调推出“来往”,同时进军游戏产业,可谓剑指腾讯的腹地。而腾讯让微信载入交易、支付等功能,无异于直刺阿里的咽喉。在各大产业的针锋相对中,打车软件业务成了两大巨头会战移动互联网的桥头堡。
实际上,相对其他APP应用,打车应用无疑最为直接地涉足了本地生活服务,这正是阿里和腾讯瞄准已久的未来市场。同时打车软件所涉及的交易行为,也是阿里和腾讯争夺移动支付业务最有效的接入口。
战局之中,两家成立不到2年时间的公司,竭力拼杀、血流成河;战局之外,隐藏着阿里和腾讯这两大互联网巨头之间更深层次的谋篇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