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与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2014-04-29马彧崧
马彧崧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兼具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大。而培养适合现代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必须有一支与之相适应的结构合理、理论研究和实践能力并重的师资队伍。文章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内涵入手,分析了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征以及对教师队伍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适合社会要求和高校发展方向的师资队伍建设措施。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人才 师资队伍 师资结构 双轨制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07-02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先决概念,是人才培养活动的出发点,对整个人才培养活动起着决定性指导作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教学资源配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质量评价等一系列教学工作的基础。因此,人才培养目标不仅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石,也是学校办学定位的起点。高等院校只有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促进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内涵
从概念本身看,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理论性人才(即学术型、科研型)人才而言的,应用型人才是具有良好的品格、宽厚的理论基础,很强的知识应用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主要在生产和服务领域从事试验研究、设计制造、工程应用、技术开发和组织管理的人才[1]。
与学术型本科人才和高职技能型人才相比,应用型本科人才在培养目标、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要求等方面存在差别。
学术型本科主要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教学目标,在知识结构的设置上注重系统性和理论性,在能力的培养上,侧重学科理论教育和专业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素质结构上,学术型人才应更具想象力、原创意识和批评精神[2]。 高职教育旨在培养在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实用性技术人才,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技能力求熟练,属于“職业技能型”人才。在知识结构上,高职以岗位需要为原则,基础理论“必需够用”即可,重在掌握实用技术。在能力方面,高职主要培养实践能力,强调技能的熟练性、规范性。在能力结构方面,高职重在常规操作,即运用熟练技术,按照既定规范操作。在素质要求上,高职人才要具备更强的执行力和规范意识。
二、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征
(一)知识结构具备专业性和复合性
从知识结构上讲,应用型本科人才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深度和广度。首先要具有领域内的扎实的基础知识,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在专业领域内创新开拓的前提。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是整个能力结构的基石。此外,还有具备一定的管理、财务、社交礼仪以及语言、计算机等方面的工具性知识[3]。因此,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知识结构要具备专业性和复合性。
(二)能力结构具备实践性和创新性
从能力结构角度看,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具备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多层次能力要求,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实践能力。在不断的实践探索过程中,应用型本科人才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对现有技术进行完善和创新,从而使技术水平得以进一步提升。因此,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能力结构要兼具实践性和创新性。
(三)素质结构具备综合性和社会性
从素质结构上看,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素质结构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社会交往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灵魂,科学文化素质是根本,业务素质是支撑,社会交往素质是保证。在现代社会,用人单位除了要求雇员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外,还需要雇员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团队中其他成员合作,才能完成系统化的工作内容。
表1 三个层次人才培养规格对比图
三、应用型本科人才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一)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师德
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德是灵魂,以德为先。作为领路人,教师首先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其次,教师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才能成为学生的楷模。
(二)教师应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1.要具备深厚理论基础。作为一名专业教师,首先必须具备所教授学科的精深的专业知识。教师要精通所教的学科的知识体系,从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中,找出适合应用型本科学生的知识点,由浅入深、深入浅出的教授给学生。
2.要勇于探索理论前沿。除了要精通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之外,教师还应当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趋势,这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的要求。
3.知识领域要涉及本学科以外的其他相关交叉学科。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要具备复合性,这也是现代社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除了本学科之外,教师的知识领域还应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等领域,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知识储备。
(三)教师要掌握娴熟的实践技能
首先,教师要具备良好的组织能力。实践教学涉及实践流程设计、实践制度安排、安全保障、实践考核体系等方面,是一项系统化、专业性的工作。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良好的组织能力,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按照实践流程要求,取得实践预期效果。
其次,教师要具备精湛的实践技能。教师的实践水平决定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程度。实践指导教师要精通实践实训流程,熟练操作实践软、硬件设备,对实践结果或数据具备很强的分析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四)教师需能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
具备广博的知识结构和娴熟的实践技能是做好教师的基础,还要掌握和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只有将自身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才能真正实现知识和技能的传承。教师要能根据学生现有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的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此外,教师还要掌握多元化的教学辅助工具,如网络技术、软件操作、课件制作和多媒体使用等。
四、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师资队伍建设措施
(一)秉承“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聘原则
在选聘教师时,学校除了注重教师的学历背景和工作经历外,还应规定一定时间的考核期,考核教师的师德修养。对于在校教师,要定期对教师的师德进行测评,对于学生反映师德高尚的教师,要给予奖励,对于测评中反映师德较差的教师,要坚决予以辞退。
(二)调整师资队伍结构
1.调整专兼职教师队伍结构。高校教师除了引进学术型教师之外,还应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相关领域的社会人才,尤其是已经退休的企业管理人员,是实践教学不可多得的良师。引进企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5],一方面可以解决学术型教师欠缺实践经验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了解领域内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领域内前沿课题和发展趋势,有利于发展“产—学—研”一体化道路,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对于学校来说,拥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广泛人脉的企业退休人员,还可以为学校提供学生实习和就业信息,增加学生实习和就业机会。
2.调整理论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结构。在大多数高校,理论讲授教师同时也是实践指导教师,这样的师资结构有利有弊。有利的是,一方面,学校可以节省部分教师资源,尤其是对于民办高校来说,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成本;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教学环节和实践环节由于更换教师,导致的教学和实践脱节的现象,保证了教学和实践的连续性。不利的是,由于大多数高校教师没有企业实践经历,很多是由一个校门走进另一个校门,甚至是学校“自产自销”的教师,自身没有企业工作经历,在实践操作中,由于自身经验的缺乏,达不到实践环节锻炼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效果,因此,本科院校尤其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民办高校应当增加实践指导教师比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调整学历和职称结构。教师队伍包括理论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在学历和职称结构上就要区分教师职能。对于理论教学教师,由于理论的积累需要长期的理论学习,因此,理论教学教师需要高学历、精深的科研水平,而实践教学教师的职能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对教师实践能力要求较高,职称评价体系应当与学术型教师有别,应当是单独的职称评价体系,学历也不宜要求过高。
(三)完善教師考核体系
由于教师队伍包括学术型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在制定教师考核体系时,应当制定两套教师考核体系,对于学术型教师队伍来说,应侧重考核教师的科研能力和课堂教学能力,从课题数量、发表专业和教改论文以及教改实践等几个角度考量。对于实践指导教师,应侧重教改实践、实践教学效果,如参加相关比赛、实践活动等角度。两个评价体系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
(四)制定教师激励机制
实施“以岗定薪、按绩分配,兼顾公平”的制度,一要完善分配机制,坚持按劳分配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建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机制[4];二是完善奖惩机制,对于工作认真、业绩突出的教师,要给予物质以及其他形式奖励,对于工作态度不认真,学生反映意见较大的教师,要给予惩罚措施。
(五)营造教师文化氛围
人才是高校发展的决定因素,高校要通过机制建设和氛围建设挽留人才,为人才的发展提供平台和空间,实现学院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双赢”。
1.构建人才发展机制
要构建学科平台,学院要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这个平台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还包括学术交流、个人进修培训、学科带领队伍等软件”平台。
2.创造良好人文氛围
情感是连接个体与整体的纽带。学院要留住教师人才,就要为教师营造一个重视人才的人文社会环境,使他们产生归属感。同时,各级领导要适时肯定教师在工作中的成绩,使他们有成就感和荣誉感。只有在一个个体情感被尊重、公平的竞争环境、人际氛围良好、合法权益被保障的环境中,个人的潜能才能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刘国钦.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出版社,2007:90
[2]徐理勤.中德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1-13
[3]钱国英, 徐立清, 应雄等.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M].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80-84
[4]张海龙,王占礼.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研究与对策建议[J]. 中国大学教学,2011 (5);66
[5]刘印房. 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阈下的师资队伍建设刍议[J].成人教育,201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