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乡镇企业到涤纶长丝巨头

2014-04-29邵蔚

纺织服装周刊 2014年35期
关键词:桐乡长丝涤纶

邵蔚

30多年来,一场场大刀阔斧的改革,一次次日以继夜的技改,写就了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历史上六次跨越式的发展。它从一家资不抵债的乡镇企业成长为当今世界涤纶长丝行业的龙头企业,并跻身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100强,年营业收入300亿元,利税超过30亿元,可以说创造了一个奇迹。

自强不息铸基业

桐昆的前十年,是风雨兼程的十年。

1981年,浙江省桐乡市的几个公社与桐乡县的社队企业局联合创建了当地第一家专业生产化纤长丝的乡镇企业——桐乡县化学纤维厂。但是由于经营管理等诸多困难,1986年,厂子把弹力袜车间划分了出去单独成立弹力袜厂,并把正在建设中的技改项目划分出去成为凤鸣化纤厂。弹力袜厂存在了两年之后宣告关门。1990年,桐乡化纤厂陷入困境,成为整个浙江省化纤纺丝行业规模效益倒数第一的企业。

眼看着厂子要倒闭,200多名职工心痛不已,职工们联名致信当地政府领导希望调整企业的领导班子。职工们的来信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并希望当时在凤鸣化纤厂任副厂长一职的陈士良出任桐乡化纤厂厂长。1991年3月5日,当地政府一纸“命令”,陈士良接过了这个摊子。在当时,清算小组清算后发现,总资产不到500万元的桐乡化纤厂已经资不抵债近100万元。

“领导一个不动”、“工人全部留下”、“设备全部改造”。陈士良决心改变桐乡化纤厂的困境。原本涣散的队伍在新领导的带领下拧成了一股绳。到年底,企业扭亏为盈,创造了50多万元的利润。一剂强心针打下去,企业又投资了50万元新建了一条丙纶纺丝线,并于2个月后收回了投资。至此,企业步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紧接着就来了,桐乡化纤厂把发展的方向从丙纶转到发展潜力更大的涤纶长丝上,以“借船出海”的模式于1992年、1993年分别获得了其他方面的支持,投资600万元引进了三条涤纶纺丝线,形成了年产5000吨的能力。桐乡化纤厂起死回生、扭亏为盈,并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了让后人记住这段故事,陈士良将新组建的集团有限公司取名“桐昆”。

桐昆迎来了相对风调雨顺的日子。

1995~1996年,桐昆开始从常规纺向高速纺的方向发展,在这个升级发展期,桐昆一跃成为桐乡市经济总量第一的企业。1997~1998年,桐昆开始了低成本扩张,先后以兼并、重组等方式收购了一批企业,迅速壮大了企业规模,1998年,桐昆投资1.6亿元引进日本生产线,上马了一步法。在这一步步的发展过程中,桐昆跨上了涤纶长丝专业化、规模化的经营之路,成为国内涤纶长丝产量最大的企业。

1999年,桐昆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建立了浙江桐昆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在2004年更名为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立起科学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从组织上奠定了企业高速发展的基础。也正是在这几年的时间里,桐昆实现了从切片纺丝到熔体直纺的跨越。

2008年,全球迎来金融危机,桐昆逆势而上,投资12亿元启动了世界单线产能最大的熔体直纺项目,并于2009年顺利投产,同年,投资33亿元启动了嘉兴石化年产80万吨的PTA项目,这个项目也使得桐昆形成上通PTA、下达长丝生产的产业体系,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至此,桐昆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涤纶长丝生产商。2011年5月18日,桐昆的“桐昆股份”上市,桐昆进入资本市场,属于桐昆的崭新蓝图也从这里展开。

细节创新定成败

从一家微不足道的乡镇企业,走到世界级涤纶长丝企业的舞台,桐昆的发展案例里包含着众多的道理。但是这其中,最为被称赞的和值得整个纺织行业去学习的,应该是桐昆在各个细节方面的创新。

桐昆投资发展部经理冯寅告诉记者,对于企业而言,想要做得好,管理极为关键。桐昆在“团结、拼搏、务实、创新”的企业精神指引下,学习了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并结合着自己的特点先后引进、实施了全面的质量管理、5S管理等模式和理念,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方法,形成了一套适合自己的精细化管理模式。“这么多年来,我们都在贯彻落实这套管理模式,按照管理的标准,全面评估桐昆的各种事物,不断改进与完善经营质量与管理质量,提升了公司的战略意识、发展意识和创新意义,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他这样介绍道。

在技术管理方面,桐昆秉承着“研发创新,科技先行”的理念,以“科技兴企”为战略目标,通过不断研发,取得了丰富的科技成果。“我们桐昆每年投入的研发经费都要占到销售收入的3%以上,这么多年的积累和打造,我们已经拥有多套先进的科研技术设备,并且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认证的实验室。我们在产学研方面也一直都没有放松,我们桐昆的研发团队与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东华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都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研发出了多个项目。现在我们的产品,差别化率相当高,属于国内同行的领先位置。”桐昆总裁汪建根也这样表示道。

“这么多年的发展,其实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企业运营机制和管理制度,但是由于我们的生产规模的快速扩张,因此有效地将整个桐昆的发展落到实处,离不开信息化建设。”冯寅介绍道,“现在你跟我走在我们桐昆的工厂里,你会看到这种计算机、信息共享的布点很多。通过这方面的创新,桐昆的许多工作都已经由计算机完成,这样也就降低了我们的劳动力成本;而且机器的控制,使得我们产品质量大大提高;加弹车间的自动化包装计量系统,也提高了我们产品的外包装形象,客户对我们也更加满意。所以这些细节方面的创新,其实正是我们企业可以同整个纺织行业一起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原因。”冯寅说。

从当初濒临破产的200多名职工,发展到现在的上市企业,专业人员的加入,也为桐昆在蜕变的路上铺平了道路。桐昆现在的专业技术人员已达几千人,中高级职称人员也在不断增加,而且每年引进的高校毕业生也在100多人。这些也都为桐昆的后续发展提供着人才方面的保障。“现在我们的员工已经上万,我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全面覆盖,我们建立了员工论坛,可以畅所欲言地发表意见和建议,这种做法令很多来到我们桐昆的员工都很安心,有家的感觉,这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也是很有好处的。”冯寅表示。

谋求发展新机遇

“桐昆的成长,凝聚了太多人的心血,也倾注了太多人的期望。每一次的跨越,都离不开各级领导的支持,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也离不开桐昆每一个人的努力与奉献,正是他们成就了今天的桐昆。我们已经以一流的装备、一流的技术、一流的产品和一流的管理,走在了行业的前列。”汪建根说道。

已经过去的“十一五”,对于桐昆而言,是丰收的“十一五”。员工收入提高了,这不仅仅体现在薪酬待遇方面,还体现在权益保障和工作环境的改善方面;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更全面了,核心竞争力增强,管理机制更加完善,产业链的整合能力更强,同时还实现了多元化经营;党群建设更优了,党群的核心作用更加明显,选才用才重视贤才,学习氛围也更加浓厚;企业文化更加鲜活,成功地打造了桐昆的精神,提升了企业文化内涵,增强了整个综合素质。

但是成绩的取得并不是桐昆发展路的重点。对于桐昆在“十二五”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汪建根表示,桐昆也已经规划好了清晰的蓝图。

“我们将坚持‘规模化、一体化、差别化、集约化的发展思路,牢牢把握新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力量,认真落实每一项任务和决策,并在整个过程中做到以人为本。我们将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全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努力实现国家所提倡的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谐发展。同时,我们也会努力打造桐昆在科技和人才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以此为突破点,不断地拓展我们的国际化视野,提高我们的国际化水平。”汪建根这样对记者说道。

据他介绍,在“十二五”期间,桐昆将新增投入80亿~100亿元,新建3~5个主业项目,到“十二五”末,桐昆将具备250万吨聚合和300万吨的涤纶长丝年生产加工能力,PTA产能达到150万吨,年销售收入突破500亿元。

桐昆,追随着我国纺织由大到强的脚步,也在由大到强。期待着桐昆与行业的同成长,共进步。

结束语

实干托起强国梦

到本期为止,本刊推出的10期“纺织强国进行时”系列报道栏目全部刊载完毕。在这10期的报道过程中,本刊记者深入纺织行业第一线,摘取了众多典型事例。这其中有致力于人才培育的大专院校,有奋斗不息的企业家,有从零做到国际大牌的设计师,有从小作坊发展到闻名世界的国际袜都……他们都是纺织强国建设主力军的缩影。报道自推出后,受到了来自一线读者的极大关注。很多读者表示,从这些报道中,他们仿佛看到了自己的身影,也通过这些奋斗的身影看到了纺织行业明朗的未来。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有梦想,还要脚踏实地。一切难题,只有在实干中才能破解;一切愿景,只有在实干中才能实现。中国纺织之所以取得了现在的宏伟成就,也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实干家在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辛勤奋斗。当前,我国正处在迈向纺织强国的关键时期,亟待更多的实干家、实干精神引领中国纺织前行

虽然这个系列报道结束了,但纺织行业中依然有大量纺织人的奋斗故事不断涌现出来。我们相信在全体纺织人的不懈努力下,纺织强国的梦想定能早日实现。

猜你喜欢

桐乡长丝涤纶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长丝织造装备迈向高速智能化
中国长丝织造产业集群加快发展
影像记忆 建设美丽的新桐乡
桐乡翔云小学:用第三方评测激励学生阅读
长丝面料开发方向:高性能、多功能、多用途
茶碳涤纶网布填补国内空白
11 dtex/6 f涤纶超细低弹丝的研制
桐乡东池蚕种生产新模式试行小结
涤纶短纤打包计量控制系统改造